做大气科学的“单打冠军”——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纪事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的校园里,147面国旗迎风飘展,它们是学校为140多个国家和地区培养2300多名中高级气象科技人员和管理者的见证。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的前身是1960年建校的南京气象学院。作为新中国第一所气象高等学府,2000年划转地方管理却让学校从“国家队”变成了“地方队”,2004年更名升格又在无形中模糊了气象特色。但10年过去了,南信大在大气科学的国际舞台上发出响亮的声音。下一个10年,南信大人定下了新目标——做大气科学的世界“单打冠军”。
敢于有所不为,才能大有作为
大气科学属于理学门类,与物理、化学、计算机等学科相比,曾是一个冷门的学科。南信大也一度踟蹰,一个学科能否支撑起一所大学的发展?是随波逐流贪大求全,走多学科发展之路,还是立足传统精耕细作,走气象特色兴校之路?南信大选择了后者。
“气候变化和防灾减灾成为全球关注的话题,国民经济各行业对气象的需求越来越多。南信大为气象事业而生,理应举全校之力让大气科学有所作为。”南信大党委书记李廉水说。
就是在这“有所不为”中,南信大做到了“大有作为”。学校的一级学科硕士点从两个增长到21个,在教育部最新一轮一级学科评估中,大气科学综合排名第一。每年获批973、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项目百余项,气象行业专项数超过其他高校之和。
2014年,在教育部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遴选中,学校气候与环境变化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从451个申报项目中脱颖而出,成为首批获准立项的3个实验室之一。
服务国家急需,服务创新驱动——南信大人明白,这才是学校的广阔空间。
敢于自加压力,才能激发潜力
2006年开始,南信大7次在全球范围内招聘,来自哈佛大学、剑桥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等著名学府的100多名海外人才相继落户南信大。
2011年,南信大与耶鲁大学签约共建“大气环境研究中心”,由世界顶尖科学家、美国耶鲁大学终身冠名教授李旭辉领衔。2014年7月,该中心关于城市热岛效应的最新研究成果刊发在国际著名科技期刊《自然》上,并被选为当期亮点文章。
南信大聘任的国家“千人计划”专家李天明教授,则正围绕一项天气预报的世界性难题展开攻关。他所做的延伸期预报研究,旨在提高10天到30天的预报准确率。
以一大批领军人才为核心,南信大不仅组建了“资料同化研究与应用”“大气环境”等10个国际合作研究团队,更拓宽了师生的视野,激发了每位教职工的责任意识和进取精神。
当初提出的目标如期实现,南信大35岁以下专任教师全部实现博士化。如今,全校专任教师博士化率超过70%,国际化率近50%。学校还在耶鲁大学、佛罗里达州立大学等设立了博士、博士后基金,以这些大学的标准选拔并培养人才,毕业或出站后到南信大工作。学校计划将这一模式复制到10所世界名校。
南信大相信,人心思进将产生学校发展不竭的内生动力。
敢于瞄准一流,才能做成一流
引来国际著名科学家、培养国际化的优秀人才、共建国际领先的科研机构……南信大深知,敢于瞄准一流,才能做成一流。李廉水称之为“垂直拉升,顶层跨越”。
在美国大气科学研究大学联盟成员夏威夷大学,南信大设立了“中美大气海洋研究中心”。南信大大气科学学院海外院长、美国气象学会最高奖获得者王斌教授在这里领衔的团队,正致力于“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地球系统模式”的研发,2014年发布的该模式1.0版已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2014年,南信大在英国与牛津大学等联合举办了“第四届气候变化与公共政策国际学术会议暨中英气候伦理与政策学术研讨会”。同时,学校青年学者作为发展中国家唯一受邀代表参加利马世界气候大会,表达中国学者立场,赢得国外学者尊重。
有走出去,当然也有请进来。2014年,南信大在校内先后主办“陆面过程与气候”“气象灾害风险分析国际会议”等近10场高端讲座和国际学术会议。2014年10月,作为2014年apec会议议程之一的apec气候研讨会也在南信大召开,这是apec气候研讨会首次在非apec主办城市召开。
在南信大的国际ag凯发旗舰厅的合作伙伴中,俄克拉荷马大学的强风暴研究,耶鲁大学的气候和生态环境研究,夏威夷大学的台风、季风研究,佛罗里达州立大学的资料同化研究等均领跑全球,若能将这些最强单项都集成起来,便有了做大气科学“单打冠军”的核心竞争力。
因此,对于未来,南信大确定的路径是“优势对接、深度融合、集成创新”。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校长蒋建清说:“学校要建立和完善‘学科生态圈’,即以大气科学为高峰,以海洋、信息、环境、管理等学科为高原,以基础学科为高地,不仅要做气象学科最全、规模最大的大学,还要围绕气象做学科协同性最好的大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