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教改革与发展网-凯发网

 高教改革与发展网-凯发网

凯发网-ag凯发旗舰厅 高等教育政策法规 高等教育专题研究 院校改革发展动态 高校教师专业发展
高校学生发展服务 高校网员单位信息 网员单位专区 凯发网-ag凯发旗舰厅 凯发网-ag凯发旗舰厅

高等院校党建工作
高等院校战略规划
教育教学质量管理
社会服务协同创新
文化建设历史传承
资产管理后勤保障
院校改革发展动态>高等院校战略规划  > 正文
西昌学院: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对策及实践
来源: 作者: 时间:2015-1-12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已是大势所趋,但是实现转型发展关非易事,主动实践者有、徘徊观望者有、怀疑抵触者也有。转型发展在中国是一件新生事物,注定是一个艰巨的过程,势必要经历阵痛。如何转型,如何发展,不仅涉及政府、社会、高校、市场等的认识与政策等意识层面的革新,更需要各相关院校的积极实践,并不断总结经验,真正实现向应用技术类高等学校转型发展。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对策建议

  ——保持或提升转型后的学校的地位。

  要将转型后的地方本科院校作为国家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类别部分,并置其与普通大学同等或更高的地位。切忌给社会上传递低水平层次的学校才会转型为应用型大学或职业本科的信号,如此的话,将给职业教育的社会评价起到更不好的导向作用。同时,也要有效避免转型后的地方本科院校的另一类同质化倾向。

  ——转型发展不搞“一刀切”。

  每所学校的基础和面临的具体困难千差万别,转型发展方式不能一刀切,应由学校自主选择。教育主管部门选择不同类型、不同区域的地方高校,采用“部分专业”、“部分院系”和“学校整体”三种转型方式,先期试点,逐步推广。

  ——加强政策引导和宏观指导。

  一是统筹产业行业发展,建立教育、人力资源、财政、发展改革等部门,引导部分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试点先行。二是,引导高校转变观念,扭转应用技术类大学“低人一等”的错误认识,通过舆论导向,解决社会认知错位的问题。三是推动中高职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学分互认等方面的衔接,建立从中职、高职专科、本科直至硕博研究生培养的体制和机制。四是为企业行业参与合作育人提供法律、法规、政策机制保障,明确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社会责任。

  ——建立科学、规范的分类评估制度。

  尽快修订《高等教育法》,明确应用型本科办学特征、规格和路径。出台符合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和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评价体系和评估制度,鼓励专门机构和社会中介机构对学校的学科、专业、课程等水平和质量进行评估。制定“双师型”教师评价标准和准入制度,完善应用型大学教师资格认定标准和程序,落实“双师型”教师培训制度,推进校企共建教师培养基地。

  ——加大转型发展的经费投入。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特别强调实践教学,硬件条件要求高,培养成本必然高于其他类型高校。各级政府应给予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一定的政策和经费支持:一是选择有较好基础的院校做转型试点院校,设置转型发展专项资金,给予转型试点高校特殊支持;二是改变政府现行对高校的财政拨款方式,按学校类型确定财政拨款标准;三是制定鼓励企业投资教育的法律法规,支持行业企业参与高等教育。

  ——真正落实学校办学自主权。

  一是放宽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专业设置权,以地方经济发展为导向,根据地方主导产业和技术领域需求,在现行本科专业目录的基础上,自主设置专业目录外专业,建立专业动态调整和适时响应机制。二是扩大学校引进教师的自主权。根据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需要,自主引进教师;改变现行职称评聘指标体系,建立激励机制。三是改革招生考试选拔制度。探索建立多元招生制度,鼓励行业、企业与地方本科院校合作招生、合作育人、合作就业。

西昌学院转型发展的实践

  西昌学院作为四川民族边远地区的一所新建本科院校,2006年提出转型发展的改革思路,2008年形成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2009年列为四川省“首批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项目”。学校探索并实践“本科学历(学位) 职业素养”的人才培养模式,面向地方,突出应用,强化职业能力培养。

  ——开展了应用型办学的理论研究。

  围绕课程体系建设、实践教学质量标准、“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产学研合作教育、实践教学学期制、实验室建设和管理等七大课题)开展了系列研究,发表了《强化本科职业教育,培养地方应用人才》等近50篇论文,出版了《地级市新建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探索》的专著,同时编写了实验、实习、实训类教材80余部。强调本科学历教育与职业能力培养深度融合,探索了按特定社会职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质量规格,搭建“学历教育 职业能力”培养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

  ——不断更新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理念。

  2003年合并组建本科学校,实现了办学层次的转型,但自身条件和社会现实证明,要在“夹缝”中生存,必须走内涵和特色发展之路,突出地方性和应用性的办学理念,实现应用型本科类型上的转型(2011年提出二次转型)。为此,学校先后举办了6次全校性的专题讨论,组织1800余人次外出学习应用型本科和示范高职(8所)的先进经验,邀请国内外专家来校传授应用型办学理念,使走应用型本科之路成为全校师生的共识。

  ——重新审视学校的办学定位和发展思路。

  坚定应用技术型本科的办学定位。需求导向,分步推进,坚持办学定位的区域性、专业设置的地方性、培养目标的职业性、教学过程的实践性,把未来10年的主要任务定位在提升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质量上。加速 “四个推进”:推进学校内涵发展、现代大学制度建设、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服务地方能力的提升;实施“五大工程”:人才强校工程、质量提升工程、特色建设工程、科技成果转化工程和条件保障工程。

  ——完善修订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方案。

  构建应用技术性的专业体系。按“突出应用,增设方向”的专业建设思路,坚持专业建设与地方经济“互动发展”,依托地方产业和行业,建立企业和行业共同参与的专业优化评价制度,形成特色较为鲜明的应用技术型专业建设体系。

  明晰人才培养规格和目标。既要达到本科层次的学业标准,又符合应用技术型教育的特殊要求,侧重于知识运用与技术创新,与生产实际和社会实际“短兵相接”,“知行对接,实训贯通”,解决生产、管理、服务一线的实际问题,培养生产、教育、建设、管理一线的“师”字号高级专门人才。

  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紧扣专业培养目标,满足行业、岗位对知识和能力的需求,适度降低基础理论课程和学科专业性课程比例,增加应用性知识和职业岗位所需能力的课程比例;用人单位代表直接参与课程设计;整合优化课程结构,压缩必修课,增加选修课,精简专业课,拓宽实训课。

  强化实践育人教学环节。增加开放性、生产性和仿真性的实践、实际操作和顶岗实习。构建“5-4-3”实践教学体系,大力推行“三层次实践教学模式”,同时灵活设置实践教学学期制。结合专业实际,广泛开展与专业能力、职业能力的培养密切相关的多项技能竞赛活动,并逐步制度化、常态化。

  ——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方法。

  应用技术型人才最突出的特性是实用性,强调通过感觉体验和具体操作来解决现实问题。学校积极探索尽可能贴近和还原现实情景,以职业行为特征为导向,以满足应用技术型人才内在特征特性需要的教学方法。鼓励企业专家和教师采取案例教学法、体验教学法、项目教学法、实验教学法、现场教学法”等。通过教学方法的变革,实现了由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实现了由知识本位为重心向以能力本位为重心的转变;实现了以理论知识为重向以实践教学为重的转变。

  ——强化产学研服务地方的能力。

  面向地方或区域经济发展服务,重在为地方、企业、社区培养实用性人才。其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方案,以及产学研都要适应地方社会经济的现状和发展,并为其服务。

  一是在盐源、普格等地组成多单位、多行业、多领域“服务联盟”,通过“一院四校四所”建立起统一协调的“三农”服务和运行机制。二是构建举办固定课堂,利用网络技术开展技术培训,根据企业需求开展不定期培训,深入田间地头厂场开展培训等多元教育培训模式。三是重点开展以攀西生态资源为主的自然科学研究和以民族文化资源为主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地方特色产业相关的研究达295项,占学校科研项目总数的72.1%)。四是在攀西地区建立示范推广基地50余个,形成“一家一户示范基地,一村一片推广基地”的格局。五是学校把“成果转化工程”列入学校第三步发展战略目标的“五大工程”之一。2012年,学校被评为“四川省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先进单位”。

  ——推进校企合作办学。

  积极探索校企合作新途径,逐步形成自主型、入驻型、共建型和校外型等多种模式,强调校企合作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全覆盖、全参与(五个共同)。即:共同调整优化专业结构。主动适应地区人才需求,调整优化专业结构。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学校与企业或行业专家一起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打造“双师型”师资。学校与通威、大北农、新希望等企业建立订单式训练基地,共同制定“双师型”师资培训计划、准入标准和考核办法。共同实施教学活动。校企共同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学校教师和企业专家共同实施课堂教学、实验实训、生产实习以及指导学生参加职业技能(日、周)大赛等。共同促进学生就业。将职业规划纳入全程教育和校企合作培养过程中,共同寻求和推荐就业岗位。

  ——建立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

  一是强化“双师型”队伍建设。学校把“双师”教师的培养与博硕研究生培养摆在同等重要的地位,建立“双师型”教师认证制度。要求教师达到“三能”(既能讲授理论课,又能指导学生实验实习实训,也能为企业解决实际问题)。激励教师到企业或生产一线接受培训、挂职工作和实践锻炼,支持教师考取相关行业或专业职业技能证书。目前,学校“双师”素质教师达到近300人,占专任教师的40%以上,其中具有行业背景的教师140余名。

  二是强化人才培养的制度建设。先后出台了《西昌学院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实施方案》、《西昌学院关于加强职业技能素质培养的实施意见》、《西昌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提升计划》等多项管理制度,从制度层面为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提供必要保障。

  三是强化质量保障体系的建立。探索校内外结合的评价制度,建立教学质量标准。把学生就业能力、教师技术服务能力、学校对地方经济社会的贡献能力纳入评价体系。制定主要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把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作为出发点和归宿点。进一步完善和落实“3-4-5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构建“四维一线”质量保障长效机制。建立教学状态数据常态采集制度、教学质量管理信息沟通制度、课程考核结果分析制度。

  ——建立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良好条件。

  学校加大投入,办学条件极大改善。目前学校教学仪器设备总值已达1.7亿元,生均达11085元,有5个重点实验室,1个省级重点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2个省级高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在西昌、攀枝花、成都等地建有115个实践教学基地;专任教师中教授(110人)和副教授占48.6%,硕博研究生457人,占专任教师的61.2%;运动场馆9.23万平方米,生均达5.63万平方米;图书资料189万册,生均达108册。2014年面积达1.6万余平方米的综合实训大楼投入使用,使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的良好条件得到进一步完善。

  通过转型发展,学院实现了本科学历教育与职业能力培养高度融合的理念创新。找到了本科教育与职业能力培养的切入点、载体、路径和方法。实现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规格创新。毕业生应达到本科层次的学业标准,又符合应用型教育的特殊要求,集学术、技术、职业为一体。实现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办学定位创新。针对地级市,强化地方性、突出民族性,开展地级市新建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为民族地区提供人才、科技、先进文化支撑。

  (作者系西昌学院校长夏明忠


分享到:
联系ag凯发旗舰厅——ag凯发旗舰厅的公告————
高教改革与发展网 凯发网 copyright@2023 凯发网的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建立镜像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