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教学工程”下的专业综合改革-凯发网

西南石油大学省级专业综合改革项目资源勘查工程专业2012年实施情况总结
       一、项目实施方案
       1、完善适应中国石油发展战略的资源勘查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培养方案
       1)在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时,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2)树立“学生是教学活动主体”的学生主体观,积极探索学分制下大学生个性化培养计划的制定和实施办法。
       3)减少必修课程学分,加大选修课程开设比例,注重个性化培养和创新教育,建立以满足国家、社会对人才的需要为导向、以提高学生全面素质为目的的人才培养新模式。
       4)树立“专业能力,学习能力,社会能力”全面发展的人才观,培养既具有扎实的专业技能,又具有持久个人发展潜力的高素质人才。
       5)树立“为学生适应社会发展奠定基础”的学生发展观,本着“宽口径、厚基础、重能力、求创新、健身心”的原则,强化本科专业知识结构的设计与建设。
       6)树立“研究性教学与研究性学习”的现代教学观,改变单一传授知识的教学模式,着力构建科研与教学相结合、“产学研”有效衔接的人才培养模式,结合科研实践、生产实践和社会实践培养学生探索未知的兴趣、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7)重视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切实提高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质量。
       2、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形成一支热爱本科教学、改革意识强、结构合理、教学质量高的以碳酸盐岩储层和天然气成藏研究为特色的油气勘探优秀教学团队。
       进一步完善校内专任教师到相关产业和领域一线学习交流、相关产业和领域的人员到学校兼职授课的制度和机制,坚持调整、培养与引进并举的方针,建立一支求实、创新、精干、高效的学术梯队,实现教师资源合理配置与开发利用,创建优秀人才成长的长效机制,建设一支结构优化(年龄、学历、学缘)、素质良好、富有活力、师德优良的高水平教师队伍。
       通过制定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实施多渠道、多层次的教师国外、国内培训计划,企业锻炼,树立学科带头人,提高师资队伍的学历结构,改善学缘结构、完善学术和教学梯队,争取在2015年具有研究生学历的教师达到95%以上,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达到80%以上,形成一支围绕专业核心课程群,以优秀教师为带头人,热爱本科教学、改革意识强、结构合理、教学质量高的优秀教学团队。
       3、优化教学内容,加强精品课程和优质教学资源建设,提高授课质量
       1)深化教学内容改革,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课程体系。
       2)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学校将通过引进优质数字化教学资源、开发网络学习课程、建立数字图书馆和虚拟实验室等措施为教师的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多媒体课件、网络课堂等提供优质的网络服务平台,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水平,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鼓励学生利用信息手段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增强运用信息技术分析解决问题能力。
       3)推进精品开放课程建设与共享。强化专业核心课程和特色课程建设。
       4)突出能力培养型课程,开发实践课程和活动课程,加大课程重组和整合的力度。
       在修订课程教学大纲时,处理好《油气地球化学》、《石油地质学》与《天然气地质学》三者之间的衔接关系,避免教学内容的重复。瞄准专业发展前沿,面向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整合《油矿地质学》与《开发地质学》的教学内容,结合油气勘探钻进技术的发展形势,突出“地质录井技术”内容的地位和作用。加大“物探”“测井”类能力培养型课程的比例,突出地震综合解释和测井综合解释技能的培养和训练。新增《油藏描述应用软件实践》课程。
       5)鼓励教师把科研成果转化为教材建设成果,把科研内容转化为教学内容、把科研方法渗透教学方法,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6)加强教材建设。把教材建设的重点放在教材选用上,必修课程要选用高质量的适合本校的精品教材,鼓励选用优质外文教材;要以立项方式组织出版一批体现本校特色、学术水平高、应用效果好的教材和实验指导书,制定并实施教材编写规划和措施。规范选用制度,严格教材选用审核,使该专业选用近年出版的省级以上优秀教材和重点教材的比例占教材总数的40%以上。选用近三年出版的新教材的比例占教材总数的60%以上。
       编写、修订和精选一批适应中国石油发展战略的中文教材、配套英文教材和优质课件建设。为便于教师授课准备,每门双语课程至少选购1-2本英文原版教材做参考书,个别章节内容甚至可以提供给学生课后辅助材料阅读,或者作为教师编写双语教材的参考资料。
       4、深化教学方式、考试方法改革。
       1)注重学思结合,逐步改变大班上课的现状。通过选拔组建国际化人才培养教改实验班,实施30人的小班化教学试点。
       2)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式。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良好环境。
       在国际化实验班教学中,采取分学习小组的形式,并在不同课程变换分组名单,组内学生分工协作、共同参与、成果共享,团队的表现代表组内每个学生的荣誉和成绩,给每个小组上台陈述观点、发表见解的机会,鼓励有不同观点认识的争鸣的讨论。通过训练,提高学生独立思维能力、自学能力、表达能力、团队协作、文献阅读和综述能力、综合分析问题能力。
       3)积极推进考试内容和考试方式改革,引导学生全面发展。
       从考试内容上要求包括一门课程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以及学生通过课程学习、融会贯通后所内化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及综合素质。从考试形式上要求采取包括平时作业、课程答辩、课堂讨论及回答问题、课程论文等多种方式,可以采用闭卷考试或开卷考试逐步建立由注重知识考核向注重能力考核的转变。在国际化实验班要求在期末考题中有一定数量的试题用英语命题,部分题要求学生用英语作答。就具体一门课程的考试,则根据课程的性质、内容、修读学生人数等实际情况,采取恰当的考试形式。
       5、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1)大力加强实验、实习、实训和毕业设计(论文)等实践教学环节,特别要加强产学研密切合作,利用校友关系和油田子弟在本专业就读的有利条件,采取“1带5或1带10”分散到各油田锻炼的模式,拓宽大学生暑期校外油田企业社会实践渠道,与中石油、中石化下属企业及道达尔、雪佛龙等外资石油公司共同建设生产实习、实践教学基地,加强和改善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等重要环节的质量。
       2)在教学计划中增加必要的实践教学环节,其累计学分(学时),不少于总学分(学时)的30%。
       3)重视本科教学的实验环节,保证实验课的开出率达到100%,不断提高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比例。
       4)深化实验内容和实验模式改革与创新,学校制定政策和计划使各类实验室(如我院的地质资源与环境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天然气地质省级重点实验室、碳酸盐岩储层部级重点实验室、学校的油气藏地质与开发国家重点实验室)对本科生开放,打破学科专业壁垒,加强统筹建设和科学管理,实现资源共享,让学生受益。
       5)学校和学院设立专项经费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和开展各项大学生学科竞赛、技能竞赛以及各项科学实验和学术研究活动。
       设立适当经费对学生创新成果进行奖励(如获得各类国家省部级学科竞赛奖励、资助参加aapg国际专业技能竞赛并获奖,发表学术论文、发明专利等)。力争在大三、大四阶段,培育出一批学生创新成果,如各类竞赛一二等奖励、发表一定数量的学术论文。
       6)加强校外地质实习基地数字化建设和校内实习实训基地。
       继续做好我校四川峨眉、重庆北碚两个野外地质实习基地的数字化建设工作,修订出版相关野外地质实习指导书。广泛争取中石油、中石化下属公司捐赠现场仪器设备,积极利用好邵逸夫教育基金资助建好我校校内实习实训基地(逸夫楼)的油气勘探综合展区(含地球科学馆、矿物岩石馆、油气地质馆、应用地球物理馆);建立校内地质勘查工程实践教学基地;完善我校现有的钻井井场实训基地配套设施,逐步建立我国主要含油气盆地(如四川盆地)主要层位岩屑和岩心实物综合地质剖面,建成综合录井实训中心。
       7)外聘教师举办学术讲座
       邀请三大石油公司部分长期从事跨国油气勘探开发合作具有丰富经历和经验的专家领导来校举办讲座,特别是充分利用校友关系广泛联系,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受,介绍国际油气合作的最新动态,告诫在校学生重点应强化培养的知识能力,并感染和影响甚至改变学生在校学习的态度和学习积极性。
       8)课外素质拓展专题训练
       国际化人才要求具有更高的英语能力、组织能力、社会活动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团队合作精神、生存能力、抗打击抗挫折能力等,因此有必要提供适当的经费,尽量多开展一些课外素质拓展专题训练。确保该班学生今后能尽快适应社会环境、工作环境,不仅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过硬的实践技能和较强的创新意识外,还具备较高的情商。
       6、加强教学管理改革。
       1)切实加强对本科教学工作的领导。学院党政一把手是教学质量的第一责任人,二级学院院长主管人才培养工作,亲自抓教学质量。坚持学院领导到教学一线调查研究和听课的制度;坚持学院领导联系教研室的制度,及时发现和解决基层单位教学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坚持学院党政领导班子定期召开研究教学工作的会议制度。
       2)把教学工作尽职履责和教学质量作为评价和考核教研室工作的重要指标,对出现重大教学事故、严重影响学校教学声誉的单位,实行教学工作一票否决制,取消当年评优资格,并在全校进行通报。
       3)严格执行教授、副教授为本科生上课的制度。教授、副教授每学年至少为本科学生独立讲授一门课程,年授课量不少于64学时,鼓励教授为低年级学生授课。如无特殊原因,连续两年未完成本科课程教学任务的,不再聘任其担任教授、副教授职务。
       4)加强教学管理制度建设。杜绝调停课现象,课表一旦下达,禁止教师因科研任务而随意调停课,彻底扭转部分教师重科研轻视本科教学的思想。
       5)重视和加强教研室建设,教研室每学期应制定科学完善的教学工作计划,通过每周一次教研活动,每次活动以解决教学中的重点难点为宗旨,不断进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研究。
       6)完善教研室、教学团队、课程组等基础教学组织,坚持集体备课制度,坚持教师间互相听课制度,坚持名教师示范课制度,组织好每年一次的观摩教学比赛,发挥老教师“传帮带”作用。
       7)学院教学指导委员会对担任开新课、新开课主讲任务的教师进行授课资格审批,并将审批结果报教务处审核、备案。
       8)强化学院与教研室两级教学质量监控制度建设,实行教学质量的自评与督导检查制度,形成学院与教研室两级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和考评机制。学校和学院的教学督导专家定期跟踪国际化实验班教师授课质量和学生反响,及时反馈意见,边研究边实践边调整;
       9)加强和改进学生评教工作,提高评教质量,定期开展学生评选“十佳”教师活动,定期召开学生座谈会了解掌握教师授课效果。严格考试管理、严肃考场纪律、严格评分标准,坚决遏制考试作弊现象。
       10)通过完善导师制、研究生“三助”制有关制度,让教师、研究生或有经验的高年级学生给低年级学生以更多帮助和指导,相互促进,进一步加强教育教学工作。国际化实验班在大二开始实行导师制,并指定本院专业学术水平高、科研能力强、师德好的教师做导师,每个导师指导2名学生,逐步介入教师的科研课题中锻炼。每个专业年级进校开始配备专业班主任,负责专业引导和英语辅导;
       11)实验班的任课教师提前布置落实,提前备课,每门课程授课前必须提前拿出授课方案,并在课前汇报试讲,教研室内部可采取公开竞争上课的方式,并配备有潜质的青年教师助教辅导,做好师资接替培养工作。
       12)更新教学管理理念,加强教学过程管理,形成有利于支撑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建设,有利于教学团队静心教书、潜心育人,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相辅相成的管理制度和评价办法。
       二、具体工作举措
       1、完善适应中国石油发展战略的资源勘查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培养方案
       根据中国石油工业发展战略的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完成了2012级资源勘查工程(标准班)和资源勘查工程(国际化班)的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并对相应课程进行了重组和调整。
       2、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1)对现有的骨干青年教师有计划地进行脱产专业进修,考取攻读校外博士学位4人。
       2)专任教师到相关油田企业和领域一线学习交流、接受工程实践训练。选派2名青年教师去吐哈录井公司现场井队锻炼3个月。
       3)新引进校外经历的博士毕业生2人,实验教师1人(硕士毕业)。
       4)制定了新进青年教师培养考核办法,促进青年教师快速成长。
       适当减轻新进教师的教学工作量要求,实行导师制培养青年教师,发挥老教师“传帮带”作用,新进教师助教时间至少一年,要求新进教师通过为教授、副教授主讲的课程进行辅导、答疑、作业批改等工作,积累教学经验,提升教学水平。鼓励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和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并进行了年度检查考核。
       5)开展校内、外学术交流资助,聘请国内外学术权威或知名学者来校讲学或开展学术交流。
       选派资助了18人次教师参加校外、国外学术交流活动,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来院讲学12人次。
       3、优化教学内容,加强精品资源课程建设,提高授课质量
       1)推进精品开放课程建设与共享,强化专业核心课程和特色课程建设。
       新申报立项《矿物岩石学》、《构造地质学》、《油矿地质学》、《油气藏开发地质学》、《古生物地层学》、《油气地球化学》、《地震勘探》和《测井方法原理》8门课程校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
       2)突出能力培养型课程,开发实践课程和活动课程,加大课程重组和整合的力度。
       完成了2012版教学计划的所有课程教学大纲的修订和论证。在修订课程教学大纲时,理顺和明确了《油气地球化学》、《石油地质学》与《天然气地质学》三者之间的边界衔接关系,避免教学内容的重复。瞄准专业发展前沿,面向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整合《油矿地质学》与《开发地质学》的教学内容,结合油气勘探钻进技术的发展形势,突出“地质录井技术”内容的地位和作用。加大“物探”“测井”类能力培养型课程的比例,突出地震综合解释和测井综合解释技能的培养和训练。新增《油藏描述应用软件实践》课程。
       3)加强教材建设。立项批准了《地质学基础》、《构造地质学》和《矿物岩石学》三本省级规划教材,并按正常进度组织编写,新增校级资助立项教材二本(《海洋石油地质基础》、《弹性波动力学简明教程》)。新出版教材2部:《地震地层学》和《现场测井与工程应用基础》。规范选用制度,严格教材选用审核,使该专业选用近年出版的省级以上优秀教材和重点教材的比例占教材总数的40%以上。选用近三年出版的新教材的比例占教材总数的60%以上。
       精选一批适应中国石油发展战略的配套英文教材共12本。为便于教师授课准备,《普通地质学》、《古生物地层学》、《构造地质学》、《沉积岩与沉积相》、《石油地质学》、《油气地球化学》等课程均至少选购了1-2本英文原版教材做参考书,个别章节内容甚至可以提供给学生课后辅助材料阅读,或者作为教师编写双语教材的参考资料。
       4、深化教学方式、考试方法改革。
       1)注重学思结合,改变大班上课的现状。完成2011级国际班进退淘汰选拔和2012级国际班选拔组班工作,实施30人的小班化教学试点。
       2)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式。在资勘国际班《普通地质学》、《古生物地层学》、《沉积岩与沉积相》试行了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采取分学习小组的形式,采用灵活激动的教学方式,因材施教,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良好环境。
       3)积极推进考试内容和考试方式改革,引导学生全面发展。
       在考试内容上注重考察学生通过课程学习、融会贯通后所内化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及综合素质。从考试形式上要求采取包括平时作业、课程答辩、课堂讨论及回答问题、课程论文等多种方式,可以采用闭卷考试或开卷考试逐步建立由注重知识考核向注重能力考核的转变,《油气地球化学》、《石油地质学》、《天然气地质学》等课程试行教考分离、流水判卷等方式。在国际化实验班的课程期末考题中有一定数量的试题用英语命题,部分题要求学生用英语作答。《古生物地层学》、《沉积岩与沉积相》课程实行闭卷加面试的考核方式,全面考察学生知识掌握和综合分析能力。同时,每个教研室遴选1-2门课程开始试题库资料建设。
       5、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1)与中石油西部钻探公司建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基地,并签署合作协议。2012年暑假启动首批25名学生赴新疆吐哈油田,分散到各钻井队跟班生产实习35天,学生受益很大,改善了专业生产实习的质量。
       2)在教学计划中增加必要的实践教学环节,其累计学分(学时),不少于总学分(学时)的30%。
       学生毕业设计周数改为18周。第7学期开始启动毕业设计选题工作,让学生逐步介入教师科研课题中收集和熟悉资料,保证毕业设计质量。
       3)保证本科教学的实验环节实验课的开出率达到100%,不断提高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比例。
       4)积极参与和开展各项大学生学科竞赛、技能竞赛以及各项科学实验和学术研究活动。
       组织开展了首届院地质技能竞赛,参赛学生215人,通过笔试和面试选拔参加9月在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举行的第二届全国大学生地质技能竞赛的集训队员30人,通过三个月集训,最终在全国大赛中取得团体总分第9的好成绩。
       资勘2011级国际班大二开始实行导师制,遴选了27名本院专业学术水平高、科研能力强、师德好的教师做导师,每个导师指导1名学生,逐步介入教师的科研课题中锻炼。
       5)加强校外地质实习基地建设和校内实习实训基地。
       本年度正式启动峨眉地质实习基地重建工作;旺苍地质实习基地建设硬件建设落实到位,完成教学资料备课考察和开始实习指导书编制工作;中石油西部钻探吐哈录井公司校企共建人才培养基地挂牌运作,完成首期25人学生现场生产跟班实习任务,以及首批现场人员新技术培训班完成授课结业;广泛争取中石油、中石化下属公司捐赠现场仪器设备,积极利用好邵逸夫教育基金资助建好我校校内实习实训基地(逸夫楼)的油气勘探综合展区(含地球科学馆、矿物岩石馆、油气地质馆、应用地球物理馆);建立校内地质勘查工程实践教学基地;完善我校现有的钻井井场实训基地配套设施,初步建立我国主要含油气盆地(如四川盆地)主要层位岩屑和岩心实物综合地质剖面,建成综合录井实训中心。
       6)外聘教师举办学术讲座
       邀请三大石油公司部分长期从事跨国油气勘探开发合作具有丰富经历和经验的专家领导来校举办讲座12次。单独给国际班学生举办国际油气合作的最新动态和人生立志讲座各1次,告诫在校学生重点应强化培养的知识能力,并感染和影响甚至改变学生在校学习的态度和学习积极性。
       6、加强教学管理改革
       1)坚持学院领导到教学一线调查研究和听课的制度;坚持学院领导联系教研室的制度;坚持学院党政领导班子定期召开研究教学工作的会议制度。
       2)开展了教研室考核评优工作。把教学工作尽职履责和教学质量作为评价和考核教研室工作的重要指标,对出现重大教学事故、严重影响学校教学声誉的单位,实行教学工作一票否决制。
       3)严格执行教授、副教授为本科生上课的制度。我院教授、副教授全部做到每学年至少为本科学生独立讲授一门课程。
       4)严格执行禁止调停课制度,课表一旦下达,禁止教师因科研任务而随意调停课,彻底扭转部分教师重科研轻视本科教学的思想。
       5)教研室每学期制定教学工作计划,通过每周一次教研活动,每次活动以解决教学中的重点难点为宗旨,不断进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研究。
       6)坚持教研室、教学团队、课程组等基础教学组织集体备课制度,坚持名教师示范课制度,组织好每年一次的观摩教学比赛,发挥老教师“传帮带”作用。
       7)学院教学指导委员会坚持对国际班授课教师进行课前教学方案论证。
       8)实行教学质量的自评与督导检查制度,形成学院与教研室两级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和考评机制。学校和学院的教学督导专家定期跟踪国际化实验班教师授课质量和学生反响,及时反馈意见,边研究边实践边调整;
       9)坚持每学期中期召开学生座谈会了解掌握教师授课效果。加强课堂管理,严格执行无故旷课三次取消考试资格制度,试行教考分离、流水判卷、严格考试管理、严肃考场纪律、严格评分标准,坚决遏制考试作弊现象。
       三、取得的经验成效
       1、优化整合教学内容,普通班和国际化复合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论证,最终定稿入库;形成与生产实践、社会发展需要相结合的专业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
       2、完成2012版所有标准班和国际班课程教学大纲的修订、制定和论证工作。
       3、制定国际化人才班的选拔和培养管理制度、国际班导师制管理文件,完成资勘2011级国际班导师配备工作;
       4、在资勘2011级国际班4门专业基础课进行了启发式、讨论式、探究式教学实践,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潜力得到发掘,主动学习能力提高,收到较好成效。
       5、在资勘国际班部分考试方式课程采用笔试加面试,效果明显,督促学生全面复习、灵活掌握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检验学生的综合能力素质,促进和发现一批有潜质、能力强的学生。
       6、完成资勘2011级国际班第一轮学生动态调整,促进了教风学风的转变;
       7、建立综合录井实训中心,完善四川盆地主要层位岩屑和岩心实物剖面,野外实践基地和产学研实训基地建设取得良好进展;
       8、申报成功省级规划教材3部,编写出版3教材,优选12本英语原版教材,发表4篇教学研究论文。
       9、学生知识结构拓宽,外语应用能力、专业技术外语交流与写作能力、国际化综合素质等有明显提高;
       6、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普遍得到加强,参加第二届全国大学生地质技能竞赛取得团体第9的好成绩。
       四、存在问题及下一步工作意见和建议
       (一) 存在问题
       1. 本质量工程项目批准时间为2012年5月,但上级部门划拨经费时间到学校,以及学校经过充分论证评估同意划拨经费到课题组,已经是2013年6月了,致使项目原进度计划执行的任务无法正常开展,部分进度未能跟上。
       2. 本质量工程项目立项时上级部门计划投入150万元,而2013年实际拨付经费只有80万元,且按上级部门要求,原计划3年使用的经费要求2013年11月前执行完毕。这就打乱原有的经费使用计划和开支项目,同样会造成部门建设内容无法按原计划执行,甚至可能会影响到预期成果和目标的实现。
       (二)下一步工作计划
       1. 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和优质教学资源建设,试题库建设;
       2. 开发地质教学团队建设,矿物与岩石教学团队建设;教学方式进一步研讨和实践,双语教学后备师资培训,青年教师培养与国际班教师备课试讲;
       3. 完成国际化人才班第二轮学生动态调整以及培养质量和效果的跟踪评价;
       4. 实践教学改革与实践,国际化应用型创新人才实践教学模式和方法研究与实践,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启动,学生课外素质拓展综合训练;
       5. 各级规划教材的组织编写、审稿研讨与出版;
       6. 跨国石油公司生产实践,毕业设计改革模式探讨与实践,国际化人文素质培养;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