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下办学 健康中发展——推进高校信息公开工作-凯发网

高校突发事件信息公开机制研究
姜飞燕 卜睿 徐晓静
(唐山学院文法系 河北唐山 063000)
       摘要: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近几年来高校面临着越来越多突发事件的挑战。而由于高校突发事件所具有的突发性、敏感性等特点使得其必然会成为社会公众和媒体追逐的焦点。但由于我国高校普遍缺乏突发事件应对机制和经验,信息公布不及时,很容易使高校陷入被动,因此完善校园突发事件信息公开制度对保障高校师生知情权和高校管理民主化有着重要意义。本文在分析高校突发事件信息公开的必要性的基础上了,探究了高校突发事件信息应遵循的及时性和真实性原则,继而提出了完善高校突发事件信息公开机制的措施。
       关键词:高校 突发事件 信息公开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入,高校的发展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各种类型突发事件的挑战。高校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危及师生生命和财产安全、对高校的安全与稳定有着重要影响的事件。高校突发事件因其具有突发性、不确定性、敏感性等特点,一旦发生,很有可能成为社会公众和媒体关注的焦点。2010 年4月教育部出台的《高等学校信息公开实施办法》也明确将自然灾害等突发事件的调查和处理纳入到高校信息公开的范围。由于我国高校普遍缺乏校园突发事件的应对机制和经验,信息公布不及时不准确,导致高校陷入被动。因此能否做好校园突发事件的信息公开对高校而言是一个非常严峻的考验。
       一、高校突发事件应对信息公开的必要性
       校园突发事件信息公开是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有效处理各类突发事件的必要前提,在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各个环节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保障师生以及社会公众的知情权
       虽然我国宪法没有明确规定知情权,但其应有之义是包含在宪法的内容之中。因此高校管理信息公开是高校保障师生和社会公众知情权的一项义务和职责。高校师生知情权得以保障的前提就是要求高校能够增强工作的公开性和透明度。而高校突发事件的突发性、紧迫性和危害性等特点也要求高校必须及时准确地向全校师生乃至全社会公开事实的真相,以保证有效地应对校园突发事件。就高校突发事件信息公开的效果而言,学校的权威信息公开的越准确及时,就越有利于校园教学和生活秩序的稳定。如2003 年在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相继发生了歹徒实施的爆炸事件,然而作为我国改革开放后第一起校园恐怖事件并没有给造成大的恐慌,也没有对这两所大学正常的学习和生活秩序造成大的影响,这都取决于信息及时准确的公开。在事发后的 1 小时内,北大校园网就播发了校方公告,北京市政府也与这两所大学充分利用各种渠道快速有效地向师生和社会公众公布了有关的信息,缓解了师生的恐慌,从而使得整个事件得以圆满解决。
       (二)有利于防止谣言在高校的传播
       "谣言"是一种非正式的信息渠道,传播快、影响大,它往往是将个人主观判断和想象加在信息中,有可能会漏掉真实的信息。一个简单的信息经过多人传播之后,可能变成与事实大相径庭的谣言。根据信息传播中的首因效应,当信息受众面对两种相互冲突的信息时,两种细细的呈现顺序会影响受众对信息的接受。受众更倾向于首次接受的信息。因此当高校师生和社会公众正急于了解有关校园突发事件的更多信息时,如果高校和有关的权威部门不能及时准确地发布相关信息,师生和公众由于得不到准确的信息,不知道事情的进展,不得不在流言和传闻中琢磨猜测,这就给谣言的传播留下了空间,造成"以讹传讹",使谣言占据上风。而如今快速发展的互联网会加速谣言的传播,很容易造成高校师生的恐慌,校园秩序的破坏,从而影响校园突发事件处理的效果。而避免校园突发事件谣言四起的方法就是由高校能够及时准确地公布相关信息,在突发事件面前,高校及时向公众公布事件真相,包括通过媒体向公众传播事件真相,用恰当的方式引导舆论,稳定师生的情绪和校园正常的秩序,争取师生和社会公众的理解和支持。
       (三)有利于增强师生对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参与和配合
       传播学上说,隔阂产生偏见,偏见产生冲突。信息公开可以使冲突降到最低。①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任何环节都离不开师生的参与和配合,因为在校园突发事件处置的过程中,高校可能会采取一些紧急措施,而这些措施有可能会对师生的权益造成一定的影响。但如果高校没能及时地向师生披露突发事件的相关信息,师生就难以理解高校的处置行为,自然也就可能拒绝参与和配合学校的应对行为。同时高校能否在校园突发事件面前及时公开相关信息也能反映出高校的管理水平和能力,如果高校能够利用各种渠道向全校师生和社会公众拨弄公开有关信息,使学校的应急行为透明化,使师生克服恐慌和猜测的心理以参与道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行动中来,从而有效地消除校园突发事件给高校的秩序和形象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二、高校突发事件信息公开应坚持的原则
       (一)及时性原则
       高校突发事件的敏感性决定了其必将受到社会的高度关注,这就要求高校和有关政府在高校突发事件应对过程中必须掌握好信息公开的时机,尽早在校园突发事件发生的初期及时主动公开有关信息,并能不断更新所掌握的信息,而不是事后加以解释,因为而且根据人的一般认知与接受信息的规律,发布时被信任的,而解释总是被怀疑的。在高校突发事件发生的初期,如果学校师生和社会公众无法从高校或政府获得有关突发事件的信息,这时各种谣言便会趁虚而入,误导高校师生和社会公众,使之产生恐慌心理,从而造成校园秩序的混乱。与此同时,高校所采取的突发事件应对措施也可能会加剧师生的恐慌心理,使得事态进一步扩大,甚至可能发生衍生事件。而消除这种混乱局面最好的办法就是由高校主动及时地告知师生事件的真相及事态的进展情况、采取应对措施的必要性和目的等内容,以取得师生的理解,遏制谣言在校园的传播,在学校和师生之间建立起良好的信任关系。必要时还可以通过权威的新闻媒体等渠道将这些内容向全社会公开,争取社会公众的帮助与支持。现代政治学已经证明:社会的自主能力和信息的公开程度是成正比的。一个社会信息越公开,社会的自主能力和承受能力就会越高,社会就会越稳定。②这一结论在高校这个敏感的环境中显得更为重要。
       (二)真实性原则
       在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每个阶段的信息披露过程中,除了坚持及时性原则外,还必须贯彻真实性原则,高校应当按照校园突发事件的本来面目全面、客观、准确地公开信息。全面公开校园突发事件信息强调的是信息的数量,即学校根据需求尽可能地提供充分的信息,不要只报正面信息,而把负面信息过滤掉,以斩断谣言产生的渠道。客观准确公开高校突发事件信息侧重的是信息的质量。高校是为了取得师生的信任和理解而公开信息的,但如
       果公开的信息是不客观不准确的虚假信息,这不仅可能导致更多谣言的产生,更会导致学校失去其应有的权威性,加重师生的恐慌心理,以致错过最佳的危机应对时机。因此高校作为校园突发事件信息公开的主体必须坚持以全面、客观、准确的标准来披露信息,将危机发生的时间、地点、性质、产生原因、现状以及可能产生的后果和学校已经或即将采取的应对措施都如实向师生说明,并且坚持使用通俗易懂、准确无误的语言解释突发事件中涉及的专业性较强的问题,避免产生不必要的误解。
       三、完善高校突发事件信息公开机制的具体措施
       由于高校突发事件具有突发性、不确定性和社会敏感性等特点,使得高校突发事件信息公开成为有效化解校园危机的重要前提之一,但由于我国目前高校信息公开机制的建设还处于系统性不强、深度不够的初始阶段,对于信息发布的内容、方式、时间和责任等方面都缺乏规范性。③因此为了在高校与师生之间建立一种良好的信任关系,有效维护高校的威信,提高高校的民主管理水平,必须建立完善的高校突发事件信息公开机制。
       (一)明确高校突发事件信息公开的内容
       高校突发事件信息公开过程中,高校与师生、社会公众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形,作为突发事件信息公开权利主体的高校突发事件与师生、社会公众往往很难知道信息公开义务主体的高校拥有关于校园突发事件的哪些信息,因此要建立完善的高校突发事件信息公开机制首先需要明确信息公开的范围和内容。
       1、事发前的预警信息。危机预警是校园突发事件信息管理的首要阶段。通过预警系统的建立,可以帮助学校对可能发生的各种突发事件事先有一个充分的估计,能提前做好应急准备去,施行最佳的应急方案,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突发事件所造成的损失。④一般高校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的对象主要是高校的师生员工,有时范围也会扩大到社会公众。即用数量分析等科学方法预先发现高校运的轨道出现异常变化时,高校应将有关信息和结果向学校有关部门、全体师生或社会公众按照不同等级的预警信号发布信息,以尽可能地减少不确定事件的数量,最大限度地明确可能发生的事件的状况,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将突发事件给校园秩序所带来的损失降到最低。
       2、高校突发事件处置中信息公开的内容。高校突发事件处置期是校园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中最为关键的一环,而在这一阶段信息的及时准确又决定了突发事件处置的效果。因此在校园危机发生后,作为信息公开义务主体的高校应对以下内容进行公开,以争取师生和社会公众的理解和配合。首先,高校需明确发生的校园突发事件的性质,根据已有的情况和资料来判定受害人群以及所遭受的损失;其次,高校可以通过预估应对校园突发事件所需的资源和原有的应急预案提出尽可能多的处理方案,在此基础上对各个方案进行对比分析,确定最有效的处理办法。当然在最终确定的方案中海必须明确方案的负责人。再次,由于突发事件的处置期会有一个过程,在这期间,高校还必须根据校园危机的处理情况及时向全体师生和社会公众公布方案的执行情况,如有需要可以原有战略进行适当的调整。以上内容的公布将大大增强高校与师生之间的信任,这对校园危机的快速化解有着重要的意义。
       3、事后的追踪信息。在高校突发事件得以圆满解决后,高校还有义务收集各方面的信息,对校园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所有环节中的各项措施和制度以及事件对高校所带来的各方面影响进行评估总结,并制定相应的突发事件善后办法,并将之向全体师生公开,以避免类似的事情再次发生,真正建立起对此类事件的预警预防机制。
       (二)拓宽高校突发事件信息公开的渠道
       在信息化时代,人们获得信息的方式也是多样化的。在校园突发事件信息公开过程中,作为信息公开义务主体的高校应该充分拓宽信息公开的渠道,建立以一个校园突发事件的信息传播网络,及时准确地将突发事件的有关信息传达到每一个师生乃至社会公众。在校园突发事件中,不论是校内新闻媒体还是社会新闻媒体,都可以说是一把"双刃剑",学校运用德浩,就可以正确引导师生,减少不必要的恐慌,维持校园的安定;运用得不好,则可能恶化事态,使事件向不利的方向发展。⑤可见,对媒体传播的运用决定着高校突发事件信息公开的效果。从传播学角度来看,媒体分为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两大类。传统媒体指以平面媒体为主体的媒体形式,包括报纸、广播、电视等;而新媒体指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而产生的多元化的媒体形式,主要包括互联网和移动网络等。在校园突发事件发生后,多数高校大多采用的是传统媒体占绝对主导的传播策略,主要体现为与师生的面对面交流、校园电话解释、校园报纸披露、校园广播和校园电视发布信息等方式。但随着数字化传播技术的广泛运用,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蜂拥而起,传统的传播策略面临严峻的挑战,而作为互联网用户主体之一的青年大学生,他们受到网络舆论的影响也越来越深,因此高校更应充分利用自身的技术优势发挥新媒体的作用,使发布的信息尽可能地覆盖师生和社会公众接受信息的渠道。如高校可以充分利用 bbs 与各种论坛、校园网等途径对舆论进行引导,消除高校与师生之间的沟通障碍。
       高校在面对校园突发事件时除了在传播策略方面的调整外,还应积极培养高素质的高校新闻发言人,逐步完善校园新闻发言人制度,使之成为高校与媒体相互配合保障师生和社会公众知情权的重要途径。在这方面有些高校已经作了初步的探索,如 2006年10 月 25 日,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王旭明在例行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全国的各级各类学校都要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设立新闻发言人,之后一些高校的新闻发言人逐步建立起来。但是从历次的高校突发事件信息公开的实践来看,我国的高校新闻发言人制度还存在形式主义、缺乏主动积极的自觉公开行为。因此必须培养具有较高政治素质、科学素养、公关知识和新闻素养的高校新闻发言人,逐步完善高校新闻发言人制度,使之在高校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三)落实高校突发事件信息公开的救济与监督机制
       高校突发事件信息公开的救济制度与监督机制是高校信息公开法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保护高校师生知情权的确实保障。2010 年 5 月新出台的《高校信息公开实施办法》这一部门规章在第四章明确了具体的保障和救济措施,要求高校建立健全信息公开的考核、监督检查、社会评议、举报处理和责任追究等一系列制度,这就为我国高校突发事件信息公开提供了明确的规范依据。中国历来不缺少书面上的法律规章,可很多运行伊始,确实起到震慑警示作用,时间一长,又落入"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窠臼。事实早已证明,再好的办法,没有坚定不移的执行力,也是空谈。鉴于此,只有完全落实高校突发事件信息公开的各项师生权益救济措施和内外部的监督机制,加强师生的知情权救济制度、高校内部考核评价体系和外部监督体制的结合,才能保障信息公开制度在校园的顺利推行。
       在各类校园突发事件面前,高校坚持直面事实才是应有的态度。新颁布的《高校信息公开实施办法》明确指出高校应采用校内媒体和校外媒体等多种方式将自然灾害等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预案、处置情况以及涉及学校的重大事件的调查和处理情况向师生和社会公众公开,以部门规章的形式明确了高校师生及社会公众在校园突发事件中的知情权。高校突发事件信息公开制度的完善是一项任务艰巨的系统工程,要将《高校信息公开实施办法》中的
       相关规定落到实处,还需高校、政府和社会的不断努力。只有及时准确地公开有关突发事件的信息,不断完善高校突发事件信息公开机制,才能真正在高校与师生、社会公众之间建立沟通信任的桥梁,为高校秩序的稳定和谐提供制度保证。
       注释:
       ①喻国明《,传播也是一种"实力"》,三湘都市报,2005年5月22日。
       ②马怀德等《,应急反应的法学思考-"非典"法律问题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88 页。
       ③曾兵《,加强高校信息公开制度建设的若干构想》,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06 年第 6 期,
       ④肖鹏军《,公共危机管理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 年版,第 65 页。
       ⑤丁烈云,杨新起,《校园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年版,第 127 页。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