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课三平台”指广州城市职业学院构建的以“国学精粹”公共必修课为核心的国学教育课程系列,以及在此基础上转化理论知识为实践应用的修身实践平台、活动育人平台和回报感恩平台。“一课三平台”将价值引领、思想锤炼、技术培养和艺术熏陶融为一炉,为高职院校素质教育以及公共基础课改革提供了有效借鉴,在全国产生了较大影响。
研究背景及探索思路
现代高职教育以推动社会经济发展为目标。随着产业结构升级,社会对职业人才的素质需求愈益迫切,集中体现为2016年提出培育“工匠精神”的要求。然而,由于社会长期功利化价值取向,学校教育呈现出浓烈的工具化色彩,素质教育弱化在高职院校表现得较为突出,具体体现为素质教育理念不明、教育模式不完备、缺乏扎实的工作保障等问题。
聚焦于社会对高职人才需求与高职院校素质教育失衡问题,学院积极贯彻“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于2006年确立“文化塑校”办学理念,开始探索高职院校素质教育的实施路径。针对高职学生的特点和高职人才培养的需求,学院认为,素质教育要取得实效,必须选准切入点,在不占用过多学时的前提下通过多种方式以点带面实现对学生的素质熏染。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学院准确把握高职院校素质教育的核心,即民族文化认同、人格养成和能力提升,立足本土文化,首创性地提出以国学教育为切入点开展素质教育工作,明确了“培养既拥有良好职业道德与和谐人格,又掌握娴熟技能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国学教育定位,成立了国学教育专家咨询委员会,对国学教育的机制、模式、路径等深入讨论和精心设计。2006年5月,学院设立了全国高职院校首家国学研究所,启动了高职院校国学教育的研究和初步实践。经过四年的探索和总结,2010年9月颁发了《广州城市职业学院进一步推进国学教育工作方案》,学校国学教育“一课三平台”模式进入了全面实践阶段。
建设内容
(一)构建知行一体的国学教育课程系列
1.全国首开“理论精粹 国学体验”模式的“国学精粹”公共必修课
2006年9月开设“国学精粹”公共必修课,纳入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采用理论精粹与国学体验相结合的教学模式。理论教学以“国学与人生智慧”为主线,讲授儒、道、佛三家思想精华,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获得心灵的滋养;实践教学通过国艺体验、家乡巡礼、小组表演等方式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切身理解。
围绕课程加强教学资源建设,出版了“十二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国学精粹》;制作“国学精粹”网络课程,获评广东省精品资源共享课程,通过广东省高校优质网络教学资源认证;建设国学普及网站“国学传习网”(获评广东省高校优秀宣传思想工作网站)和国学院微信公众号。
2.开设“艺术涵养 工匠精神”的修身实践类选修课程
配合必修课实践教学模块,借鉴中华优秀文化诗、礼、乐教传统,开设“艺术涵养 工匠精神”修身实践类选修课程,并结合课程组织学生参与国艺类技能竞赛,涵养学生性情,培育工匠精神。
选修课每学期开设20门左右,包括“中华传统礼仪”“古诗词欣赏与吟诵”“古琴艺术理论与实践”等,深受学生欢迎,超过8000名学生受益。配套出版了《茶艺理论与实践》《格律诗词常识、欣赏和吟诵》等7本教材,制作了10门网络课程。
3.开办“专业性 趣味性”的高水平文化讲坛
作为课程延伸,打造了文化品牌“城市国学讲坛”,邀请郭齐勇、冯达文、彭林等著名学者和李祥霆、谢导秀、饶宁新、连登等艺术大师登台开讲,拓宽学生视野、提升文化素养。自2006年9月至今举办253讲,覆盖近4万名学生,根据讲坛内容整理的《城市国学讲坛》已出版8辑,中国知网全文收录。
(二)搭建修身致知的国学实践平台
1.修身实践平台:国学社团显身手
结合国学课程成立国学经典讲习团、清心茶艺社等9个国学社团,以琴、棋、书、画、诗、礼、茶等为载体开展体验式的国学兴趣活动,促进学生学以致用,达到了课后持续育人以及在校园内外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效果。其中,茶艺社、国乐社、墨阁社等在历年全校社团年度评优大会上屡获冠、亚军社团和人气社团等荣誉。
2.活动育人平台:文化活动呈精彩
开展大型校园文化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德性教育。一是国学普及活动。连续10年成功举办“国学活动月”“国学经典诵读大赛”,展现国学魅力,增强学生文化自信。二是传统礼仪节日活动。连续5年举办孔子诞辰纪念活动,弘扬尊师重道、明礼守仁的优秀传统;开展上巳、端午、中秋节等节日活动,传承优秀民族风俗。三是国学交流活动。连续7年成功举办广州地区大学生现场书法临摹大赛,促进高校间书法交流;举办名家琴、茶、乐雅集,书画笔会,提升学生审美品位。
3.回报感恩平台:社会服务见真章
学习国学,向内要提升自己的人格修养,向外要感恩他人、服务社会。一是开展大型国学服务,如2010年广州亚运会期间组织国学社团开展志愿者服务,茶艺社学生负责接待各国元首,国乐社学生的服务受到了时任国家领导人的赞赏。二是长期开展社区国学服务,成立荔枝湾、大东街等国学社区,组织国学社团开展义教、义演工作,形成“学院—社区”相结合的素质培养模式。三是企业国学服务,组织学生参与国学院与企业的横向课题项目,提升学生综合能力。
(三)建立国学教育五维保障体系
为切实保障国学教育模式的有序、高效运行,学院建立了“制度、机构、人员、经费、场地”的五维保障体系:一是出台《广州城市职业学院“文化塑校”实施意见》等制度文件,从根本上保障国学教育工作的规范、持续开展;二是成立专门机构——国学院,全面统筹和具体实施以国学教育为切入点的素质教育工作,保证了素质教育既落地又见实效;三是打造“专(国学院专职教师8人)、兼(兼职国艺教师37人)、客(客座教授84人)”一体的跨界融合高素质师资队伍,既充分保证了课程教学质量与特色,又有利于师资团队之间相互学习和共同提升;四是每年划拨国学教育专项经费,为国学教育的开展提供充足保障;五是加强场地建设,建设茶艺室、国乐室等6大校内国学实训室,配备先进设备和专业器具,并与社区、企业等合作建立21个国学教育校外实践基地。
成效与推广
(一)学生素质显著提升
2006年以来国学课程使近4万名学生受益,学生素养明显改善。广州零点调查公司调查数据显示:学院毕业生进入社会后,人文素养提升情况总体评价达到优秀水平,尤其在“德性修养”“多文化包容”等方面提升更大;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工作表现评价达到优秀水平,在责任担当、遵守纪律、举止谈吐等方面达到或接近非常优秀水平。学生综合素质和就业软实力明显提升,在国学教育平台上获市级以上技能竞赛奖项70项,培养高级茶艺师134人、省茶艺技术能手2人。
(二)形成了一批标志性教学成果
出版国学教养教育立体化系列教材8本、《城市国学讲坛》等论著15本,获得省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一项、二等奖一项,市、校级教学成果奖3项,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1门,省、市级网络课程等获奖5项;学生获各类赛事国家奖8项、省级奖47项,完成纵向、横向科研课题23项;发表国学教育相关文章17篇。国学教育项目被学院列入省示范校培育和建设项目。
(三)辐射与示范作用广泛、深入
在省内,学院成为广州市中小学和中职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基地、广东古琴研究会副会长单位等,培训广州市中小学教师5000余人次;3次获广东省茶业行业企业荣誉称号;得到社会高度认可,获100余万元国学教育横向项目经费。
在国内,举办“儒学普及工作座谈会”等国际国内会议6次、全国古琴名家音乐会5次,接待海内外包括北京大学、台湾大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等专家学者500余位。中外学者高度赞扬学院在国学教育方面作出的成绩,认为学院的国学教育在理念以及方式上特色鲜明、独树一帜,具有开拓性。教育部门高校文化素质教育机构顾问认为“学院重视人文或文化素质教育,对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涵养性情,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武汉大学国学院原院长郭齐勇教授认为“学院在全校范围内开设‘国学精粹’必修课,并辅助学生社团推广书法、古琴、茶艺,营造人文校园,组织学生深入社区开展经典诵读,为大专学校作出了榜样”。
国学院被吸纳为国际儒学联合会理事单位,负责人成为国际儒联教育传播普及委员会委员。培训香港专业教育学院师生2批,与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师生进行文化交流,在国际上具有文化辐射能力。
《光明日报》《南方日报》等多家主流媒体广泛报道学院国学教育成果。平顶山工业职院、江西现代职院等数十家兄弟院校专程赴学院考察国学教育经验。2017年11月,学院联合中华书局发起成立了全国职业院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联盟,全国近30所高职院校积极响应。广州城市职业学院“一课三平台”的国学教育模式得到了广泛认可。
(张连绪 宋婕 谭习龙 黄冠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