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凯发网

—— 我国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研究现状及反思 ——
卢晓梅 董泽芳
(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79)

    【摘要】: 我国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研究著述颇丰, 涵盖现代大学制度及建设内涵研究, 历史演进研究, 多元视角研究, 国际比较研究, 路径研究等。 研究既具启发意义, 也有明显不足, 尚未做出系统分析, 论证较为片面。 建议现代大学制度研究应从文化、 制度及政策三个层面进行反思, 并采取有效策略, 以提升我国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研究的整体水平。关键词: 现代大学制度; 研究; 现状; 反思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 “十一五” 规划 2009 年度教育学一般课题 (bia090044)
    【作者简介】: 卢晓梅 (1969-), 女, 湖北襄樊人, 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在站博士后, 湖北大学副教授, 教育学博士, 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管理和政策研究; 董泽芳 (1945-), 男, 湖北红安人, 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 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 博士生导师, 主要从事高等教育学、 教育社会学。
    【文章来源】2011.2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及创新是现代大学科学发展的内在要求, 是高水平大学建设的重要保障。它不仅直接关系到我国高等教育的兴衰成败, 也与我国教育现代化建设密切相关, 一直是学界较为关注的热点问题, 特别是近期通过的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 年)》明确提出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并进行现代大学制度改革试点, 体现了我国政府对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关注, 也使创新现代大学制度任务变得更加紧迫。
    一、 我国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研究现状
    我国现代大学制度建设方兴未艾, 对我国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研究也是如火如荼。 就学界已取得的较为丰硕的研究成果而言, 与本课题相关的研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现代大学制度及建设的内涵
    现代大学制度内涵。 现代大学制度是指欧美发达国家大学制度, 包括宏观层面 (学校与外部的关系) 和微观层面 (学校内部)。 宏观层面包括办学体制、 投资体制和管理体制; 微观层面即大学运行机制, 即大学运行方式和管理制度。 [1]现代大学制度并非一个既定的存在, 而是一个建构中的事实, 在结构上具有开放性、 适应性、 民族性和国际性等特征。 [2] 现代大学制度是大学组织管理与运行的规则体系, 既包括外部制度 (反映国家意志和大学与政府的关系以及各种社会关系), 也包括内部制度 (反映大学办学意志和学术性特点)。
    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内涵。 马陆亭, 范文曜认为界定好政府与大学关系, 明确大学治理结构,并以规范性章程保证, 是我国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基本内涵。 龚怡祖指出大学治理结构是现代大学制度的基石, 是推动和完善高校依法自主办学的重要配套工程, 其实质是建构能够应对 “冲突和多元利益” 需要的决策权结构。 董云川认为应正视政府、 社会和学校的关系。 现代大学制度建构涉及到三个层面, 由宏观层次的大学根本制度、 中观层次的大学一般制度和微观层次的大学具体制度, 需要明确并处理好其间关系。 [3]
    2. 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历史演进研究
    杨德广等纵观现代大学制度演进历程, 指出学术自由与大学自治是大学制度建构中始终如一的基本原则。 “学术自由” 主要起着调节大学组织内部关系的作用, 它是构建大学制度过程中的内在制度。 而 “大学自治” 则主要抵御来自大学外部的压力, 它是构建现代大学制度过程中的外在制度。 徐敏探讨了民国时期现代大学制度的形成与启示, 认为自民国以后基本上沿着宏观法令框架与具体办学实践两个层面推进, 直接影响了新中国成立后大学制度的进一步发展。 叶隽以北大早期建设与影响为中心, 探讨了中国大学制度
    的肇创、 流变与得失。
    3. 现代大学制度建设与高水平大学关系研究
    我国高水平大学建立现代大学制度意义重大, 应理顺大学与外部的管理体制、 完善大学内部的运行机制。 [4] 龚放认为创建世界一流大学是现代大学制度创新的契机, 进入 “985 工程” 的高校应借助发达国家研究型大学成功经验和机制模式, 结合中国国情, 在建立现代大学制度方面整体设计, 多校联动, 引领制度创新。 熊庆年论述了制度创新与世界一流大学建设, 认为不能忽视那些难以量化、 非显性的因素。 大学文化建设在世界一流大学建设中具有重要作用。 张应强认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 应加大制度创新的步伐。一要把大学当作学术性组织来建设; 二要建立强大的独立的研发建制; 三要改造科学院与大学系统的关系, 强化大学的科研实力。 [5]
    4. 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研究的多元视角研究
    (1) 制度学视角: 卢克平从新制度主义视角探讨了制度创新与现代大学制度建设。 蒲蕊从制度分析的视角探讨了现代大学制度建设中政府与学校关系重建问题, 认为制度创新是新时期政府与学校关系重建的基本路径。
    (2) 组织学视角: 马廷奇从组织学视角审视了现代大学制度创新, 认为制度创新是大学转型的关键。 朱玉洁从组织文化的描述性定义的四个主要构成因素来解读现代大学制度。 王瑞祥等认为应大力改革优化高校基层学术组织, 使之向合理化、 多样化、 灵活化方向发展, 促进现代大学制度建设。
    (3) 政治学视角: 毕宪顺探讨了高校内部领导管理体制的构建, 指出领导体制与管理体制有明显区别, 应明晰、 规范并监督政治权力与行政权力, 这是深化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核心内容, 也是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重要内容。
    (4) 法理学视角: 陈鹏、 刘献君认为我国公立高校法人内部权利配置失衡与运行紊乱, 应建立公立高等学校监事会制度, 促进高等教育在法制轨道上健康运行。 周光礼认为当前政府与学校法律关系不明, 权责不清, 应完善治理结构,授权与问责是现代大学制度建设核心问题。 胡建华探讨了大学制度改革的法治化问题, 陈立鹏探讨了我国大学章程建设问题。 许杰认为应从治理向度出发, 更新问责制的价值取向, 复归大学本真, 才能使问责制发挥其应有的实效。
    (5) 文化学视角: 张应强等认为大学是一个文化组织, 应体现文化特性。 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文化取向, 在于对内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维护大学之所以为大学的优秀精神和传统; 对外协调大学与社会的价值冲突, 保障大学的文化地位。 学术自由与大学自治, 是大学制度文化取向的集中体现。 [6]
    (6) 其它视角: 顾磊明以哲学的角度来看,大学自治理念具有抽象、 理性、 普遍的特性。 它与现代大学制度之间存在着辩证关系。 由于这种辩证关系, 体现出政府主导作用在现代大学制度中的必要性。 李青合从生态学视角, 认为高等教育需要多学科交叉进行研究, 应在生态整体观、系统观、 动态平衡观、 和谐价值观等生态观关照下建立现代大学制度。
    (7) 综述及评价。 高宝立借鉴英国学者比彻的分析框架, 以两个维度和四项指标对我国现代大学制度研究进行分析, 可以看出这一研究是一种 “软” 度、 “应用” 度、 “分野” 度和 “乡村” 度高的研究。 [7] 林荣策反思了现代大学制度研究缘起并获得一定启示, 认为现代大学制度研究应明确三个研究价值取向: 服务取向、 生态取向、 文化取向。 陈廷柱认为当前我国现代大学制度研究应反对视角主义、 理想主义、 拿来主义和历史主义四种倾向, 采用 “问题导向型” 策略,以是否有利于实现高等学校的三大功能为判断标
    准, 确保我国所建立起来的现代大学制度能够符合全面性、 实效性、 本土性和时代性的基本要求。 某些研究综述将已有研究归结成几个方面并逐一进行探求, 方法有一定可取之处。
    5. 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国际比较研究
    杨东平等介绍了现代大学制度在西方的发展历史, 高桂娟围绕现代大学制度演进历程中文化对其的影响作用而展开, 不仅从总体上考察了西方大学制度演进历程中文化的影响作用, 而且对英国现代大学制度的演进历程进行了案例分析。展现了现代大学制度演进的文化逻辑 (大学制度演进)。 左惟探讨了加拿大现代大学制度及启示。杨维对美国现代大学制度进行思考并提出建议。王守伦等基于国外实践经验论述了现代大学制度的建立与完善。 罗燕探讨了国家危机中的大学制度创新, 揭示了 “世界一流大学” 的本质。 郭卉对美国大学评议会制度进行了研究, 提出建立现代大学治理结构, 理顺大学内部权力关系。 马彦利认为高校共同治理是美国高等院校决策体制的重要特征。 国外现代大学治理结构、 教授治校对我国也有较大启示。
    6. 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内容研究
    王冀生认为应当实行政府的宏观管理和学校党委领导下以 “学校自治、 教授治学、 校长治校、 科学管理” 为基本特征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制度。从中国国情出发, 探索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大学制度,应建立 “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现代大学制度”。 范明在普遍共识基础上提出构建我国现代大学制度。厦门大学课题组提出 “万里模式”, 周海涛等提出体制创新是关键。
    7. 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路径研究
    现代大学理念是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先导,体现是高等教育制度的价值取向。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必须以现代大学理念作为先导。邬大光认为, 大学制度的选择和建立,从深层意义上说,是对大学理念的一种选择,大学制度只是大学理念的表现形式,大学理念才是大学发展的根基与核心。 现代大学制度是在现代大学理念支配下建立起来的新型大学治理制度。 大学理念是构建现代大学制度的先导, 代表了大学制度设计的目标理想和价值取向, 只有先进的大学理念才能催生先进的大学制度。大学理念引导着大学发展, 大学理念只有转化并体现在制度中, 它的作用才能发挥出来。
    选择什么样的理念与精神, 建设什么样的制度文化了? 邬大光认为应坚持大学自治和学术自由两个基本概念。 杨东平认为现代大学制度基本内容包括大学自治、 学术自由和教授治校等。 董泽芳认为 “以生为本” 是大学重要的办学理念。现代大学理念主要遵循 “自主自治”、 “服务性”和 “开放性” 三个基本理念。 21 世纪中国高等教育的制度理念应当是平等开放、 大学自治和市场化。 [8]
    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应遵循一定原则。 别敦荣认为公正性是大学制度的根本属性, 必须坚持程序公正与实质公正的统一, 以大学使命的实现为本位, 以创建和谐校园为手段, 全面提高学术生产力, 建立起大学学术繁荣的内生机制。 [9] 王长乐认为必须遵循本真大学、 系统性与整体性、 突破性与超越性、 逻辑合理性与一致性等原则, 保证现代大学制度体系的先进性及合规律性,为大学真实性发展提供科学的制度平台。 [10] 熊丙奇强调大学去行政化的重要性。 张斌贤认为应在法律、体制、 管理、 政策等方面采取对策。 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关键是要确立以学术为本的价值取向, 克服消极的路径依赖, 并采取循序渐进方式进行。[11]
    如何实现大学制度创新了? 钟秉林认为核心问题是划分、 理顺和协调现代大学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关系。 制度创新应沿着学术性和市场性两个方面与方向思考。 [12] 应解决好大学定位问题;创建良好的制度环境; 调整大学内部组织结构和权力结构, 协调大学发展的内外部关系。 [28] 邓成超认为推进大学制度创新, 应以大学和谐文化建设为基础, 对大学制度与和谐文化的关系、 现代大学制度本质属性进行理性思考, 在此基础上提出和谐现代大学制度创新的有效途径。
    二、 对我国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研究现状的反思
    1. 现有研究存在不足
    我国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研究无疑极具启发意义, 也是后续研究的基础。 但是现有研究也存在明显不足,尚未做出系统分析,研究比较片面,主要表现在:
    (1) 学理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不够。就现有研究而言,研究者许多是政府官员和教育行政领导,研究带有较浓厚的经验色彩,往往是一家之言,或人云亦云,较少理论上的深层剖析和实践论证。 现代大学制度研究相关概念界定不明晰,理论体系不严密, 认识流于肤浅。
    (2) 缺乏科学系统的研究方法。 社会科学研究必须兼有严密的逻辑思辨及实证研究, 而现今的研究往往缺乏分析框架,理论建构薄弱, 没经过严密分析论证就得出结论。 论文也是就事论事, 重在说教, 现实针对性和操作性并不强。
    (3) 缺乏国内外比较研究。 我国现代大学制度研究起步较晚, 尚未积累充足的研究成果。而当前国外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第一手资料相对缺乏, 往往是以往资料一再引用, 不利于理论更新, 也不利于查漏补缺,扬长避短。
    (4) 原创性研究成果明显不足。当前研究引用多, 人云亦云多, 创新性少。
    2. 相关研究可从三个层面进行反思
    (1) 文化反思
    制度研究应追寻文化脉络, 制度首先应属于文化的范畴。 文化是一个群体在一定时期内形成的思想理念、 行为风俗, 及由这个群体整体意识所辐射出来的一切活动。 文化在这里被定义为共享的价值和一套规则系统, 以及一共同体内在社会交往方面的各种更具体的要素。 ①有些规则可能是明晰的; 但许多规则是隐性的和非正式的;许多规则要靠符号来支持。 文化由语言、 思想、价值、 内在制度和外在制度构成。 文化暗含的价值取向引领着规则形成, 也就是制度的形成。 文化可作为一套基本上不可言传的规则系统, 符号及其制度是一种载体, 传达了文化的深层含义。大学作为一种特殊的学术性组织, 一种松散联合、 具有开放性、 非连续性系统特征的组织, 组织文化建设意义不言而喻。 研究者发现, 大学文化存在趋同和趋异现象, 行政文化和学术文化之别, 而不同的文化构成, 将使大学呈现不同风貌。 ②认识文化的深层含义, 明确价值导向, 这是制度建设的先导。
    (2) 制度反思
    制度一般指要求大家共同遵守的办事规程或行动准则, 也指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法令、礼俗等规范或一定的规格。 某些规则在共同体内形成, 会被自发地执行并模仿, 潜移默化, 或采取渐进式方式改变。 这些规则被称为 “内在制度”; 某些规则因设计而产生, 它们可被政府机构、 上级管理部门等制定出来并强制执行。 这些规则被称为 “外在制度”。 外在制度不能凌驾于内在制度之上, 否则会受到抵制和抵触。 也就是说, 外在规则应当恰当地符合内在规则, 才能更好地规范人的行为。 传统默认的、 潜移默化的内规则与政府机构、 高校决策部门的有形规则形成一种张力, 对高校发展产生不同作用。 不同的制度安排反映了不同的大学运行模式, 而不同的大学运行模式又存在或倡导不同的制度安排。 认识两种制度的区别, 不能一言以蔽之, 这是制度建设的实质。
    (3) 政策反思
    大学内部制度变革以学术为基础并根据社会需求不断调整, 较多体现在大学理念、 精神及文化层面, 但大学内部制度中正式化内在规则的演变和大学外部制度的变革则依赖于教育决策程序和政府, 不同教育决策模式将会导致不同的制度变革方式。 现代大学制度建设主要围绕大学内部管理体制进行, 大学作为独立的学术性组织需要制度的支撑。 治理结构就是制度安排, 以保证大学的目标和目标体系得以实现。 制度形成既有文化凝练, 更在教育决策。 决策过程能对管理的所有其他功能作最好的说明。 决策不仅是作决定,而且要付诸实施。 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应深入到教育决策领域, 从宏观 (政府决策) 和微观 (高校决策) 层面比较分析各种决策模式对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影响, 力求整体改进教育决策模式, 完善治理结构, 实现教育决策与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良性互动, 并创新我国现代大学制度。 正视政策引领, 深入研究并改良教育决策模式, 完善大学治理结构, 这是制度建设的核心及创新渊源。
    三、 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研究的创新策略思考
    1. 创新分析框架
    我国现代大学制度研究不乏真知灼见, 但很多研究往往只给出了观点, 既没有明确的前提假设条件和分析框架, 也没有逻辑推理和严格证明; 既拿不出周密可靠的数据做依据,又不引用基本的理论来进行说明就随便得出结论。 现代大学制度研究首先应建立一个综合因素关联分析框架, 并按照这既定的框架来制定现代大学制度。也就是说,把大学所赖以形成制度决策的价值观念,具体化为一个分析框架, 然后把所要进行分析的各种变量纳入这个框架之中进行关联比较,最后做出选择。在此, 对相关概念进行界定,建立严密的理论逻辑体系,就成为研究的前提条件。
    2. 转换研究视角
    应然和实然是社学会研究两个不同视角。 我国当前的现代大学制度研究有必要从应然转向实然研究。 也就是说, 现代大学制度研究应密切关注我国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现实问题, 致力于引出新发现、 得出新结论, 因此要不断拓宽学科视野,努力打破传统的思维定势。 如可深入到政治学教育决策领域, 运用教育决策模式分析框架进行研究。 力求改良教育决策模式, 实现教育决策与现代大学制度的良好互动, 完善大学治理结构, 创新现代大学制度。
    3. 运用多元研究方法进行研究
    我国很多相关研究, 或是注重论证一个被提出来的理论观点, 或是论证一个假想观点, 甚至是新观点。 这种情况无可非议, 其目的也在求新。 但有种方法可能会另辟蹊径, 也就是在理论建构同时对实践进行论证和总结, 这就需要在建构理论分析框架的同时, 综合运用田野调查、 观察访谈和案例分析等方式, 理论建构的同时辅之以实证研究方法和比较研究方法。 特别是运用恰当的案例, 采用自然的方式, 反思我国现代大学制度研究, 寻找理想与现实的差距。相信在不久的将来, 我国现代大学制度研究将会有某些原创性成果, 整体研究水平将得到更大幅度的提升。
    注释:
    ① [德] 柯武刚, 史漫飞. 韩朝华译. 制度经济学——社会秩序与公共政策 [m]. 北京: 商务印书馆,2002. 200.
    ② [美] 罗伯特.伯恩鲍姆. 别敦荣主译. 大学运行模式 [m]. 青岛: 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3. 68-71.
    参考文献:
    [1] 王恒. 我国现代大学制度的构建与大学精神的重建 [j]. 理工高教研究,2008,(3):
    [2] 王洪才. 论现代大学制度的结构特征[j]. 复旦教育论坛,2006(1):32-38.
    [3] 宋旭红. 现代大学制度建构的三个层面及其关系 [j]. 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 2005,(5):20-22.
    [4] 陈武元,洪真裁. 现代大学制度与高水平大学建设 [j]. 复旦教育论坛,2009,(5): 36-41.
    [5] 张应强.制度创新与我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 [j]. 现代大学教育,2001,(4):3-6.
    [6] 张应强,高桂娟. 论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文化取向 [j]. 高等教育研究,2002,(6): 28-33.
    [7] 高宝立,刘小强. 高等教育研究热点分析:两个维度、 四项指标——以现代大学制度研究为例 [j]. 教育研究,2008,(9):58-64.
    [8] 邓周平, 钱志发. 21 世纪中国高等教育制度的价值取向与操作设计 [j].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1,(2):87-94.
    [9] 别敦荣, 吴国娟. 论大学制度的公正性[j]. 教育研究, 2006, (7): 17-23.
    [10] 王长乐. 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基本原则 [j].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07, (3): 1-7.
    [11] 马廷奇. 现代大学制度: 理念支撑与实践建构 [j]. 中国高教研究, 2008, (6): 6-8.
    [12] 马陆亭. 现代大学制度的创新方向 [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04, (3): 55-59.

主办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 @ 2003——2010年
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网凯发网的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建立镜像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