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凯发网

—— 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与党委领导下负责制 ——
李延保

    【文章来源】中国高等教育 2008年第18期
    【作者简介】作者系中山大学原党委书记、教授
    随着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高等教育也取得了快速的发展和长足的进步,一批高水平大学正在走向世界,逐步进人世界先进教育的行列。建设现代大学、现代大学制度成为许多学校领导共同思考的问题。如何理解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大学,能否在中国建成具有现代大学制度的现代大学,人们首先联想到的就是对我国高校现行管理制度如何评价如何看待的问题。本文就建设中国特色现代大学、现代大学制度,“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党委书记、校长如何找准个人角色定位等方面谈谈个人的认识,并结合上述问题的思考,探讨高校领导干部队伍建设中的有关问题。
    一、 现代大学制度的理念演进
    教育是培养人的,属于上层建筑领域。教育的政治属性主要体现在“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培养人”等方面。
    建设中国的现代大学不能脱离中国社会的现实。中国大学要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框架下,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等法律规定,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使受教育者成为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在如何办大学这个问题上,尽管一些教育理论家和学者们常常把理想和现实混为一谈,但是,理论研究的作用揭示了问题抽象的本质和共性。如,世纪之交《世界高等教育宣言》明确指出:大学自治和学术自由是21世纪大学发展的永恒原则。
    起源于中古世纪欧洲大学,最根本的价值观是自治权和学术自山人们常把“学术自由、学校自治、教授治校”看成现代大学普适之精神,把探求真理和学间看成是大学的理想追求和核心价值,体现了现代大学的文化精神-
    著名史学家陈寅咯有一句名言:“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他说,没有自由思想,没有独立精神,即不能发扬真理,即不能研究学术。大学本质上应当减少来自各方面的干预和影响,给教授的学术研究、教学工作有更多更大的自由空间、但是,大学和社会是互动的,大学需要社会的支持,培养的人才又会影响到社会的发展。因此,任何时候,大学总会受到政治的、文化的、经济的乃至宗教等各方面的影响,现实中只存在着有条件、有约束的自由和自治。
    正如美国原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校长克拉克.查尔讲到:早期世界主义的大学在地球上消失了近五百年,如今,“大学不仅要为国家的行政和经济的利益服务,成为国家的一个工具,而且要成为社会的灵魂和人民大众的有机组成部分。”他进一步讲到,自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各国极大地强化了对高等教育的兴趣,并使加强干预大学有足够的理由,大学已经越来越少地成为国中之国。“五百年前大学的学者,首先是一个学者,然而现在越来越成为首先是一个公民。铁的事实是,大学首先是国家的机构。”
    刚卸任不久的斯坦福大学校长杰拉德.卡斯帕尔教授也曾说过,世界上最强大的大学就是盼望能够得益于政府给于确实自由的大学一。我这样说而不使用完全自由这个概念,是因为完全自由是不可能的,不现实的,虽然完全自由是大家所渴望的。
    事实上,中世纪宗教黑暗时期对大学的十预,如伽利略和布鲁诺所受的宗教裁判的迫害;二战时期纳粹在大学解雇犹太教授,焚毁犹太人所著书籍;巨世纪五十年代美国麦卡锡主义盛行时期,要求大学教师宣誓反对共产主义;直至陈水扁在学校搞“去中国化”等等。都说明大学从来不是理想的乌托邦,都足会受到政治的、宗教的、社会的各方面影响。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高等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大学入学率的提高,大学从“象才塔”步入世俗社会。高等教育的质量本是学校内部管理问题,但各国政府对高等教育质量保证投入了极大的关注,美国上世纪60年代逐步建立起了六大地区认证机构和一批专门认证机构,德国1997年后评估认证机构扩展到每个州,整个欧洲也在考虑建}.共同的认证体系就美国而言,其教育权力属于各州,拨款模式多样,但教育认证结果直接影响到政府对学校的资助学校质量已经走出学校内部体系,外部系统介人高等教育成为现实的需要。
    再说,高等教育是需要政府拨款和社会投人的,作为回报,大学就不可能无视政府和社会。同时,大学又会努力地把“创新、求真”作为教育人、培养人和学术研究的主旋律,形成现代大学的精神品质。
    因此,如果说其它国家正在建设和发展现代大学,在现实历史背景下的中国,同样需要建设和发展今李延保现代大学,也能建设现代大学,关键是大学领导者要具备建设现代大学的理念.形成自己现代大学的精神品质:一是鼓励学术创新,维护学术的尊严和学术研究的自由,同时也要讲求学术的规范、学术责任和科学道德提倡“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社会之责任”三者的统一。二是依照法律、法规和学校的社会责任独立自主办学三是实行民主管理,坚持依法治校。
    中国大学的领导许多是从学者身份直接擅变过来的,作为一名学者,思想叮以天马行空、研究可以不受框框束缚,只需要遵从法律和道德底线及社会组织的规则约束。但是一旦成为学校领导,必须自觉地接受由《宪法》和幻高等教育法》规定的党对高校的领导,贯彻国家教育方针,接受社会和群众监督,遵从有关法律、法规;要约束自己的言行,维护学校和领导班子的声誉;同时要努力研究世界先进教育的办学理念,构建现代大学制度,营造现代大学文化。
    我个人体会,从一名普通教师到成为学校的领导,实际卜是从一个自由的、具有独立人格和思想的“自我”变成一个能影响一所学校负有重要社会责任的“我”。如何给新的“自我”定位,并能实现从现在的“我”与过去“我”之间的和谐沟通,我选择了“不说假话,不搞形式主义,绝不整人”三条做人的原则,和“对人的尊重,对学术的敬畏,对遵守规则的自觉”三条做事的原则,并一以贯之。这些原则也是我办学理念的具体淦释。
    我们有些大学的领导是很优秀的学者,但不是很出色的管理者,他们并非工作不勤奋,而是没有沟通处理好科学家思维与管理者思维之间关系。通常,科学家的思维是求新、求变,不怕失败,勇于实践,99次失败,一次成功就是成功者;而管理者的思维是求稳、关注系统的平衡,凡事把握一个“度”.担心失误,慎言慎行,99次成功,一次失败,往往功不抵过就是失败。有些很优秀的科学家当领导后让别人不适应的是思维过于活跃、多变,往往“朝令夕改”,使人无所适从。应当讲,有科学素养的管理者和有管理能力的科学家是最适合担任学校或学院领导工作的人选。
    总之,担任中国大学的领导,应当明白:中国大学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贯彻国家教育方针,遵守有关法律、法规和社会监督;中国大学在现阶段条件下办学,其实和世界上其它国家大学所处社会环境是相当的,只要学校领导者深刻领悟现代教育理念,在有约束条件下同样可以形成现代大学文化精神,建设现代大学,发展大学的科技和文化;大学的领导既是学者也是管理者,必须注意在从一个教师、学者的思维方式、角色向管理者思维方式、角色转变过程中要善于寻找自己新的定位。既要有本色,更要有新的境界。
    二、“党委领导下校长负责制”是中国高校管理体制的一种选择
    世界上,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国家、不同性质的大学,其学校管理体制是不尽相同的。但是,不论何种管理体制,它们的一个共同点就是办学不仅要符合学校的组织特点,更要维护学校举办方的办学宗旨。
    在我国,根据《高等教育法》规定:“国家举办的高等学校实行中国共产党高等学校基层委员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简称“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这正是基于中国社会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这一个社会背景;高等学校要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宪法关系主体,中国共产党依宪执政,而高校基层党委代表执政党统一领导学校工作。
    中国大学的领导,包括校长不论其是否为共产党员,都是上级党委(党组)按照有关规定和程序选拔、委派的。
    在当今中国,“党管学校”是个原则问题,不容置疑。但如何管好?建国以来一直在不断探索中,大学校内管理体制也经历过多次变化。包括一度实行党委监督、校长负责制等等。1989年后,除极少数学校外,均陆续转为党委领导下校长负责制,并从国家法律上加以明确。不论何种形式,无非是一种“选择”,本质都是在共产党领导下,办社会主义大学。
    高校实行党委领导下校长负责制,党委书记和校长是党、政一把手,体现“双首长制”,这在我国地方、部队都有类似形式,起着强化党的领导和保障作用。在当前复杂的社会背景下,也是加强对绝对权力的监督、约束、制衡的有效举措之一。
    实行党委领导下校长负责制对中国大学现状来讲,有着特殊意义,执行得好,能发挥特别有效的管理作用。中国大学和国外大学最大的区别是,几乎所有中国大学都是“学校十社区”的结构。比如,中山大学包括了两个城市的四个校区,9300亩土地,8家附属医院,师生连同家属近十万人。既是大学,也是一个庞大的社区。学校和社区是两个不同概念的社会群体和组织。学校要发展,社区要稳定。学校发展要有所为、有所不为,要以“扶优”为主,实行精英政策;社区工作讲求稳定,要关注弱势群体,注重各个群体之间利益的平衡,努力构建人人心情舒畅的和谐环境。
    从办现代大学的角度上讲,学校发展以“扶优”为基本特征,但为了建设和谐校区,“扶弱”往往也是学校工作的一个重点,这就是中国特色的大学。“全心全意地办大学’,和“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两者兼备。发展学校、培养人才、维护稳定、构建和谐校区,中国的大学有着办学机构的一切需求,也存在着国家机构的许多弊病。实行党委领导下校长负责制,发挥党委、行政两方面的作用,有利于应对办学和社区两方面的问题。每一位大学的领导都必须在这个现实的基础上去研究怎样建设现代大学及现代大学的制度。
    三、如何执行“党委领导下校长负资制”是关键
    多年来,不少高校对实行“党委领导下校长负责制”,各自解释,多种效果。其中也有许多认识上的错位,工作上的串位现象。比较典型的说法有:“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是“领导的不负责、负责的不领导”;“党委统一领导学校工作”就是书记统揽一切;“校长独立负责地行使职权”就是学校行政事务都应校长说了算。
    这都涉及到“谁是学校一把手”、“学校到底谁说了算”、“哪些问题必须交党委会研究,哪些问题只需交校长办公会讨论”等等问题;而涉及到于部任免、经费使用及机构设置等具体问题则更容易激化书记和校长之间的“一把手意识”,处理不好,将导致党委和行政之间配合上的失衡。
    客观上讲,人学书记、校长的选择都是经过组织认真考察,有较高职业、专业素养,且有较好群众和工作基础的好同志。他们大多是有事业心,想干事,也能干成事的人。但如果陷人党政矛盾之中,想十也十不好,累了身体又累了心,十分痛苦。班子里副职和中层干部在党政一把手的矛盾之中也无所适从。结果,严重地败坏了学校风气,挫伤了广大教工的积极性,丧失了学校发展的机遇。
    如何正确理解“党委领导下校长负责制”?最基本的是应当依据法律和法规来明晰党委和行政、党委书记和校长之间的关系。其中,最重要的依据是《高等教育法》和中组部颁发的《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后者虽然是党内文件,但在中国国情下,同样具有“法规性指导作用”。从贯彻、落实这些法律法规来看,党委领导下校长负责制包含有二层意思:一是,如何加强党对高校的领导,或者说用法律文件形式明确了高校党委“统一领导学校工作”的地位。二是,如何“支持校长独立负责地行使职权”。同样,用法律文件形式明确了校长是学校法定代表人,全面负责学校的教学、科学研究和其它行政管理工作。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问题的关键是党委如何统领学校工作,校长怎样独立行使职权。特别是怎样界定党委工作和行政工作共同涉及的部分各自承担的责任。
    《高等教育法》中明确地规定高校党委领导职责,(1)执行中国共产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这里的内涵很丰富,是学校党委的首要任务。(2)领导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和德育工作。这是中国大学党委不同于国外大学董事会、理事会的地方,党委必须对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和德育工作负责。(3)讨论决定学校内部组织机构的设置和内部组织机构负责人的人选。(4)讨论决定学校的改革、发展和基本管理制度等重大事项,保证以培养人才为中心的各项任务的完成。
    在决定学校内部组织机构的设置和内部组织机构负责人的人选上,《高等教育法》规定校长的相应职权为:拟定内部组织机构的设置方案,推荐副校长人选,任免内部组织机构的负责人。校长可以提出相关组织机构方案,推荐相关人选,但考察、选拔、决定必须按“党管干部”原则及中组部有关文件执行。当然校长也参与讨论、决定的过程。但最后必须服从常(党)委会的任免决定,并按规定形式发布任免文件。在这个问题上,有些校长错误认为党务干部书记决定,行政干部校长决定,或者当自己推荐的人常(党)委会讨论没通过时,对已通过的决议拒绝签发任命文件,这都反映认识上的错位。《高等教育法》上把“决定权”是给了党委,“任免”是行使程序。
    日前,教育部正组织有关专家通过制定《关于进一步坚持和完善高等学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意见》,进一步明确提交党委讨论的重大问题和重要事项。根据国家法律法规和教育部的有关文件精神,我体会,党委应该决定什么,首先,研究决定学校的办学方向、办学理念、学校定位、办学指导思想和学校的总体发展规划等,形成共识以统一全校思想。在制定学科专业结构布局规划、校园建设总体规划、学校事业发展规划等问题时,《高等教育法》赋予校长有权“拟定发展规划,制定具体规章制度和年度工作计划并组织实施”,这里相关的程序是:校长组织力量拟定相关规划和相关制度、实施计划,交党(常)委会讨论决定,再山校长组织实施。这里,党(常)委常委会议研究决定体现了“宏观决策”,把握总体规划、资源配置、发展战略,是原则性的决定,校长及校长办公会研究相关政策和实施方略,属“中观决策”,而分管校领导组织实施是“微观决策”。除党的工作外,经过党委集体讨论的是该做的行政方面的事,如何做就是行政系统的事,由校长负责实施,党委不必管得太细。
    其次,学校的年度计划和总结,上级下达的重要工作任务的实施计划和方案,这是党委宏观领导能力的重要体现。以往,中山大学每年年初召开“发展战略研讨会”都是由党委组织力量在充分调研基础上,提出一年的工作目标、存在问题、把握的机遇,工作的主要着力点,通过集思广益形成全年的工作思路和计划。
    第三,学校党政机构和学院(系)、校级科研机构的设置、变更和撤消,大学中层干部的任免决定、调动、奖惩和后备干部队伍建设计划。在“学科与学术带头人队伍建设上,党委应当抓原则、抓制度、抓机制,不要过细到人,这涉及到学术评价问题,也涉及到具体行政管理、行政手段问题,还要体现党委重人才队伍建设的机制和成效。
    第四,对于学校的基木管理制度和重要规章制度问题,对于重大改革方案及涉及师生员工根本利益的重大举措问题,对于重大基建项目和校内外重大合作项目重大经费问题等等,常(党)委会的责任是制定规则和加以监督,也只是对项目进行总体原则把关,在确定“做”的前提下,由校长组织有关行政部门具体实施。
    总的来看,凡涉及行政工作方面的“人、财、物”等“三重一大”事件,原则上由校长组织拟定方案、计划,交常(党)委会集体讨论、决定,再交校长办公会具体落实实施计划,由分管校领导组织实施。常(党)委会对涉及行政工作的“重大事项”是通过体制、机制和政策调整及改革来切入,更能把握改革的指导思想、改革的力度,有利于保证改革的顺利推进。同时,放手让行政领导和职能部门发挥工作主动性,在操作层面上科学、有效地开展工作。
    “领导”意味着责任。党委工作主要对象是“人”,主要抓手是“制度建设和文化建设”。要通过制度建设和文化建设,构建政通人和的现代大学制度和现代大学文化,调动全体大学人的积极性、自信心和自豪感。领导班子团结、合作;广大教师心情舒畅;广大学生健康成长,让每个大学人都感到有所作为。
    综上所述,按照《高等教育法》规定的党委领导下校长负责制应当明确以下关系:一是高等学校党委对学校工作实行集体领导、按民主集中制原则进行科学决策,党委书记、校长是党委主要成员,非党校长也列席会议,是有权参与研究的重要成员,党委书记是班长、对党委决策和党委工作承担责任,校长要尊重和服从党委集体做出的决定。二是校长是学校事业单位行政法人,是行政第一把手,对行政工作承担责任;党委书记参加校长办公会是作为领导集体成员参与讨论,要尊重校长主持会议及会议决定。三是必须按照《高等教育法》及其它相关文件制定议事决策的有关会议制度,界定常委会和校长办公会讨论范围,党委书记和校长分别对两个会议的决定承担责任。四是学校党政一把手关系是“地位无高低、排名有先后、分工又合作”,校长是对外的学校形象,书记是校内各个群体凝聚力的核心。通常校长会更多关注学校学科发展和人才质量,书记会更多关注各群体利益的协调、和谐,创建良好校园人文环境。校长会更多关注学校“硬实力”的增长,书记要更多关注学校“软实力”的培植。书记、校长实现互补性合作,就会大大提高学校的工作效率,使各项工作都协调发展。总之,书记、校长共同承担着党和国家交付的办好大学管好大学的历史责任。
    党委书记、校长的工作状态直接关系到学校稳定、建设和发展,发挥好书记、校长的各自作用,是俩人合作共事的基本原则。能否顾全大局,一切从学校全局出发,全心全意办好让人民满意的大学是对书记、校长政治品质的检验。
    作为党委书记,特别要注意党的工作必须适应高校特点。大学是学术单位,是高知识群体集中的地方,大学要营造“办学白主、学术自由、管理民主”的人文精神,要坚持:学术主导、科学决策、民主管理、依法治校。要妥善处理大学中政治权力、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二者的关系。党委书记不轻易干预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同时通过制度建设、文化建设保障校长为首的行政权力和以教授为主体的学术权力,把政治权力融入到构建现代大学文化、现代大学制度从而建设现代大学的主流里去。党委书记的执行力体现在能集中大家的智慧、凝聚人心使党委能做出正确的决定,使校长和班子成员都能发挥最大的潜力。党委书记要有自己的文化理念,并在和他人沟通中寻求共同的价值观念和办学理念。党委书记要善于处理班子内的“人际关系”,对事讲原则,对人要尊重,工作方法与个性上不要强化个人意志,而是提倡相互尊重和相互适应,努力营造和谐、宽松的工作环境。在日常工作上,书记和校长更多的是“互补”关系。学校工作千头万绪,只有分工合作,发挥“互补”效益,才能提高工作的效率,共同担负起学校的重任。作为党委书记,应当给校长更多的尊重,要创造条件让校长有更多的精力用在教学、科研和学科建设的策划和管理上来。对于人才队伍建设、资源配置及发展规划等方面应更多地发挥校长的作用,并按一定程序进行科学决策。
    大学党委书记要有所作为,更要有务实精神,但并不意味着事无巨细都要过问、表态。最重要的是发挥党委会的集体领导作用和其他校领导的积极性,特别是要尊重以校长为首的行政班子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党委书记应具备的重要素质是能及时发现并善于处理学校改革与发展中的突出的矛盾和影响稳定的深层次问题,具有把握驾驭学校全局态势的能力和创造团结、和谐、进取、自律领导集体的能力。
    在大学校长应具备的各种素质中,特别重要是党的观念和党性原则,自觉接受党委领导,尊重党委书记行使党的工作权力;对担负的行政法人和行政权要树立“权力的规范、法律的意识、理性的自律、责任的追究”观念,自觉接受监督,科学、合理地行使有限职权。当然,校长的执行力更要体现在具有创新的教育理念,熟悉高等教育及教学、科研和学科建设的客观规律,重视人才培养质量,善于把握机遇,调动广大教师积极性,聚集优秀人才,增强科研的原创能力和为社会服务的贡献率,不断提升学校的办学活力和综合水平。
    总之,大学的发展是永恒的,中国大学的发展更是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每一届学校领导班子对大学永恒的发展所起的作用是不尽相同的。大学书记、校长要珍惜历史赋予的机遇、为大学永恒的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并给后人留下清新和谐、充满生机的文化精神。这才是我们的共同追求。

主办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 @ 2003——2010年
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网凯发网的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建立镜像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