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章分析了当前院校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并对院校发展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开展多方位、多层面的校地合作,是我国院校发展和提升区域教育竞争力的战略选择。在当前的校地合作实践中,重心是以校地合作促进高校合理正确定位,面向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所需而寻找新的院校发展空间,并在此基础上谋求校地合作互惠双赢。 【关键词】校地合作;院校;定位;区域教育竞争力 【基金项目】本文系2008 年度天津市社科规划项目《世界大都市教育竞争力比较研究》( 项目批准号: tjjx08 - 1 -068) 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陈.巴特尔(1964 -) ,男,蒙古族,内蒙古乌拉特中旗人,教育学博士,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从事民族文化与高等教育研究; 陈益林( 1982 - ) ,男,福建龙岩人,南开大学教育学硕士,研究实习员,从事高等教育基本理论研究。 【文章来源】2011 第 4 期 成人教育 伴随着我国高教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院校发展正处于一个关键的战略选择和重新定位时期。但是,当前高校存在定位不清晰、发展思路及办学特色不清晰、发展滞后、职能不明确、服务对象不具体等问题,制约高校发展,也导致了高校优质教育资源的浪费。我国大学战略地位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大学类型上的同质性和学科上的同构性,目标选择缺乏理性,发展思路缺乏继承性和连续性。[1]要在激烈的院校竞争中站稳脚步,高等院校就必须实施校地合作理念下的高等教育区域化发展战略,探索适合自身发展空间的发展道路,提高院校经营水平,实现院校可持续发展,实现高等教育与地方经济发展的紧密结合。 一、服务型教育理念下校地合作的必要与可能在高等教育竞争加剧、高等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今天,树立服务型教育理念,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校地合作,是本科院校职能和提升区教育竞争力的战略选择,也是本科院校内涵发展的应有之义。服务地方,积极寻求与地方政府、社会团体的合作,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是院校应该牢固树立的办学理念。当前,高校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日显重要,其社会职能的实现必须依赖于社会对其的重视和支撑程度,而高校也只有密切与地方的合作,才能寻找到自己新的发展空间,提高自己的竞争优势,增强办学特色。高等教育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已被世界各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历程所证明。 校地合作,指的是院校与院校地理位置所处区域或其他区域范围内的地方政府、企业等部门的合作。校地合作是举办高等教育的战略选择与必由之路,是院校立于不败之地的基础。校地合作是院校办学理念,目的是为了处理好院校发展与市场和地方的关系,为自己赢得更大的生存和发展空间。校地合作是指导院校发展的办学理念,是指导办学定位、人才培养方向、院校经营、学科建设的基本原则,有利于院校与地方政府的“双赢式”发展,有利于整合彼此的优势资源,实现高等教育发展与地方经济发展的齐头并进,以更高的水平完成区域高等教育布局和结构调整,提升高等教育质量。校地合作是部属院校、新建本科院校、高职学院等各类型层次的院校都应该确立的办学思路。从国内情况来看,“中大 - 珠海”模式是校地合作的一个成功典范。中山大学珠海校区由中山大学和珠海市合作,成功运作而成,发挥了名牌大学和经济特区的两个品牌效应。这一模式为中山大学实现它的战略目标创造了优越的条件。同时,中山大学珠海校区的建立将对珠海市的文化、教育、科技、经济等方面的发展起巨大的带动作用。从国外的情况来看,2003 年,英国颁发了《高等教育的未来》白皮书,为英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描绘了蓝图,提出了“强化大学在支持地区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等观点。英国的贝尔法斯特女王大学,在战略定位上突出服务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强化人才培养和社区服务,通过科技成果有效转化和为政府提供政治经济决策咨询,在区域社会经济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2]“20 世纪 90 年代初,美国一些地方性高校进一步提出了大学改革的相互作用战略,即改变传统大学‘以自我为中心’的观念,树立以社会为中心的‘他方中心论’的新观念,与大学所在社区的企业界、公众及政界的领导建立一种积极的、双向作用的伙伴关系,为实现社区经济繁荣和社会公正的共同目标而努力。”[3] 二、服务型教育理念下的校、地角色定位准确定位是院校正确选择发展空间和方向,确定发展目标和战略重点的重要环节,是提高办学水平的出发点和归宿。当前,高校与地方关系越来越密切,合作交流更为频繁,高校的发展也越来越依赖于地方经济的发展,因而有必要充分发挥两者优势,实现校地优势互补。 1. 高校角色及其作用 区域内高校的自身定位及其发展是正确理顺校地关系的关键。高校的自身定位及其正确发展战略的指导是院校发展的内部条件,是院校发展的根本原因。在校地合作理念下,院校应该提升自身发展实力,提高科研水平、人才培养质量; 带动地方经济的支柱产业发展,培育地方新的经济增长点,形成院校发展与地方发展的良性互动; 加强在学生实习及就业工作方面与地方合作; 推动地方经济和教育科技文化事业的发展,加强校地间的交流与科技合作,为地方政府提供社会、科技咨询; 帮助地方政府合理定位,为地方政府培训高层次人才; 引领和活跃地方社会风气,提升个人品性修养,提高老百姓生活质量,建设和谐校区。 院校发展需要院校及地方的相互影响,需要高校利用好地区资源优势、地方政府政策优惠。校地合作发挥了地方高层次、高水平大学对地方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社区学院、成人学校发展的支持和带动作用,有利于拓展高等教育渠道,扩大招生规模,提高地方高等教育普及程度。高校应该完成对其所服务区域的合理定位。服务区域定位的明确,有利于确定院校的教育市场,便于开展调查研究,了解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人力资源状况和社会需求,从而制定相应的校地发展战略。因此,高校要充分利用好地方社会经济资源、科研资源,根据地方实际设立实验室、研究中心等科研机构,从科研课题申报、专业设置、人才培养等方面为高校发展寻找竞争优势。离开了地方社会经济发展资源,高校科研将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2.地方政府、企业、个人角色及其作用地方政府对区域范围内院校发展的保障、监督、宏观调控作用,是院校发展的外部条件和必要条件。“社会‘以教育评价方式’参与高等教育监督与管理过程中,既包括对政府关于宏观高等教育发展战略规划等重大决策的参与与监督,又包括对高校办学的参与与管理,如各高校的科学定位、办学理念、办学方向、人才培养目标与质量、结构与特色等。”[4] 在校地合作背景下,地方政府将区域范围内的高校发展作为地方教育发展战略规划的重要内容,将本区域内高等院校的发展纳入地方高等教育发展的统一规划中,完成对本区域范围内的高校定位与发展工作,对院校发展给予足够的政策、经费支持和利益分配,加大对区域内高校的支持力度,为区域内高校的战略发展服务。地方政府在制订地方经济发展规划时应重视调整地方高校的结构和布局,防止专业、学科的重复设置和人才资源浪费等现象,有助于提升区域教育竞争力。 地方政府充分利用区域内外高校的人才、技术、信息等优势,有助于校地之间在科技和教育等方面开展广泛而卓有成效的合作。“地方政府要在大学科技园建设、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中发挥积极性作用,乐意并且利用好区域内院校的科技及人才优势。依托高校研发力量孵化高新科技企业。”[5]地方政府将区域内高校国家科技园建设纳入地方政府科技产业园建设中,以便共同打造新型高校产业园区,致力于发展适合地方经济发展所需类型的孵化器和创业服务机构,推动地方中小型企业的发展。地方要积极奖励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做出贡献的高校研究人员。在校地合作背景下,地方政府领导及校友、社会人士可为学校的发展建设献计献策,对学校的各项事业给予支持。 在当前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紧张、出现低层次就业和结构性失业的困境下,地方政府在推进高校就业工作开展方面具有优势,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创造就业机会,规范人才市场和就业需求,合理引导毕业生的就业价值取向。 三、服务型教育理念下的校地合作与区域教育竞争力提升策略 高等院校应该加强与地方的紧密合作,更好地利用院校技术人才优势为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地方实现更快速地发展提供更强大的智力和ag凯发旗舰厅的技术支持,实现校地共赢、大学与地方的利益共享的目标。“建立广泛的社会合作关系,可以为实现校地( 企) 合作,促进教育科技经济相结合开辟广阔的空间。”[6]校地合作基础上的院校定位及其发展是区域教育竞争力提升和校地互动“双赢”发展的重大举措。 1. 加强院校各部门的协作,整合院校科研力量和资源,积极主动承担地方重大科研课题和科技开发与转化项目 高等院校应该提高承担地方重大科技开发项目的能力,充分发挥知识、技术创新优势。高校学者既要做科研工作者,又要做科研先导者。针对地方经济振兴和发展,高等院校通过组织相关学科带头人,举办专门研讨会,积极参与地方科学研究和科研决策,以便为地方经济发展贡献智慧。高等院校密切与区域范围内的其他高校、中央及地方科研院所的交流与合作,通过共建研究机构、互聘研究人员、共享资源等多种方式将使相关学科获得新的发展机会。 高校建立的校地共建机制、利益分配机制、企业援建机制和自我造血机制,既能够使院校的人才培养得到区域内企业、行业全方位、全过程的参与,得到在资金、设备、场地及技术方面有力的支持,也使院校教师始终站在产业发展和技术进步的前沿,有利于提高院校的对外服务能力,加快院校的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进程。 2. 大力发展校办科技产业,积极促进院校科研成果、新产品、新技术的转化,扩大为企业服务的范围,提高技术服务的水平 高等院校制订院校教学科研发展规划,加大科研的投入,制定和完善鼓励科研尤其是应用性研究和技术开发的政策,有助于营造良好的科研氛围,提高院校的对外服务能力。高校也应该努力获取地方科研经费支持,利用当地政府贴息贷款和银行贷款为院校发展规划服务。 高等学校以产学研一体化、创办高科技公司等形式与区域范围内的企业进行校地合作,有利于充分发挥院校的科研、教学实力,推动产学研结合,有利于将高校的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有利于开辟新的产业领域和技术增长点,充分发挥高等学校在经济建设中的引导、示范、辐射作用。”也可以直接让地方企业受益,密切地方企业与院校的合作。[7] 3. 鼓励学生开展科学研究、科研创新和社会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社会活动能力,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让学生受益于校地合作 院校专业设置、课程安排和管理模式,必须以学生创新能力发展为导向,以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基于校企合作培养学生创新能力。院校学生就业指导机构积极寻求地方政府、企业和个人的支持,并与其保持长期的就业合作关系,可以为高校就业工作开展提供新思路。与地方共建大学生实习基地,有利于提高学校教育培养质量,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学校的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层次。 4. 引导和培养一批从事地方经济发展战略规划研究、能够引领院校在服务地方中形成特色并不断为地方经济发展做出贡献的院校领导者和研究人员 “大学显著地影响着所在区域产业的结构、竞争优势、发展形式与发展战略以及本区域的发展远景。大学也往往通过介入或影响在本区域发展的产业群而获得更快发展。因此,大学融入区域产业群,既是一种世界性趋势,也是我国高校走向经济中心的一种可选择的发展模式。”[8] 高等院校积极鼓励高校教师积极参选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并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发挥作用。高等院校应该直接支持高校学者进入地方政府专家咨询委员会,进入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领域担任兼职、咨询专家、学术顾问,或以挂职锻炼等形式来直接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壮大院校对地方经济发展的人才队伍支撑作用。高校研究群体广泛参与地方经济发展重大项目论证和决策及规划,承担地方政府经济发展规划项目,积极参与地方政府发展战略规划的制订,为地方经济发展进行规划和决策咨询,为地方经济技术开发区、新区建设发展奠定基础。“高校教师直接参与社会,为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进步提供直接的服务,既是必要的,也是完全有可能的。”[9] 5. 开展继续教育、研究生课程班等办学形式,培养地方经济建设所需人才 结合本校科研和本科教学的实际,适应时代和社会的需求,深入研究和探索实施校企合作的具体方案,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和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培养大量社会急需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和ag凯发旗舰厅的技术支持,是高等院校发展的必然选择。地方政府与区域内外院校联合举办的研究生课程进修班,既是地方政府实施教育发展战略和人才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校地交流合作的重要内容。高等院校也要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为地方企业量身打造人才,从企业需求角度来培养人才。
【参考文献】 [1][2]龙超云,曲福田. 英国大学的战略定位及其启示[j].高等教育研究,2006,( 1) . [3]王保华,张婕. 大学与社会共生: 地方高校发展的模式选择———从美国相互作用大学看我国地方高校的发展[j]. 高等教育研究,2003,( 5) . [4]辽宁教育研究院. 论新型政府与高校关系中社会中介的职能[j]. 辽宁教育研究, [5]李娟. 高校职能的重新定位和高新科技产业的发展[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1, [6]王军云. 努力加强校地( 企) 合作,促进教育科技经济相结合[j].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农林教育版) ,2003,( 3) . [7]华干林. 试论知识经济时代高等学校职能的核心[j]. 扬州大学学报( 高教研究版) , [8]高策,郭淑芬. 融入区域产业群———我国高等学校走向经济中心的一种发展模式[j]. 齐鲁学刊,2003,( 5) . [9]叶锦龙. 高校教师直接参与社会的职能探析[j]. 长春工业大学学报( 高教研究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