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凯发网

—— 基于绩效管理的高校二级单位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顾南宁,刘 笳
(沈阳建筑大学,辽宁 沈阳 110168)

    【摘 要】:构建现代大学制度下的高校二级单位考核评价机制具有十分重要和现实的意义,其关键是构建全面、系统的高校二级单位绩效考核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时,在做到“五个结合”的基础上,要重点把握 6 个方面:一是评价指标体系的前瞻性和周密性;二是分类设计评价指标体系;三是考核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四是处理好评价指标与考核主体的适应关系;五是处理好定性考核指标和定量考核指标的关系;六是日常考核和对考核结果的总结分析。
    【关键词】:高校二级单位;绩效管理;评价指标体系
    【文章来源】现代教育管理 2010 年第 9 期
    【基金项目】:辽宁省教育厅 2009 年项目“基于绩效管理的高校二级单位考核评价机制研究”(2009a601)。
    【作者简介】:顾南宁(1954-),男,江苏南通人,沈阳建筑大学人事处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人力资源管理。
    构建科学全面的考核评价指标体系是做好高校二级单位考核评价工作的基础,也是搞好考核评价工作的关键,是当前高校管理制度改革的迫切需要。
    一、构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现实意义
    构建科学全面的高校二级单位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对做好二级单位的绩效考核,建立和完善现代大学制度、 完善二级单位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提高学校整体管理水平和实现总体发展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是有利于高校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 深化以院为实体的改革, 推行二级目标管理模式,管理重心下移,既符合科学管理的要求,也是现代高校管理的必然趋势。 要使二级单位管机制运行有效,就必须建立起以考核评价为载体的科学、有效的监控体系,实现院(系)管理科学运行和最大的管理效益,使二级单位目标管理模式不断完善、发展,以符合高校发展规律。 这些都依赖于建立起全面、科学、规范和可操作性强的考核评价指标体系。
    二是有利于促进两极管理目标的实现。 二级单位绩效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具有导向功能。 根据高校发展需要,不断调整考核评价指标,体现学校改革和发展的动态, 促进学校各项事业发展目标的实现。 绩效考核评价指标体系的导向作用可以使高校二级单位更好地认识学校的目标, 及时总结经验,及时调整工作思路和方法,改善自身行为,不断提高本单位的管理能力和管理效益。 建立在全面、科学、规范的绩效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基础上的考核评价机制,也可以使学校管理机构逐步实现由微观管理转向宏观管理, 由事务性管理转向服务性管理,由过程性管理转向目标性管理。
    三是有利于促进高校有限资源优化配置。 根据绩效评价考核结果决定高校有限资源的配置,可以有效地改变高校资源配置方式不尽人意,资源配置保障和调控作用尚不能充分发挥的状况。 绩效考核评价指标体系的运用,可以对资源配置过程和资源效益发挥情况实行全过程的检查、 监督和约束;绩效考核结果的运用可以对各二级单位的资源配置起导向和控制作用,从而保证学校整体办学效益的提高。
    二、构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存在的问题
    目前,高校二级单位考核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尚不能适应高校改革发展的需要,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一是评价指标体系缺乏学校明确的定位和本校特点。 各高校承担的任务、服务功能的类型和范围不同,其定位也不同。 同时,办学定位是根据学校的发展不断变化的。 因此,学校绩效评价指标也要相应地进行变化。 简单地套用通用性的指标作为评价标准进行考核, 既不能与学校自身的发展相匹配,也不能体现出学校的考核评价特色,势必会影响学校战略目标的实现。
    二是确定评价指标时缺乏对单位职能、职责的分析。 职能、职责分析是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的重要前提条件,必须以高校二级单位的职能、职责分析作为确定指标体系的重要依据。 目前所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缺乏对各类二级单位职能、职责的深入分析,缺少根据工作目标特别是动态化目标制定出相应评价指标。
    三是评价指标体系不健全。 目前一些高校实施的二级单位评价指标体系存在不健全、不系统等问题。 表现在考核的内容不够完整、指标体系不能涵盖全部的工作内容、有的存在关键绩效指标缺失等方面。 一些指标赋予的权重大多遵循历史经验,人为因素较多,不能适应现代大学制度下绩效管理的需要。 因此,就容易导致考核结果的“失真”。
    四是日常考核机制不够完善。 现行考核方法中比较注重年终对二级单位的考核评价,未建立起日常工作过程的考核监控系统, 缺乏过程的控制措施, 没有把日常控制列入考核评价指标设计过程。年度考核评价缺少日常监制,就不能为其提供有效的依据,容易导致指标评价的不确切、不真实,缺乏权威性。
    三、构建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构建科学合理的二级单位评价指标体系是做好绩效考核工作的基础, 也是绩效考核工作的关键。 在构建指标体系时应做到“五个结合”:一是学校整体发展目标与二级单位发展目标的结合。 要依据学校和二级单位发展的战略目标和定位确定评价指标,体现评价的重点和评价的特色。 二是近期绩效目标和长远绩效目标的结合。 既要有反映眼前效果的内容及其相应指标,又要有反映长远效果的内容及其相应指标, 促进二级单位长期、 稳定、健康、协调发展。三是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的结合。对有明确任务指标、能量化考核的工作要坚持做到量化;对没有具体指标但非常重要的工作,有量化可能的也要尽量量化,以便于评价和对比。 四是重点工作评价指标与常规性工作评价指标的结合。 重点工作是保证学校改革、发展阶段的目标任务,常规性工作是维持学校正常运转的基础性管理工作。 合理确定评价指标及其权重,以引导二级单位在重视基础性管理工作、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时,抓住重点,实现工作目标。 五是显性绩效评价指标与隐性绩效评价指标相结合。 二级单位的绩效,既有很快显露出来的所谓“显性绩效”,又有暂时无法显示的“隐性绩效”。 评价指标设置上既要有反映“显性绩效”的考核内容,也要有反映“隐性绩效”的考核指标。下面以高校学院(系、部)和管理机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为例,具体见表 1 和表 2。
表1:学院(系、部)绩效指标体系

一级指标

参考权重

二级指标(参考权重)

教学

0.15

教学任务(0.01),教学改革(0.02),教学管理(0.02),专业建设、课程建设(0.02),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 (0.01),教学团队建设(0.01),教学成果(0.02),学科竞赛(0.01),毕业设计、论文(0.01),教材建设(0.02)

科研

0.13

省、部及以上级项目数和横向科研项目立项数(0.03), 科 研 经 费(0.02),研成果(0.03),科研团队建设 (0.02),科研管理(0.01)、社会服务和社会效益(0.02)

队伍建设

0.11

数量状况(0.02),职称结构、学位结构、学缘结构(0.03),骨干人才和高端人才(0.02),培养和引进人才 (0.02), 管理队伍建设(0.01),师德师风建设(0.01)

学科建设
    与研究生
    教育

0.11

学科建设水平(0.03),学术交流(0.02),学科 常 规 工 作(0.02), 研究生招生工作(0.01),培养工作(0.02),学位工作(0.01)

国际交流
    与合作

0.06

国家和省、部级重点实验室(0.03),国家和省、部工程中心(0.03),校级和院(系)级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0.03)

实验室
    建设

0.09

国家和省、部级重点实验室(0.03),国家和省、部工程中心(0.03),校级和院(系)级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0.03)

学生教育
    管理

0.12

思想教育、学风建设(0.02),辅导员队伍建设(0.01),就业率(0.02),学位授予率(0.01),考研录取率(0.01),特困生工作(0.01),学生党建工作(0.01)、共青团工作(0.01)、大学生参加科研和社会实践(0.02)

资产管理

0.06

国有资产保值与增值(0.02),财务预算及执行(0.01),收费管理(0.01),财务收支制度建设和使用效益(0.02)

综合管理

0.06

信息工作(0.01),安全工作(0.02),保密工作(0.02),办公自动化建设(0.01)

领导班子建设

0.06

思想政治建设(0.01),民主集中制建设(0.02),党风廉政建设(0.02),作风建设(0.01)

重点任务

0.05

根据具体内容、时间确定(0.05)

表2:管理机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一级指标

参考权重

二级指标(参考权重)

目标达成

0.20

根据年度设置的具体工作目标核查、实绩分析(0.20)

工作效能

0.09

办事效率(0.03),办事效果、效益(0.04),工作差错率(0.02)

创新精神

0.07

 

创新意识、创新能力(0.04),开拓创新、富有成效(0.03)

制度建设

0.10

制度建立(0.06),制度创新(0.04)

财务收支

0.09

严格财务规定(0.02),资金使用效能(0.04),开源节流(0.03)

管理水平

0.08

计划、组织、领导能力(0.03),协调能力、执
    行能力(0.02),基础建设工作(0.03)

服务水平

0.07

首问负责制(0.02),办事态度(0.03),沟通协调(0.02)

敬业精神

0.06

敬业创业、奉献精神(0.02),精力投入(0.02),出勤率(0.02)

团队精神

0.06

合作精神(0.02),大局意识(0.02),凝聚力、向心力(0.02)

廉政精神

0.08

廉政勤政、自律守纪(0.04),监督制约机制(0.04)

重点任务

0.10

根据具体内容、时间确定(0.10)

表 1 和表 2 给出的是学院(系、部)以及管理机构评价指标体系的一、二级指标,主要是阐述构建指标体系的一种方法和思想,同时考虑指标体系在运用中应有一定的宽松度。 所以在指标体系构建中,应当根据各高校的实际酌情设立三级、四级指标,以确保评价的客观性、合理性和公正性。
    四、构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应把握的重点
    一是注重评价指标体系的前瞻性和周密性。 评价指标要与学校的长远发展建设相联系,突出战略目标,按照层次把各个阶段发展目标落实到不同二级单位,不仅要有定量指标,也要有定性指标。 应当由相关职能部门根据二级考核指标,在详细分析单位职责、职能和长期、近期目标的基础上,构建明晰的三级、四级指标体系。 例如,教学工作、科研工作、师资队伍建设、学生工作等,可以分别由教务处、科研处、人事处和学生处等负责。
    二是注重分类设计评价指标体系。 考核指标体系的制定,既要尽可能地统一考核标准,又要区分对待,充分考虑不同二级单位之间的差异性和特殊性;既要从全局出发,又要有所侧重,避免指标体系缺乏针对性和可比性;既要突出二级单位整体发展目标, 又要和中层领导干部考核评价指标相衔接,避免考核指标比较笼统和相互脱节;既要考虑定量指标的主导作用,也不能忽视定性指标评价结果的公认度。
    三是注重考核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在二级单位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设计中,不论是定性指标还是定量指标, 权重系数的赋予是较为关键而复杂的。当然,绩效考核应以实绩的权重系数为最大,其他指标权重要根据指标本身的评价作用, 赋予权重。考核指标权重的确定还要根据高校类型的不同在实践中不断归纳和总结,修订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部分,通过理论与实践的多次反复,逐步确定权重,提高考核的准确度。
    四是注重处理好评价指标与考核主体的适应关系。 由于不同考核主体对客体了解的程度和关注点不同,决定了需要根据评价内容加以区分,才能使考评更具有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在评价指标设计中, 要充分考虑评价指标与考核主体的适应关系。对定量指标应由相关管理机构和专家组成评议组进行核查、分析和客观评价;对师生员工日常可见、体会较深的,比如师德师风、领导作风、管理水平等定性考核指标,通过量化后,由学校领导、教职工和学生代表,采取领导评价、互相评价和师生评价的方法进行考评。
    五是注重处理好定性考核指标和定量考核指标的关系。 以往高校各类考核中往往偏重于定性评价,考核指标缺乏操作性,考核结果主观性、片面性较大。 近年来,定量考核得到了普遍的重视,在各类考核中普遍采用定量考核的办法,但却出现了不分考核类别、内容一概定量化的倾向。 如何处理定性考核与定量考核关系,成为当前高校二级单位考核中需要不断探索的问题。 笔者认为,定量考核应侧重于工作实绩的考核, 根据各单位年度工作目标,量化各项考核指标;定性考核侧重于政治业务素质的考核。
    六是注重日常考核和对考核结果的总结分析。日常考核是年度考核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年度考核的基础和依据, 关系到考核指标体系运用是否科学、规范,考核结果是否客观、准确。 责相应考核指标评价的学校职能部门应做好日常工作,收集重要的日常考核数据、信息,作为年终常量指标考核的依据。 要加强对绩效考核结果的总结分析,其结果既有利于修改和完善评价指标体系,也有利于下个年度任务目标确定。
    总之,高校二级单位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不可能作到尽善尽美,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并加以完善。 对不同规模、不同层次、不同发展阶段的高校需选用不同的构建方法,并在实施绩效考核的过程中不断加以完善。
    参考文献:
    [1]吴冬梅.绩效考核实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
    [2]刘国瑞.辽宁建设教育强省的新探索[m].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2007.
    [3]杨明海.项目团队效能成熟度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4]李强.美国能源部国家实验室的绩效合同管理与启示[j].中国科技论坛,2009,(4).
    (责任编辑:杨 玉;责任校对:王 舒)

主办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 @ 2003——2010年
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网凯发网的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建立镜像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