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丙奇(以下简称熊):1972年7月生,四川资中人。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上海交通大学编审,博士。主编、编著、著作图书有《大学有问题》、《体制迷墙》、《天下无墙》、《教育熊视》、《步入大学》等。 中广网珠海5月27日消息 大学和城市之间,应该是共同成长的关系,一流城市滋养一流教育,而一流教育支撑一流城市建设。不是一时一事,必须立足长远。从健康的大学与城市的关系看,大学应是一个地方的文化创造和传承基地,也就是说,大学要有主动融入城市文明建设的过程,而政府要为大学的这种办学创造条件,给予空间。发展高等教育,最关键是能否真正建立现代大学制度。 大学与城市应该共同成长 记者(以下简称记): 大学和城市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大学对所在城市的贡献到底有多大? 熊:大学有三方面功能,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从浅层次说,大学的人才培养可以提高城市的人力资源素质,科学研究可以提高城市的创新实力,社会服务可以让城市的发展水平更高。但是,如果就此而论大学与城市的关系,必然将大学推向功利化、短视化。比如近年来一些全国重点大学,由于获得当地政府的投资,而增加在当地的招生数,地方化倾向十分明显,表面上看为当地培养人才做出贡献,但却损害了大学的长远利益,也对城市发展不利。大学和城市之间,应该是共同成长的关系,一流城市滋养一流教育,而一流教育支撑一流城市建设。不是一时一事,而必须立足长远。 专业应与城市产业对接 记:大学所在城市的企业,如何实现产学研对接? 熊:“产学研一体化”,一直是政府部门对大学、研究机构与产业的期待,但如果要靠学校来推行“产学研一体化”,就将陷入学非学、产非产、研非研的尴尬境地。在产学研中,应该各司其职。高校负责科学研究,而研究成果的转化,则应该由社会中介来推行,教授并不直接参与产品市场化的过程。对于企业来说,一方面,可以与成果转化中介合作,实现产品创新和管理创新;另一方面,可以通过设立课题项目的方式,引入教授资源,研究企业的创新发展。 记:城市的产业布局是否应该与高校的专业设置达成一种契合? 熊:大学有不同种类。对于研究型大学,大多实行精英教育,通识教育在学生培养中占很大成分,这些学校,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模式的市场敏感度不强,以学校为主,培养人才。其优点是,保持人才培养的特色与传统,使人才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缺点是人才走向社会,还需要有一段“职业化”过程。而对于教学型大学,大多培养实用技术人才,职业教育、技能教育是教育的核心内容,这些学校以就业为导向,预测产业的发展与人才需要,随时调整专业、人才培养规模与模式。对于地方政府举办的高校来说,大多属于教学型大学。所以,大学的专业设置和整个城市的产业发展布局,其对应性应更强。 向社区开放教育资源 记:珠海的高校大都是外地高校设立的分校,要使得二者很好地融合,该从哪些方面着手? 熊:从当前的环境看,大学与城市“融合”,最直接的方式是投资,其次是项目。政府给予大学投资,或者为大学设立人才培养、科研合作项目,双方会走得更近。在环境不变的情况下,政府可以通过人才培养、科研合作等方式,促进彼此的融合。但必须指出,这是功利的政府与学校关系:大学在乎政府的资金,政府在乎大学对地方的回报。从健康的大学与城市的关系看,大学应是一个地方的文化创造和传承基地,大学要有主动融入城市文明建设的过程,而政府要为大学的这种办学创造条件,给予空间。比如,采取政策,鼓励大学向社区开放教育资源,引导大学教授参与城市文明建设。 培养人 更要留住人 记:在知识创新方面,珠海市应该如何发挥大学的先导作用,并把这种作用传导到珠海市的各个产业? 熊:大学要发挥先导作用,先要办好大学。先按教育规律、大学规律思考办好大学本身,大学办好了,他所有的功能也就自然体现出来了。 记:大学所在城市如何留住人才? 熊:从地域因素看,一个地方的政治(政策)、经济、文化、教育、生活环境,都影响人才流动;而从具体的工作岗位看,其收入待遇与事业发展空间,也对人才的去留产生影响。城市要吸引并留住优秀人才,必须不断优化自己的政治 (政策)、经济、文化、教育与生活环境,而单位要留住优秀人才,则要增加职业本身的吸引力。就教育而言,其本身也是留住人才的重要因素。 鼓励大学自主办学 记:作为一座城市,它该如何利用辖区内的大学资源,为大学搞好服务? 熊:大学本应该是一个开放的空间,对大学资源的最好利用,就是鼓励大学开放办学、自主办学。努力创造大学自主办学、良性竞争的环境,而不是直接参与办学,就是对大学的最好服务。 要办好大学,不在于给大学下行政目标,进行政绩考评,而在于给大学真正的教育与学术环境。简言之,即建立现代大学制度。珠海发展高等教育,不妨在这方面进行探索,如果一所大学,能自主办学、学术自治、教师治学,这本身就是城市的一道人文风景。 记:珠海的每一个大学园区,都有资料丰富的图书馆和体育设施等资源,如何实现这些资源与市民共享? 熊:国内大学,目前缺的不是大学开放,而是大学有无这样的决策机制。如果大学有这样的决策机制,包括教育资源辐射问题,都可以通过制度加以落实。比如,香港大学的继续研修学院,既为市民提供了继续教育机会,同时又为学校获得10亿港元以上的办学资金。而在内地,这种继续教育经常受到社会质疑,认为是名校在拿国家资源赚钱,两者的差别就在于,有无管理制度,保障继续教育的质量,保证财务管理公开、透明,保证收入用于教育。 因此,发展高等教育,最关键是能否真正建立现代大学制度。哪个地方的高等教育能率先有所突破,就将走到高等教育发展的前列。 分校影响力远不如总部 记:珠海的高校主要是分校,是否有必要引进几所高校的总部在珠海扎根? 熊:国外的大学分校其实就是一所独立运行的学校,实行的只是与母体学校一样的办学模式、办学标准。我国大学的分校,更像一个二级学院,是一个校区,行政上受总部学校管理。所以,分校的地位(行政级别)和影响(自主办学权力)远不如总部。所以能吸引一所大学将总部移至珠海,对珠海的高等教育发展将有很大推动作用。一所大学选择将什么地方作为办学总部,这与当地是否重视教育,有无先进的办学理念有关,如果珠海不仅在大学征地、配套服务方面,给大学办学创造良好的硬件条件,而且,能在大学办学中,积极推行现代大学制度 (前提是上级政府同意),那么,这无疑是对大学最大的吸引力。 借鉴港澳高校先进经验 记:最近,有消息称澳门大学计划在珠海建新校园,您以为澳门这种西方的教育模式将给珠海有什么启示,对内地的大学教育又会带来什么影响? 熊:境外大学办学,对国内大学办学,有两方面意义。一是竞争,可以称为“鲶鱼效应”,可以通过他们在内地的招生,刺激内地高校的竞争意识,比如香港大学过去多年在招生中从北大、清华手中抢走内地的“状元”,就或多或少刺激这些学校的办学神经,北大后来面向新生大幅增加奖学金,可以视为一例;二是借鉴,即借鉴他们成熟的办学模式,结合内地实际情况,进行教育教学改革。珠海毗邻港澳,本地高校可以借鉴港澳高校的先进经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