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励创业,不是号召人人创业
近年来,鼓励大学生创业的呼声逐渐高涨。但是也有一些不同的声音,如担忧盲目将大学生“赶”去创业,可能产生负面效果。就如何理性看待大学生创业,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劳动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就业与人力资源市场研究室主任张丽宾接受了本报记者采访。
张丽宾说,创业不仅是就业问题,而且关系到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关系到整个社会人的素质的调动。整体而言,我们从计划经济时代走来,大家的创业意识还比较缺乏。当前,政府倡导创业,实际上是一种呼吁,要唤起全民族的创业意识,而并不是要号召人人都去创业。毕竟,创业成功的人永远是少数。
当然,面对大学生创业,各方面都要持更加理性的态度。
张丽宾表示,对大学生而言,首先既要有创业意识,也要有风险意识。在意识之外,还要有创业能力。在做出创业决定之前,要理性地评估自己。正如温总理所说的,既要仰望星空,也要脚踏实地。确实适合创业的,可以去创业;适合去就业的,也要认可。当然,先就业再创业也不错。
当前,大学生创业,尚处于起步阶段,需要政府、社会和企业等各方面合力推动。
就政府而言,推动大学生创业,重在落实。中央已经出台了许多政策,但是实事求是地讲,还有很多政策没有到位。落实,最终还要靠地方政府。
大学生创业最想要什么帮助?政府在增强帮扶政策的针对性方面,还有改进空间。以融资为例,国家规定失业的高校毕业生创业可申请小额担保贷款,但实际上银行等资金往往向大企业倾斜,中小企业很少获得,更别说刚创业起步的大学生了。
当然,政府推动也不应操之过急,创业是需要传统和基础的。没有浓厚的创业氛围,即使制定了很多政策,也有可能事倍功半。
而学校,应该多做引导,对学生在校期间就开始开展创业教育,教会他们理性地分析评估自己,同时以开展创业大赛、盘活校内企业等形式,为学生创造条件接触创业。
从社会角度讲,张丽宾认为,对大学生应支持创业,宽容失败。同时也要正确引导,给创业文化以成长的环境。此外,创业本身是市场行为。仅有政府扶持的创业园对于大学生的创业需求是不够的,毕竟很多大学生无法进入这样的平台。社会化市场化的创业平台,在激励创业方面,往往更加灵活高效。
对企业而言,大企业不妨给创业刚起步的大学毕业生一点机会,比如某些需要转移出去的业务,可以外包给有潜力的大学毕业生。
2010-07-12来源: 人民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