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网-凯发网

>> 返回ag凯发旗舰厅首页

 

《职教论坛》2006 年 1 月教研版

发达国家创业教育的新趋势

□卢丽华 孙凌波

摘 要: 创业教育是一种培养和提高人的生存能力的教育, 是在失业问题日益严峻的社会经济背景下人们对传统“就业教育”内涵的拓展与功能的延伸。发达国家在创业教育的实施方面起步较早并已积累了众多可供我国借鉴与反思的经验。

关键词: 发达国家; 创业教育; 新动向; 启示

作者简介: 卢丽华(1980—), 女, 辽宁营口人, 辽宁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 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技术教育; 孙凌波(1978—), 男, 辽宁朝阳人, 中国武警学院硕士研究生, 主要研究方向为部队基层政治工作学。

创业教育是一种培养和提高人的生存能力的教育, 是在失业问题日益严峻的社会经济背景下人们对传统“就业教育”内涵的拓展与功能的延伸。世界经济合作和发展组织的专家柯林(博尔将创业教育称为人们为更好的工作与生存所应掌握的“第三本教育护照”(the third educationpassport)。经济全球化与科技高速发展的合力使失业问题成为全人类的共同议题, 创业教育作为解决失业问题的一种重要手段越来越被更多的人所接受。发达国家在实施创业教育的过程中积累了可供我们借鉴与反思的经验, 随着其对创业教育认识的不断深入, 发达国家的创业教育从理论到实践都呈现出了鲜明的动态生成性特征, 当前发达国家创业教育发展的新趋势为我国创业教育的深入开展带来新的启示。

一、发达国家创业教育的新趋势

(一)创业教育由经济领域拓展到文化领域

创业教育的最初提出是人们基于对社会经济发展的特点及趋势的新认识, 产生了对教育经济功能的反思。人们通过对社会经济发展现状的分析发现, 小企业对于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带动社会群体广泛就业具有重要的功能。于是, 人们把教育的经济功能指向了推动小企业的发展。通过教育培养具有开创性个性品质, 具有创业能力与创新精神的人, 使他们打破对工资性就业岗位的崇拜, 能够开拓出新的就业空间——开办小型企业, 实现自我雇用式就业。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这样的小企业和具有开创性个性品质的人来推动。由创业教育的最初产生我们不难看出,创业教育从目标到内容再到功能的定位都是服务于经济领域的, 也把人们对于创业教育的狭隘理解化为培养能够独立创办企业, 独立从事经济活动的人。

随着发达国家对创业教育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 很多发达国家已开始认识到创业教育不应仅仅定位在经济领域, 我们生活的现时代, 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都需要具有创造性个品质及创新精神的人。于是, 发达国家开始将创业教育拓展到其它领域, 其中文化产业领域的创业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如加拿大大西洋地区已将文化产业领域的创业教育纳入了正规教育体系, 高中阶段的课程中便设有《文化产业中的创业教育》, 侧重于艺术教育与创业教育之间的联系。“文化产业”是指创造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产业, 包括: (1) 现场表演。指用非预先录制的方法表现艺术或文化事件。例如, 音乐会, 舞台表演, 收藏品展示。(2) 视觉艺术, 主要指创作或制作雕塑、画画、蚀刻。(3)工艺产品、电影、录像制作、设计等。[1]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也开始把创业教育引入文化产业领域, 并试图将文化产业领域的创业活动与经济领域的创业活动有效衔接起来, 认为在传统经济领域就业机会稀缺的就业环境下, 开拓文化产业领域的就业空间, 从社会个体的先天素质中寻求就业机会是创造就业岗位的有效途径。

发达国家文化产业领域创业教育的目标为:(1) 培养人们在艺术领域中的原创性精神, 推动国家文化艺术事业的创新与发展; (2) 在文化艺术领域创造更多的就业空间, 吸纳经济领域过剩的劳动力; (3) 研究在文化产业中创建企业, 强调文化艺术事业对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二)创业教育由“生存型”向“发展型”过渡

创业教育的最初提出是为了更好的解决社会个体的“生存”问题。发达国家的创业教育也是基于提高国民生存质量的需要而提出的。根据官方统计, 在过去的二十年中, 除美国和日本以外的所有国家, 失业率都在 7%左右或超过 7%, 其中包括高增长率的国家, 如加拿大、新西兰和澳大利亚。[2]正是由于严重的失业现象已威胁到越来越多的人的生存质量, 在获得工资性就业岗位受阻的情况下, 人们将目光转向了创业, 包括美国、日本、法国在内的许多发达国家都将创业教育作为解决失业问题的一种重要手段。如在日本, 从 1998 年起, 文部省就和通产省合作在小学开始实施“就业与创业教育”, 从小就培养孩子们养成就业创业的心理意识和意志品质。[3]为他们将来有效解决自我的失业与再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发达国家早期的创业教育不自觉地与失业问题紧密相连, 似乎是失业在先, 创业在后, 因为失业者不再能够获得雇用式就业的机会, 为了生存人们才走向了创业。这给早期发达国家的创业教育蒙上了无奈与被迫、不得已而为之的阴影,即为了生存才去创业。

随着发达国家创业教育实施的不断深入及其对社会所产生的积极影响的扩大, 创业教育已开始改变人们尤其是青年人的就业与择业观念。择业者对于工资性就业岗位的依赖, 趋易避难的择业心理已逐渐消退。人们开始接受并自愿地推崇创业, 创业行为由被迫型走向了积极主动型。人们不再是为了得到一份工作维持生活而去创业, 而是在就业与创业之间进行的选择, 为了实现自我更大的社会经济价值而去创业。

一项对全美高中生的随机抽样调查显示: 当前 70%的学生希望拥有自己的企业, 86%的学生希望知道更多有关创业方面的知识。[4] 又据加拿大大西洋地区的新斯科舍的一项研究表明, 1989年不到 5%的青年人了解创业, 而十年之后的1999 年有 64%的青少年将创业作为他们就业的第一选择, 开办企业的青年人人数在过去的三年里增加了四倍。[5]

发达国家创业教育的实践成果表明, 创业观已开始融入人们的就业行为中并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越来越多的社会个体受益于创业教育, 并认识到创业活动能带来自我更好的发展。发达国家社会就业观念的转变及人们对创业行为认识的深入, 预示着发达国家的创业教育正在由“生存型”向“发展型”过渡。

( 三) 创业教育由阶段性教育走向终身性教育

创业教育的最初提出是针对已失业的青年群体, 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青年构成了发达国家失业队伍中的主体, 青年的大量失业是对人力资源的严重耗损, 并对发达国家的社会安全带来了不利影响, 因而发达国家将解决失业问题的焦点聚向了青年失业群体, 并将其作为创业教育的主要目标群体。

但随着社会经济环境发展的急剧变革, 企业的生命周期越来越短, 一次性创业也将不能终身受用, 创业活动也成为了一个由起点到终点再由新的起点开始的周期性过程。因而, 针对青年群体的创业教育也应随着其创业活动的周期性而展开, 即针对青年群体的创业教育由阶段性走向了终身性。同时,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 发达国家的科技进步在经济发展中的贡献率越来越高, 科技对人力的替代作用日益明显, 等量投资所创造的工作岗位相对减少, 发达国家各个年龄阶段的社会个体失业问题日益严重。针对这种由于需求不足所导致的失业问题, 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是当务之急。这使得发达国家开始认识到不仅青年失业群体需要创业教育, 社会各年龄阶段的失业群体都需要接受必要的创业知识及创业能力的培训。

创业教育应是贯穿人的职业生涯发展始末的终身性教育。发达国家创业教育在走向终身性

的同时也具有了全民性。

发达国家的创业教育由阶段性走向终身性的突出表现为: 开始对预备劳动力群体实施创业教育及对社会各年龄阶段的失业群体创业活动的培训性引导和资金上的支持。如加拿大大西洋地区于 1998 年开发了从幼儿园到高中阶段的系列创业教育课程: 幼儿园到三年级的《我们会做一切! 通过创业学习》, 4 年级到 6 年级的《创业之路》, 7 年级到 9 年级的《联系: 跨学科创业学习》,10 年级到 12 年级的《文化产业中的创业教育》等, 将创业教育整合到各阶段的课程之中。[6]

美国的创业教育也已延伸到了中学, 现在至少 30 个州的 k- 12 年级的学生正在接受创业教育。在日本, 从 1998 年起文部省就和通产省合作在小学开始实施“就业与创业教育”。

对于各年龄阶段的失业群体, 甚至老年人,发达国家都在政策及资金上支持他们的创业活动, 全民创业及创业活动的平民化已成为发达国家当前创业教育的一大趋势。

(四)创业教育的社会公益性特征日益突显

发达国家十分重视解决社会的失业问题, 并认为失业会对国家的安全与稳定, 经济的繁荣与可持续发展带来不良影响, 认为作为解决失业问题的有效手段创业教育必须作为全国性的一项公益事业来发展, 应集国家、社会及个人的力量于一体支持社会个体的创业活动。

在政策和资金层面, 发达国家政府给予减免税收或低息贷款等优惠条件帮助创业者建立和发展微型或小型企业, 帮助他们自谋职业和吸纳他人就业。法国在这方面的具体措施是: 由失业者向省劳动局提出创办小企业计划, 经评估获得申请资格后, 由失业保险基金支付给其一次性创业津贴 3.2 万法郎, 并免一年社会保险费。这种称为“走出被动就业之路”的措施在 1984 年后改由政府拨款。[7]

在发达国家, 创业教育除得到政府、银行部门的政策、资金支持外也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赞助, 社会性创业教育组织极为活跃。如美国的创业教育发展取得了部分社会机构的资金支持, 这些机构提供经费赞助创业教育竞赛, 奖励接受创业教育的优秀学生, 开发创业教育课程等等。如kauffman 创业流动基金中心、国家独立企业联合会 (nfib: the national federation of independentbusiness)、新墨西哥企业发展中心均对创业教育提供过资金赞助[8]

(五)创业教育的内容由宏观走向细化

发达国家十分强调创业教育的可操作性及实用性, 对于创业教育内容的制定与规划已远远超出了初级阶段的宏观与概念化, 创业教育内容的针对性已细化到各个类型的创业活动的具体环节。如如何把握机会, 提出开创企业的设想, 怎样创设、规划和实施创业计划, 怎样进行企业扩张等微观层面的创业知识。发达国家创业教育内容的细化, 增强了其可操作性, 也使创业教育的功能得到了最优化发挥, 使创业教育成为一种被社会广泛认同与信赖的教育。

(六)关注创业教育的“生态性”效益

发达国家在经济的发展过程中, 十分重视经济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和谐、可持续发展, 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 不以资源的浪费及资源的低效开发作为发展经济的代价; 不以牺牲破坏资源来拓展就业机会。因而, 发达国家在大力支持社会成员进行创业的过程中, 始终坚持有所为与有所不为的原则, 对于智能型及文化产业领域的创业活动予以大力支持, 对于资源消耗型及资本投入性创业活动予以引导与教育, 使其实现“生态性创业”, 即创业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

二、发达国家创业教育的新趋势对我国的启示

(一) 我国的创业教育也应为社会个体的多元化就业服务

市场化的推进, 使竞争从企业层面深化到个人层面; 人口的自由迁徙使竞争从商品市场内化到要素市场, 全国统一的劳动力市场正在形成,就业岗位已成为中国目前最稀缺的资源。[9] 我国已有的传统职业种类及职业类型已不能满足社会个体日益增长的就业需求, 开拓新的职业空间, 多渠道就业与创业是解决我国当前失业问题的关键所在。发达国家在文化产业领域的创业教育为我国的就业问题的解决及创业教育的实施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创业活动应是面向人们生活各个领域的, 而不仅是经济领域。社会的文化领域、教育领域, 甚至包括人们的休闲娱乐领域都内含着潜在的创业空间。因而, 我们要转变以往对于创业活动本质的认识, 不要将创业狭隘化为开办大公司、大企业, 成为商业精英。在市场化的就业环境中, 抛弃对工资性就业岗位的依赖, 从社会发展所需、人们生活所需的任何一个生活角度出发寻找商机, 自谋职业, 即为创业。所以, 市场经济条件下,创业的空间是极其广阔的, 随着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日益多元化, 人们的就业途径也可以多元化, 只有这样人们才能在工资性就业岗位日益减少的就业环境中有业并乐业。

因而, 我国的创业教育要走向平民化, 要在促进社会个体的多元化就业过程中发挥出最优化功能。

( 二) 我国应促进社会整体就业观的转变, 使创业成为人们职业发展所需

当前我国还没有形成良好的创业文化环境与制度环境。传统就业观下对于工作的稳定性及低风险性的追求仍充斥着人们的择业心理。对于工资性就业岗位的依赖, 使人们已习惯被雇用就业, 而对创业望而生畏。原因在于人们缺乏对创业活动的深入认识, 缺乏创业的知识及意识, 进而害怕遭受创业的失败。即使一部分社会个体已走上了创业之路, 从社会调查的研究结果显示,创业群体中出于主动创业, 在有其他就业途径的前提下选择自主创业者寥寥无几, 仅占创业群体的 2.1%。人们传统被动就业的择业观已成为制约我国创业教育很好实施的“瓶颈”。因而, 在我国发展创业教育, 转变社会个体的就业观是前提,要使社会个体认识到不仅为了生存要去创业, 为了自我的职业发展也需要积极的创业。我国应积极营造全民创业的就业环境, 从而使创业活动成为人们职业发展所需的自主行为。

(三) 我国的创业教育应与继续教育有机结合, 成为终身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发达国家都已将创业教育纳入了本国的终身教育体系, 使创业教育贯穿于从小学到大学的正规学校教育体系的同时, 也贯穿于国家的继续教育体系之中, 从而使创业教育真正面向全民。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不断深入, 社会的职业环境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变。终身性职业时代已逐渐消退。从当前我国的失业现象及其成因来看, 无论是结构调整型失业、社会转轨型失业还是资本深化型失业, 其背后的深层原因都可归结为科学技术的发展使等量投资创造的工作岗位相对减少, 更多的人需要从生活的其他领域谋寻职业, 而原有的教育知识不再受用, 接受“回归性教育”, 重新获得自我谋生的知识与能力, 成为越来越多的社会个体进行谋生的必由之路。因而, 在我国把创业教育与成人的继续教育结合起来是发挥创业教育功能, 解决社会失业问题的必要手段。

(四) 我国的创业教育应从宏观走向微观, 增强实用性

我们不应笼统地谈创业教育, 如培养社会个体的创业心理品质、创业能力及创业精神。怎样培养是创业教育实施的关键所在, 这就要求我们的创业教育要增强可操作性及实用性, 由宏观走向细化, 只有这样创业教育的功能才能得到真正发挥。

我国应积极地开发适合不同年龄阶段群体的创业教育课程及教材, 为社会个体接受创业教育提供前提; 要对在校学生及社会各类群体进行创业过程的细化教育, 如怎样寻找商机, 制定创业计划, 实施创业的具体环节等。

此外, 随着我国创业教育理论及实践的不断完善, 我国的创业教育也应作为一项社会公益事业来发展, 使企业、学校及国家共同成为创业教育的主体。国家及社会应对个体的创业活动提供政策及资金方面的支持, 如对社会创业群体及个体发放小额贷款, 减免其利息、税收, 对其进行免费的创业培训及创业过程的指导等。

注释:

①⑥钟启泉, 崔允漷, 吴刚平主编《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导读》[m]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348- 349 页.

②石伟平《比较职业技术教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年版第 381 页.

③④当前我国创业环境的六大特点(http://www(89178(com/article- html/4702)

⑤akerboom, j (centre for entrepreneurship and develop-

ment (ceed)nova scotia, canada (http://www(isbc2001(org/home/joanne  akerboom(pdf)

⑦刘燕斌主编《面向新世纪的全球就业》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2000 年版第 104 页.

⑧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http://www.edu.cn/20010823/htm207932.shtml

⑨顾建平著《中国的失业与就业变动研究》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1 页.

 


主办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 @ 2003——2010年

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网凯发网的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建立镜像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