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网-凯发网

>> 返回ag凯发旗舰厅首页

 

1、您好,我是中国人民大学的学生。看到了我校对于为此纲要提意见的号召,所以过来提一些不成熟的意见。

我对于高等教育篇有一些很小的、不成熟 的看法:我认为《纲要》中对高等教育以及我们现在存在的问题,如何解决都有很透彻的论述,但是我认为如何落实政策始终是一个问题。我本人是来自不发达地区 的,从我自己的角度来说,我原来就看过教育部对于高等院校招生向我们这边倾斜的政策,但是这些政策始终没有落实到我们身上。或者有些高等院校表面服从,实 际上用了其他的方法规避这个问题,我们得到的实惠可以说很少甚至是负数。

我基本没有太多关于这个纲要的意见,但是希望在落实上,可以做好。谢谢!

 

2、作为09年本科毕业的我,回忆自己在学校之中的经历,联系到生活和学弟学妹的交流,尤其是读了半年研究生之后,对中国大学教育有了一些自己的想法,感触最深的就是大学开设课程的规划。

中国是一个大国,但是还不算一个强国,原因在哪里呢?我们熟知的政策科教兴国,科学教育两面大旗,都是不能放松的。但是科学教育靠的是人才,人才从何而来?终归还是我们的教育,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我们的教育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是还是存在很多不合理的细节。首先说说我对大学课程开设的不合理之处的看法。

一、 课程开设不全面。

很多大学都是综合型的大学,学校的专业都是涉及工、文、管、理等等。但是并不是每个专业都开设了必须的课程的。例如工商管理系下有很多专业,如会计、经济、 管理、人力资源等等。这些不同的专业有共同点,也有各自的特点。公共必修课和专业课、公共选修课和专业选修课都是很重要的。都需要经过学校领导和教务处的 深思熟虑,比如说电子商务这门课程,对于学会计专业的学生来说是一门很重要的课程,但是有的学校会计学专业并没有开设这门选修课。诸如此类的,很多很多。

二、 不同专业的专业课程授课时间安排不合理。

为什么要开设不同的专业呢?就是因为这些不同专业适合不同的工作岗位,今后能够更加专业化。所以专业必修课是很重要的,对于会计学专业来说,重点应该放在专 业课学习和专业技能的提高上。但是我看到的现象是人力资源专业一周的课程表上只有两节人力资源课,但是却能上四节西方经济学课。这是一种很不正常的现象, 为什么我们的人力资源专业被我们认为是一种很空洞的专业,很不好就业的专业,就是我们的大学毕业生根本不懂什么是真正的人力资源,没有学到专业的精髓。

三、 学校课设太少,或者是不够社会化。

大学开设的课程不少,但是试想,我们学了四年的理论知识,没能有很好的平台让我们去锻炼,去检验我们是不是已经能够将自己的专业知识很好的运用,那我们还算合格的大学毕业生吗?
建议:

一、作为学生,我建议教育委员会能够做更多的实际走访调查,取消一些没有用处的已经过时的课程,开设一些社会和人才需要的课程。

二、学校教务处应该了解自己学校的毕业色生的就业情况,找到就业不理想的原因,加强在校专业力度的培训。

三、不断的加强大学生的危机意识,从大一开始就应该培养起学生的动手实干能力,而不是到大三的时候才开始着急。

总之,以上只是作为研究生一年级的我,对中国教育的一些思考,也是局中的一份子的感悟,希望教育部以及相关教育机构,各大高校能够充分重视。尽快找到症结,改变这种现象,我们的人才才能真正的走向社会,走向世界。

 

3、一、大一学年开设专业导论课。建议各高校在大一学年开设专业导论课,各学院应该开设自己所设专业的专业导论课,这样大一学生就可以及早了解本院系本专业所学,及早发现自己所选专业是不是自己所期望的,是不是自己感兴趣的,这样可以珍惜住大一结束时换专业的机会。

二、减少思想政治理论课学分。可以精简政治课本内容,比如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认,三个代表思想合成一门课程。也可以将必修政治课改为选修,只要修满思想政治类课程中的规定学分就可以了。

三、将三年制,两年半制硕士研究生培养制度缩短为两年。

四、减少硕士研究生培养学分要求。取消研究生英语,自然辩证法,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课程。

五、取消硕士研究生发表学术论文要求。

六、取消硕士研究生考试中政治考试科目,改考公务员考试采用的申论。

 

4、1. 改变应试教育的根本方法是什么?改变学生评价方法,不再单纯以学习成绩论英雄,除学科成绩外,增加其它能力评价,如形象思维、空间想象能力、判断事物事情能力、应变能力、抽象思维能力、综合能力、分析事物能力、良好体质、适应环境适应社会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等,学科成绩占70%,所有能力占30%,作为高考成绩来计算,也可能这个比例不合适,但以后这种能力的测试要在高考中得到体现,这种测试也可以作为一门试卷来进行命题,比如满分200分(也许满分300分更好)计入高考成绩。

2. 大学生要为解决现实问题服务,有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允许大学生跨专业选修课程,学习德意志大学的通才培养模式。鼓励学生交流知识,培养学生哲学思维,学会举一知十。

3. 增长大中学生见识的办法:交良友、旅游、游学、留学、参观等,使中国学生具备世界眼光,也就是邓小平讲的三个面向(面向现代化、未来、世界)。

4. 鼓励学生发明创造,用活知识。培养学生广泛的爱好兴趣和生活情趣。

5. 大中学生课堂要留给学生十分钟独立思考的时间,有专门的老师答疑课,学生随便问,老师尽力回答学生的问题,以开发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向思维的广度和深度进军。满堂灌的教学留给学生消 化吸收的时间少,独立思考的时间少,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形成和培养,所以要求教师用启发和诱导式教学方法。

 

5、您好,我是一名三流院校的三表生,特别感谢国家和我的父母让我有机会进入大学接受高等教育,但进了却发现大学根本不是想象的那样。大一时常被叫去听报告看演出,其实报告就是招生广告,演出演讲各种比赛名次基本都早已内定下,我们只是陪客。贫困金(1000、2000、3000)找人托关系的太多。奖学金跟“综合测评”挂钩,而所谓的“综合测评”在我看来就跟领导搞好关系,争取更多“表现”的机会或跟班长支书处好关系就没问题的事,所以导致很多班级一二名的学生与奖学金擦肩而过,更讽刺的是两年以前三等奖学金不“奖金”还要上交两元“本”钱,才能发个证,当然现在(一等500、二等300、三等200,黑龙江省)不一样了,可怜的是那些学习可以、非干部、老实、家庭一般没人、累积不上奖学金的学生,国家奖学金就无望。助学金非师每人每月20,师40,我们不知道国家给我们这些三流学校每年批多少,也许是山高皇帝远,也许一级级官官相互,黑幕太多,我想说“我们是三表生,但那只能证明我们高考的失利,我们仍对自己非常有信心,我们渴望的不是钱,是被人认可,给父母一份安慰”。                                                                                                  

另外,就是师资,可能是在“读”研究生“便宜”学校聘了不少这样的老师,同专业的一班两年下来竟换了n个老师,什么水平的都见识了,呵呵,真不知道“学校是在培养学生,还是在培养老师呢”,我们每年向学校准时交一万多块爸妈的血汗钱换来的就是这样的“教育”可悲啊!说句不好听的,带着我们的钱组个团,教授应该也够了,总之,希望国家在关心关注211 985的同时,也能关怀一下我们这些不被人重视甚至是蔑视的三流院校。学生在这里先谢谢了。也愿国家的教育事业早日步入正轨。

 

6、建议减少大学生课程,增加对大学生课题研究的支持力度。

减负不仅是中学生的话题,大学生同样存在这种问题。试问每学期开始我们都有好几本很厚的专业书要学习,可是到学期结束的时候很尴尬的情况出现了:专业书仅仅只是学到前几章就结束。这于老师,于学生,于教育资源都是一种浪费。学生花了一学期的时间没有学到很深的专业知识,老师花了那么多精力却只在课程上到最精彩的时候戛然而止。这也是导致大学生毕业后待业的原因??没有扎实的专业知识。

至于说支持大学生课题研究主要有以下几点:一:这是建设创新型社会的重要前提;二:可以让学生获得更好的锻炼和学习机会,增加自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动手动脑能力;三:增强高校之间的交流,全国性的比赛可以让各高校增强认识,还可以互换优秀生。

 

7、自己在武汉大学已经学习了两年半有余,基于我自己对大学的教育的认识,认为大学高等教育还有如下方面可以改进!

1、选择专业应该在大一下或者大二上进行,尽量保证同学们学己所爱,爱己所学。

2、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中华复兴,人才为基。这些毋庸多言,但大学比较落后的体育训练配置,让同学们在学习之余,锻炼身体近乎不太可能或者很不方便。

3、寝室管理,应该以安全为基础,以自由为追求,以民主为原则。

4、大学里应该又各种机会接触各种各样的事物,所以每个大学都应有足够的渠道去参与社会,了解社会,而不是少数有渠道的人去占有有利的资源。

5、奖学金的评定每年都弄得学校风生水起,应该加大力度使之公开、公平、公正,而不是因跟个别老师关系好而近水楼台先得月!

 

8、中国教育制度存在众多问题,这里我想就“大学之痛”发表一下个人看法。

现在,社会上有一种新的“读书无用论”,很多人把这归咎为就业压力大,即使念了大学也无法用知识改变命运。那我们又为什么要念大学呢?

我认为,大学应该至少教会我们两样东西:优质的人生观价值观,优质的专业知识。当这两者都缺失的时候,我们的大学生拿什么专业知识去工作,又用怎样的人生观去面对生活呢。

大学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 教师质量问题

1现在师资力量分配不均,优秀的教师数量少是一个很关键的问题。建议国家大力提高教师的工资待遇,吸引更多的优秀的、品德高尚的人才从事教育行业。只有优秀的教师才能培养出优秀的人才。

2我们大学的僵化体制培养出来的人已经被体制化了,所以只能用同样的方式教育下一代学生,造成恶性循环,这也是教师质量差的一个重要原因。

3希望国家出台一些政策,定期对教师进行考核,促使教师不断自我提高,减少“一朝从教,终身无忧”的现象。在招聘教师时严格把关,杜绝走后门现象。

二、 教育体制问题

做为一个曾经走过高考的人,我承认,虽然十二年的读书生涯过的很辛苦,也不快乐 ,身体体质也下降了。但在上大学之前我们确实学到了很多东西,我们的基础教育质量还是很高的。但大学让我们白白浪费了四年宝贵的青春,课程内容陈旧、脱离现实,教学方式乏味。许多学生被迫学习自己根本不感兴趣的专业,无法发挥自己的特长。造成时间和人才的浪费。如果说上大学之前学生的水平是有差别的,那么毕业之后基本都回到起点了。强烈建议:如果不能研究出来一些“有中国特色”的大学教育体制,就效仿一下西方的教育制度。毕竟西方的大学教育体制还是非常先进的,我们为什么不能试着学习一下呢?非要死抱着错误的方式不放。叶笃正老先生说,他上大学时,那个时候的教育制度要比现在先进得多喽!这说明我们的教育体制有多么落后!

三、 去行政化

大学必须去行政化,这是一个无需探讨也不容等待的问题。大学不是衙门,万万不能把那些官僚的腐败作风引入学校来,应该把教学招生的权力下放到教育专家手中,让一些根本不懂教育的官僚来治学是在毒害中国的根基。

四、 特困生问题

做为一名特困生,我深深体会到贫困大学生的不易,每学期从学校那里费劲力气申请到的助学金只够一个半月的生活费,学费更是没有着落。在深受疾病的困扰下还要拼命的打工赚取生活费和药费。迫切希望国家能够针对不同情况,能够给予贫困生实质性的帮助。但,当我想到在如此艰难的环境下念完大学,却学无所成,毕业时仍然要面临找工作的窘境时,我会反思:我拼命考上的大学究竟给我带来了什么?

相信这些问题已有很多人提出,是老生常谈问题了。可是喊了这么多年为什么就是没有人来解决?!这些年又有多少代人被毒害?大学的问题已经多的说不过来了,这里我只能挑重点说。希望这一次教育改革不再是虎头蛇尾,这样,中国才会有一些希望。

 

9、您好,我是一位在读的大学生,我希望教育部在批准高校建设外地新校区方面谨慎对待,认真考察之后再做决定。我个人就是在教育部直属的某大学建在外地的新校区就读,是“1 3”(本部一年,新校区三年)模式的实践者。虽然这种模式有其优点,但其弊端还是很显然的。新老校区的师资力量、软硬件条件差别巨大,给我们带来了极大的心理反差。我们都理解新校区在建设初期会遇到各方面的困难,但是如此大的差距让我们实在不能做到十分满意,真诚希望教育部工作人员在这方面认真考虑,谢谢!

 

10、作为一名地方院校的在读博士生,我最关心的莫过于国家对地方高校的科研投入。

近年来,国家对高等教育的投入明显增多,但仅限于几所重点院校,并且他们的投入和产出也已经失调;而对地方院校的投入基本上推给了地方政府,这又完全依赖于地方经济。我觉得,教育是需要国家的大力支持的,并且也需要国家来进一步平衡教育资源,使我国公民都能享受到平等的受教育权利。特别得,我国各所高校的博士培养要求间的差距已不是很明显,而投入相差缺很大,致使地方高校的博士群体潜力的进一步发掘受阻。

作为一名博士阶段的学生,必须首先得到足够的生活保障才能很好地投入到科研上。而地方高校对博士生的补助偏低,又考虑到自身年龄和家庭状况,必须分配一大部分时间来谋生。前一段,教育部部属高校的博士生补助涨到1千多,而地方院校的博士生就没人管了,本来以前就比重点高校的低,现在就更没法比了。博士应该是国家科技发展的主要力量,并且这个群体在整个学生群体中的比例也不高。我觉得,只要合理地投入一定的资金,应该会产生很大的成就。

 

11、您好:

我不知道具体该怎么称呼,那就只能简单的问句好了,希望不要太在意。

我是一名在读的教育硕士,老师都说我们是第一届全职的教育硕士。之前虽不太明白此中的含义,但我们选择了继续来读,因为我们都很珍惜这次读书的机会,也因为我们心中真的存有一份理想??有一天会做一个好老师。于是我们来了,带着众多的不解和疑惑,既有自己的也有家人朋友的,我们心中都藏了一丝隐忧,毕竟是头一遭,我们不知道将来面对我们的会是什么。

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我们的心稍微安定了些,因为学校总体提供的环境都还不错,老师们也都尽心尽力。但是心中还是有那么一些困惑的:

主要来说就是财务的压力了,既然国家把两种学制的培养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为什么我们的待遇却差了这么多?拿我们学校为例,学校在我们专业硕士的培养方面做了很大的工作,但是还是有些差距的,比如来说,普通学术型学生一年可以有一万几的补贴(有奖学金,有助学金)。而我们却只有他们的零头,一千五百块钱的样子,这无疑在我们学习的同时增添了更多的压力。

我们知道国家在这方面做了很大的工作,但我们希望能看到相关的政策扶持,为我们专业硕士的成长创造一个更好的环境。

我只是想谈谈一些自己的感受,可能参考性不大,但也希望你们可以给予一定的重视。

谢谢!

 

12、部长您好:

作为一名民办学院的大学生、一名已经参加工作到基层锻炼的大学生村官、一名共产党党员,我想和您说几点教育公平问题。

我认为关于高等教育应体现教育公平原则,作为一所民办大学毕业的学生,就业之路处处布满着荆棘,一些用工单位一看是民办的不要,一看是民办的不行,我们要211。民办的学生究竟哪里比他们差?就是光看高考成绩吗?

近些年教育部有鼓励大学生入伍,但是有些武警消防等部门招收大学生时提出明确提出必须是进入211和教育部省属重点大学,不包括的有“:民办大学、独立学院、函授、职业技术学院等”,敢问开设这些学校的目的是什么?不能享有同样的公平入伍权?

鼓励大学生到村任职,也需要一个长效机制,如何真正的保障到基层扎根,都需要我们不断的努力实践、两会上大学社个村官要求给个编制在网上引起广泛讨论截止今日15日下午14点27份共有893772人支持关注,网址

 

13、敬爱的规划组领导:

你们好!

我是来自福建对外经济贸易职业技术学院的一名大二学生。我们学校与台湾建国科技大学之间有合作协议,我也在大二上学期争取到了赴台交流的机会。

可以说,一学期的交流生活让我看到和学到了很多,而在这其中,让我获益匪浅的往往是两岸各个方面的差异!不过,毕竟“差异”不决定“优劣”!我只是作为一个媒介,简单说说我在台湾看到的,和回来之后总结出的两岸差异。

作为一名赴台交换生,特别是一个高职大专院校的学生,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两岸在技职院校教育模式上的明显区别。在台湾,技职院校(即他们所谓的“科技大学”)与普通的大学存在着两个不同的人才培养方向。在这里,我要特别指明,这只是两个方向,是就业方向也好,是学生的兴趣使然也好,总之,是不存在等级区分的。他们的技职院校与企业合作紧密,存在着完善的校企联合培养模式,不仅增强了学生的职业技能,拓宽了就业渠道,同时也避免了企业培训资源的浪费,可谓“共赢”!而且,几乎个个科技大学的学生动手能力都特别强,比如,在台湾建国科技大学,机械系和电子系的学生就经常在学校的支持下,创造性地制造出节能车或机器人等去参加比赛。当然,这些发明也仅仅只是全凭个人兴趣爱好使然,而学校却非常注重学生的兴趣培养,鼎力相助。

不过,话又说回来,大学生很重要的一点是就业。可以说,民众和企业如果不歧视大专毕业生,给我们更多展现自己的机会,那也是对社会资源的极大珍惜,将会推动社会资源的有效利用。我不得不说台湾在技职教育方面的观念与实施上确实比我们领先了,至少是15年!回头看我们大陆的技职教育,让我不免有一种“有则改之”的痛心疾首。既然我是去台湾学习的,就不得不在批判精神下虚心学习台湾好的那一面。,然后我们“师其长技以自强”,发展,进步!现在针对问题建议时,我必须强调我是一名大专生,而在面对民众和企业时,我一定会尽可能避免谈到这一点。原因很简单,我怕“羞”!

不得不说,我们大陆的技职教育所孕育出了“专科生”,无论在求职或进一步深造上都显示出了比“本科生”明显的劣势。当然,当初高考的成绩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专科生”比“本科生”的“起点”低。不过,这种结论在很多时候却是不成立的。殊不知,民办本科的学费之高,致使多数上线的同学也只好去就专科院校??这只是其一,而问题的关键不在这。我想说的是,专科毕业生的综合能力并不会比本科毕业生差??因为没有足够的证据证明这一点。而往往就是这些证据不足的低“起点”招致后来毕业之后的不平等待遇。同样一道门,我们专科生的门槛一定会比本科生设得高,连门都进不去,怎么为企业谋利,怎么为人民造福呢?殊不知,在这样一挡之下,会造成多少社会人力资源的浪费?我希望,只要给我们一个天平,不会一边倒,那剩下的就交给个人的能力了。希望这不是一种奢望!

不过,有一点,我也深有体会:我们大陆的技职教育所培养出的“专科生”其实并不“专”。特别是文科类高职大专院校,简直跟本科院校的教材和教学模式一模一样。而我们是三年,本科是四年,也难怪会让企业觉得我们的毕业生“学艺不精”。我希望我们的大专院校可以走自己的特色道路,寻觅另一个教育方向,也让学生有一个新的就业方向。

我并不是一个怨天尤人的学生,所以,如果教育不改革,我们的技职教育永远都是跟着本科跑,而永远都跟不上本科的话,我会选择也让自己成为一个本科生。也许领导们会说,这不就解决问题了吗?但是,专升本成为一名本科生,终究而言,只是一种妥协,带了点功利色彩在的“深造”,最好的方式是让专科生不受歧视,这样便好!

话说多了,谢谢领导的阅读!

信息内容来源:教育部网

 



主办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 @ 2003——2010年

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网凯发网的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建立镜像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