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网-凯发网

>> 返回ag凯发旗舰厅首页

 

我对《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公开征求意见稿)学习后的一点体会

——张晋峰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2010年度

秘书长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提纲

根据教育部2010年工作要点的要求,今年,全国教育系统的一项重头工作就是要学习、宣传、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虽然《规划纲要》还没有通过和颁布,但是,《规划纲要》(公开征求意见稿)已经公布,我们可以未雨绸缪先学习、领会,并提出自己的修改意见和建议。

《规划纲要》(公开征求意见稿)分四个部分,即总体战略、发展任务、体制改革、保障措施等四个部分,共22章,七十条。总计近2.8万字。

我个人认为,这个《规划纲要》(公开征求意见稿)还是一个很好的纲要文本,尽管它还有一些不足,我感到最大的问题就是它面面俱到,想在一个纲要中讲清所有的问题和工作,使得它的主导思想并没有更好地突出出来,大量的新思想、新内容被淹没在一般性的叙述中。但是,由于现实种种矛盾和问题的交织,这一点也很难改过来。我体会,《纲要》的主导思想是: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把促进学生成长成才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人才培养体制改革为重点和突破口,全面推动新一轮体制改革,消除障碍人才培养质量提高的体制性障碍,促使教育质量有一个大的提高。《纲要》整体规划了我国教育基本实现现代化的蓝图和改革与发展路径。它与国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是一致的。实现这一《纲要》,将推动我国“加快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

《纲要》是按问题展开论述的,而不是按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高等教育等简单地切几大块。因此,在《纲要》的22章中,除第二部分发展任务的个别章(第三章学前教育、第四章义务教育、第五章高中阶段教育)外,其他的19章都直接涉及了高等教育的内容。

结合高等教育学会的工作学习《规划纲要》,我感到,要特别关注并把握以下五个问题:

一、明确制定和实施《纲要》的指导思想和工作方针

制定和实施《规划纲要》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优先发展教育,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要坚持并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把握教育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坚持依法治教,尊重教育规律,夯实基础,优化结构,调整布局,提升内涵,促进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实施纲要的工作方针被概括为五句话二十个字: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在工作方针问题上,我们应该格外关注育人为本、改革创新和提高质量三点。

首先,《纲要》突出了以人为本的思想。强调,要“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在教育工作中,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把促进学生成长成才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过去,我们的学校工作更多的是面向学校和学科发展、教师以及其他教育工作者。我们学会也是这样,主要研究教育者的问题。在贯彻《纲要》的过程中,我们是否也应该思考面向学生的活动,研究受教育者的学习与接受等问题。说到底,如果学生不把自己看成学习的主体,不能主动、生动活泼地去学习,也就谈不上高素质合格人才的培养,更不用去谈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了。东昌同志在回顾30年的时候就深有感触地举出现在清华大学校长顾秉林的例子来说明这个问题。他说,顾秉林同志所在的那个班,大概有十七、八个学生,后来,出了四个院士。“文化大革命”时期,他们就不去参加那么多活动,而是去念书。学生上学不能处于被动状态,对于从事的专业要有兴趣。如果有相当比重的学生学的是感兴趣的专业,在大学或大学后的研究生阶段有了一生的志趣,就有希望在他的一生中做出大的成就来,哪怕这个人的智商并不一定突出。

第二,《纲要》强调,要“把改革创新作为发展教育的强大动力”。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的最基本的经验之一就是坚持改革创新。同样,我国高等教育30多年的经验也在于坚持改革创新。可以说,没有改革创新,我国高等教育今天就不可能站在现在这样的历史起点上。《纲要》明确,“教育要发展,根本靠创新”,并要求“以体制机制改革为重点”,鼓励大胆探索和试验,加快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步伐。这次强调改革,我感到,突出的一点就是,强调了创新人才培养体制、机制的改革,把这作为各项改革中的第一条,作为关键。在此基础上,根据创新人才培养体制、机制改革的需要,再设计其他的改革,如,办学体制改革、管理体制改革、质量评价体制和机制改革、招生制度改革、教育模式的改革和教学体系、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建立现代大学制度等,构建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教育体系。

第三,《纲要》强调“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纲要》提出了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的思想,要求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以什么样的质量观指导我们提高质量的努力,将决定我们的教育质量能否真正得到提高。按照我们远清会长的话,就是要树立科学的质量观,我们的教育要促进学生知识、素质、能力三者协调发展,满足学生的专业发展和社会对专业的要求两个方面的需要。《纲要》要求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注重教育内涵发展,鼓励学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出名师、育英才。也说的是这样的内容。如果不能以科学的质量观指导我们提高质量的努力,甚至可能在提高质量的努力中作出南辕北辙的事情。拿高职院校培养高技能人才做例子。高技能人才,主要不在于他掌握了多少系统的学科知识,而在于他是否有一线操作所具备的技能。因此,提高质量,就首先要改进和加强高职院校的实践教学环节,加强实习、实训。如果高职院校也象本科院校的传统做法一样,加强课堂教学,增加书面考试难度,而挤掉或减少了了必需的实习、实训等实践教学环节。那么,你说培养质量会提高还是降低?是不是做了南辕北辙的事情?但是,这也不能绝对化,不能走到另一个极端。我们讲基本理论、基本知识要适度、够用,你也不能把它砍到不适度、不够用了,这样,不仅会影响学生的在校学习,而且会影响他今后的发展。特别是大学的文化性高职院校也必须坚持,否则,就成了高级技工培训班了。总之,各类高校都有一个按照各自的培养目标,以科学的质量观指导,加强提高质量工作的问题。

二、明确《纲要》对战略目标和战略主题的规定

《纲要》对我国教育战略目标的规定是: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

具体到高等教育,《纲要》要求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到2020年,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达到百分之40。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由现在的12.4年提高到13.5年。首先,我们要明确,这个目标不是一个高指标。2009年,我国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已经达到2979万人。虽然当年毛入学率仅为百分之24.2,但是,由于从2009年起,我国高等教育适龄人口开始急剧下降,2979万人这样的规模,放到2020年就是百分之34。从2009年的2979万人到《纲要》要求的到2020年达到3550万人,不过增加了570万人,平均到11年,每年不过50万人,远远低于近些年的实际增长数,也就是平均每年招生增长百分之1.5。这是完全可以轻松达到的。其次,我们必须明确,提出这个指标绝不意味着我们要继续大发展。要注意的倒是,增长速度一定要控制住。例如,2009年普通本专科生的的增幅为百分之6.12。要引导高校把精力主要集中在提高质量、发展内涵上,而不是继续强调规模发展。

关于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纲要》规定为:坚持以人为本、推进素质教育。坚持这一主题,就要做到坚持德育为先、坚持能力为重、坚持全面发展。

三、明确高等教育的发展任务

《纲要》的第二部分是“发展任务”。第七章“高等教育”中集中论述了高等教育的发展任务,共分为五条。

第一条(即总的第十八条)就是“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其中强调,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基本要求。这里,把提高质量直接与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目标联系起来。建设高等教育强国这一目标,要有众多的指标来支撑,但是,最基本的是整个高等教育,即不仅“985”院校、“211”院校,而且,一般本科院校、高职院校的质量都要有一个大的提升,都要达到一个较高的水平。因此,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是整个高等教育的共同任务。这也是我们研究这一问题得出的一点共识。远清会长也一再强调,要努力做强各级各类高等学校。这里想再多说几句。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目标提出来,特别是逐步成为党和国家的意志后,许多高校特别是高水平的大学立即行动起来,加强有关问题的研究,努力使学校的工作适应这一目标的要求。但是,也有些学校总认为这与自己关系不大。建设高等教育强国,不仅需要“985”院校、“211”院校的努力,而且,也是更重要的是需要全体高校的共同努力,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争创一流。这样,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才有了基本的保证。我们要通过贯彻《纲要》,要使“质量是高校工作的生命线”的理念成为高等教育工作者的共识,努力实现《纲要》所要求的“到2020年,高等教育结构更加合理,特色更加鲜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整体水平全面提升,建成一批国际知名、有特色高水平高等学校,若干所大学达到或接近世界一流大学水平,高等教育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的目标。如果这一目标能够实现,我们离高等教育强国的目标也就不远了。

第二条(即总的第十九条)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高校最根本的任务是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纲要》强调,“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着力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纲要》要求加大教学投入;要求教师把教学作为首要任务,不断提高教学水平;要求加强实验室、校内外实习基地、课程教材等教学基本建设。《纲要》还提出,要深化教学改革,推进和完善学分制,实行弹性学制,促进文理交融;支持学生参与科学研究,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推进创业教育。要创立高校与科研院所、企业行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要全面实施高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严格教学管理,健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要加强对学生的就业指导服务,要大力推动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等等。

第三条(即总的第二十条)是“提升科学研究水平”。《纲要》提出,要充分发挥高校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重要作用,鼓励高校在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国防技术创新和区域创新中作出贡献。要积极参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深入实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

第四条(即总的第二十一条)是“增强社会服务能力”。《纲要》将高校的社会服务职能的概念进行了进一步的拓展,要求高校牢固树立主动为社会服务的意识,全方位开展服务。不仅有推进产学研用结合,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的内容,而且提出了参与科学普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发展先进文化、积极参与决策咨询等方面的要求,并鼓励师生开展志愿服务。

第五条(即总的第二十二条)是“优化结构办出特色”。《纲要》强调,要根据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建立动态调整机制,不断地优化高等教育结构。这里说的结构,既包括优化区域布局结构,强调要实施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鼓励东部高校优先发展,加大对口支援西部高校的力度等;也包括优化学科专业和层次结构,强调要重点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加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

《纲要》还强调,要促进高校办出特色,建立高校分类体系,实行分类管理;发挥政策指导和资源配置的作用,引导高校合理定位,形成各自的办学理念和风格,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争创一流。这一条如果能够基本实现,就能够使教育的宏观指导更加科学、合理,推动不同层次、类型的高校办出自己的特色,做强自己,实现在不同层次、类型上争创一流。这样,就有可能在我国高等教育领域出现一个百舸争流的生动、活泼的局面。

《纲要》继续把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放在重要位置,强调,要以重点学科建设为基础,继续实施“985工程”和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继续实施“211工程”和启动特色重点学科项目;要改进管理模式,引进竞争机制,实行绩效评估,进行动态管理;鼓励学校优势学科面向世界;加快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的步伐,培养一批拔尖创新人才,形成一批世界一流学科,产生一批国际领先的原创性成果,为提升我国综合国力贡献力量。

在发展任务部分,在关于继续教育、民族教育、特殊教育等章中,也涉及了高等教育的任务,我们学会的相关分会,如继续教育分会、特殊教育分会和相关省级学会,也必须高度重视这些内容的学习与贯彻。

四、继续强调要深化体制改革

《纲要》第三部分专门论述了体制改革问题。我感到,对高等教育来说,这一部分是《纲要》中最出彩的部分。

首先,《纲要》要求的新一轮体制改革是在我国高等教育30多年改革,特别是90年代大力推进体制改革的基础上,对深化体制改革的再部署。90年代我们所进行的体制改革是成功的,它基本消除了高等教育发展的体制性障碍,直接推动了我国高等教育跨世纪的大发展。功不可没。

第二,我们必须看到,我国高等教育已经站在一个新的起点上,发展的重心已经由规模的扩大转到质量的提高上,要把高素质的合格人才特别是创新性人才的培养作为继续发展的重心。在这种情况下,人才培养体制、机制的改革问题突出起来。《纲要》看到这种变化,并把人才培养体制改革提出来,而且,打破了过去按办学体制改革、管理体制改革、经费投入体制改革、招生和就业制度改革、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顺序论述体制的惯例,把人才培养体制改革作为体制改革部分的第一章,以此开启新形势下深化体制改革之路。应该说,这种安排是适当的。而在二十年前也是不可能作出这种安排的。就是这样安排了,也不可能实施。因为,当时首先要解决规模发展的体制性障碍。

第三,《纲要》根据人才培养体制改革的要求,设计了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建设现代学校制度改革、办学体制改革、管理体制改革和扩大教育开放等改革内容,这样的安排,有利于从体制上保证人才培养体制改革能够顺利推进,使高素质人才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有体制保证。充分表明了这一轮体制改革的目的性。

在“人才培养体制改革”这章里,首先,即在第三十一条中提出要“更新人才培养观念”。强调,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关键是更新教育观念。这是非常正确的。30多年的改革,一条基本经验就是“教育思想、观念的改革是先导”。没有思想、观念的变化,就不可能有实际的改革行动,更不可能产生改革的实际成果。对知识密集的高校来说尤其如此。知识分子最大的特点是认理不认权。每一项改革,如果没有广大教职工甚至是学生的积极投入,是不可想象的。而要使广大教职工和学生能够积极参与,不能靠简单的行政命令,必须靠认识的一致。因此,在上一轮改革中特别是教学改革中,用远清会长的话讲,一场教育思想大讨论悄然兴起。也正是思想、观念的变革,才推动了那一轮改革顺利进行。这次,人才培养体制改革同样需要一场教育思想的大讨论,才能深入下去。《纲要》中点了几种需要进一步明确和确立的观念:全面发展观念、多样化人才观念(其中特别强调要鼓励个性发展)、终身学习观念、系统培养观念等等,要求形成体系开放、机制灵活、渠道互通、选择多样的人才培养体制。

其次,在第三十二条中,提出,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强调,要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培养规律,去深化教学改革,创新教学方法,探索多种培养方式,形成各类人才辈出,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涌现的局面。这里我想进一步强调一下教学方法的改革问题。在跨世纪的时候,我们的会长远清同志就大声疾呼过教学方法的改革问题。他的基本依据是,我们现在的教学方法过死,不符合教育规律和人才培养规律,特别是调动不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不出优秀人才、拔尖创新人才。同时,现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发展与普及,我们有了深化教学方法改革的新的基本条件。他呼吁,现在,应该有一个教学方法的大改革,以推动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在2006年底的教育部直属高校咨询委员会第十七次全体会议上,陈至立同志专门就远清同志的呼吁强调,要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纲要》在回应这一要求,强调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问题时,提出了三个“注重”,即注重学思结合、注重知行统一、注重因材施教,这是非常好的,为我们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很好的指导原则。

第三,在第三十三条中提出,要“改革教育质量评价和人才评价制度”。教育教学评价制度,我国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就开始研究,专门到国外调研、学习,进行了大量的前期论证。九十年代开始试点和逐步推开,新世纪开始进行五年一轮的评估。以评促建,应该说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有些问题还引起了社会的巨大反响。其中,最突出的问题是用同一个标准去评不同层次和类型的学校,以及评估过程中的不正之风。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纲要》提出,要改进教育教学评价,根据培养目标和人才观念,建立科学、多样的评价标准。开展由政府、学校、社会各方面共同参与的教育质量评价活动。我相信,按照《纲要》的要求去做,我们的评估制度将会进一步完善,更具有科学性。同时,《纲要》还提出要探索促进学生发展的多种评价方式,激励学生乐观向上、自主自立、努力成才。

在“人才培养体制”这一章的最后,《纲要》提出了“改进社会人才评价和选用制度”的问题。这也是非常重要的。非如此,不能为高校的人才培养体制改革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在这里,我真诚地希望,我们学会各个单位都能高度重视这个问题,并在我们的工作范围内多做一些促进的工作。因为,人才培养体制改革,是新一轮体制改革成败的关键,是重头戏。我们学会的不少单位以前就做了一些工作,取得不少成绩。我希望,更多的单位也参与进来,做更多的工作。

“体制改革”部分的第十二章,是“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第十三章是“建设现代学校制度”;第十四章是“办学体制改革”;第十五章是“管理体制改革”;第十六章是“扩大教育开放”。其中,都有许多新的思想,也都有许多新的问题需要我们去研究。例如,在管理体制改革中,再次强调了加强省级政府教育统筹的问题。这个问题是上一轮体制改革提出来的,但是,并没有解决。各省级高等教育学会应该在贯彻《纲要》的过程中,深化对这个问题的研究,更好地服务于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在转变政府教育管理职能、建立“现代学校制度”方面,高教管理分会、院校研究分会等单位,可以发挥更多的作用。在“扩大教育开放”方面,我们的三个涉外分会,出国、来华、引智等分会,可以更多地发挥作用。贯彻《纲要》,主要要靠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我们学会,主要是通过推动教育理念的变革、推动教育研究来服务于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的。我们没有能力与可能去取代行政部门的工作。但是,我们又绝对不能游离于教育的中心工作之外去另搞一套。那样,学会工作就会失去生命力。

五、促进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保障措施”的落实

《纲要》的第四部分专门论述了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保障措施”。具体分为:第十七章“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第十八章“保障经费投入”、第十九章“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第二十章“推进依法治教”、第二十一章“重大项目和改革试点”、第二十二章“加强组织领导”。

其中,都有不少新的东西。

在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方面,《纲要》继续强调“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倡导教育家办学,要求努力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我感到要特别注意两个问题:一是,《纲要》针对当前教师队伍建设中的突出问题,把师德建设摆在首要位置,强调要加强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这也是我们的老会长何东昌同志一贯倡导的。东昌同志甚至在自己的教育文集的扉页上明确标示:“献身人民教育,要有崇高的社会理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二是,《纲要》针对当前教师队伍构成的变化,强调要以中青年教师和创新团队为重点,建设高素质的高校教师队伍。现在,高校教师队伍中教龄不足十年的中青年教师已经占到百分之八、九十。1998年,普通高校的专任教师数仅为40.7万人。而在跨世纪过程中,大约一半的教师先后退出现职。2009年底,普通高校的专任教师总数为129.5万人。这意味着,现在,高校中教龄不足10年的中青年教师已经大大超过百万。如果中青年教师不能尽快成长起来,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就是一句空话。同时,对高职院校和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本科院校来说,“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应该作为重点,得到切实加强。

“保障经费投入”方面,《纲要》明确规定,要健全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集教育经费的体制,大幅度增加教育投入。要保证财政教育拨款增长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要按增值税、营业税、消费税的百分之3足额征收教育费附加,专项用于教育事业。特别是,明确提出,到2012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要占到国内生产总值的百分之4。

在“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方面,《纲要》强调,要加快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到2020年,基本建成覆盖城乡各级各类学校的数字化教育服务体系,促进教育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现代化。要加强构建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促进学校管理信息化进程。

在“推进依法治教”方面,《纲要》提出,要完善教育法律体系,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大力推进依法治校。

在“重大项目和改革试点”方面,对高等教育来说,主要是高等教育质量提升工程,此外,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工程、民族教育发展工程、特殊教育发展工程、国家信息化工程、教育国际交流合作工程等也多多少少涉及到高等教育,并且,有的还以高等教育为主。

《纲要》指出,要成立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研究部署、指导实施教育体制改革工作。根据统筹规划、分步实施、试点先行、动态调整的原则,选择部分地区和学校开展重大改革试点。《纲要》中提出了10项试点工作,我们特别要关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试点、现代大学制度改革试点、深化办学体制改革试点、省级政府教育统筹综合改革试点等试点工作。

在“加强组织领导”方面,《纲要》强调了三个问题:一是加强党和政府对教育工作的领导;二是加强和改进教育系统党的建设;三是切实维护教育系统和谐稳定。重点是加强和改进教育系统党的建设。《纲要》从加强党组织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三个方面提出要求。提出高校党组织要发挥在学校改革发展中的领导核心作用,保证学校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从1990年起,每年召开一次全国高等学校党的建设工作会议,不断加强高校党的建设,这在我们国家是绝无仅有的,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史上也是首创,是我国高等教育能够保持20年持续稳定、改革与发展能够不断推进的一条突出经验。在贯彻《纲要》的进程中,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这一条,使之成为我们进一步改革与发展的基本保证。

总之,我的学习是初步的,体会也是粗浅的,提出来供大家参考。

 


主办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 @ 2003——2010年

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网凯发网的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建立镜像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