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学】
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中国智造”迈进,迫切需要弘扬工匠精神、培养大国工匠,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产业工人队伍。
“大国工匠”来自具备工匠精神的群体。工匠精神是指工匠具备高超的技艺和精湛的技能,对产品品质持之以恒地精雕细琢、精益求精、追求完美与极致,以严谨、负责、专注、细致、敬业等为终生职业操守和价值追求。“大国工匠”又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工匠,它的“大”,一是凸显在“大国”上,与我国和平发展、民族复兴的伟大使命紧密相连,与工业、农业、科技、文化、医疗、国防、军工等领域的重大项目、攻关工程紧密相连。二是凸显在大情怀、大格局、大担当上。他们行业不同,专业不同,岗位不同,但心有理想,身怀绝技,敬业爱岗,以其工匠精神、家国情怀、聪明才智、敬业勤勉和无私奉献,在本行业和领域担大任、干大事、成大器、立大功。
从技术层面看,“大国工匠”是工匠中的创新者,从精神层面看,“大国工匠”是工匠中的模范,应该是全社会褒扬、学习的榜样和标杆。高校要做社会发展过程中知识和技术的引擎,也要做思想启迪和价值引领的灯塔,理应高度重视对“大国工匠”的研究。“大国工匠”是稀缺性人力资源,高校专家学者要像重视优秀企业家那样重视“大国工匠”。“大国工匠”是工匠中的劳模,是爱国、敬业、诚信等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示范者、引领者,集中在他们身上的工匠精神、家国情怀、聪明才智、敬业勤勉和无私奉献,在任何时候都是鼓舞人们向上向善、推动社会健康发展的重要力量,研究和宣传“大国工匠”,就能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出贡献。目前,如何强化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是高校人才培养中的一项艰巨而迫切的任务。近年,有的在校生和毕业生成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缺乏家国情怀和奉献精神;有的荒废学业、应付功课、抄袭作弊;有的轻视诚实劳动、追求享乐主义,甚至幻想“一夜暴富”;有的宁愿在家“啃老”,也不愿去吃苦受累,自食其力;有的诚信意识匮乏,随意毁约、跳槽等现象频发;有的创业创新能力不够、动力不足,更经不起艰苦创业的考验。
高校加强对“大国工匠”的研究,组织开展“大国工匠”、劳动模范进校园活动,给学生讲好他们成长成才的故事,有利于引导大学生立足勤奋学习、立志劳动创造,在心灵里埋下爱岗敬业、精益求精、追求极致的种子。最近,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成立了全国首个“大国工匠”和劳动模范研究所。这个研究所将整合企业管理、经济学、劳动关系、人力资源、职工文化和工会理论等多个领域的专家学者对“大国工匠”进行全方位深入系统的研究,进一步探讨工匠精神的养成机制,探索培育“大国工匠”的政策措施,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和宣传“大国工匠”,让更多“大国工匠”引领中国制造的创新、转型和发展,服务制造强国战略。
(作者:刘向兵 系中国劳动关系学院院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