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教改革与发展网-凯发网

 高教改革与发展网-凯发网

凯发网-ag凯发旗舰厅 高等教育政策法规 高等教育专题研究 院校改革发展动态 高校教师专业发展
高校学生发展服务 高校网员单位信息 网员单位专区 凯发网-ag凯发旗舰厅 凯发网-ag凯发旗舰厅

建设高等教育强国
高等教育协同创新
现代大学制度建设
高校内部治理结构
基层学术组织功能
高等教育专题研究>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学术前沿  > 正文
★2019年高等教育十大事件评析 ——“高等教育大事年度盘点”学术沙龙
来源: 作者:贺祖斌 时间:2019-12-31

高教改革与发展网独家发布:

2019年高等教育十大事件评析

——“高等教育大事年度盘点”学术沙龙

主持:贺祖斌

研究生:游晶晶 李  响 蒲智勇 陈庆文 黄  令 潘杰宁 杨婷婷 李  娜

                           张  羽 苏家玉 陈  洋 罗惠君 何俊生 黄春蕾 王家好

 

 

 

 

贺祖斌,广西师范大学校长,教授,教育学博士,博士生导师,厦门大学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兼职教授,从事高等教育研究。课题组成员为广西师范大学、厦门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华中师范大学高等教育学专业博士、硕士研究生。


【编者按】 由贺祖斌教授主持,高等教育学专业博士、硕士研究生参加的“高等教育大事件年度盘点”学术沙龙到2019年已经举办了14期,在学术界产生了很好的影响,这种积累多年的讨论形式和成果得到学术界高度认可,该学术团队继续对“2019年中国高等教育十大事件”进行了深度分析,并坚持独立评析。我们期待每年以这种专业性、针对性的探讨,管中窥豹,见证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轨迹。

 

一、 壮丽70年:我国高等教育成就举世瞩目

l  事件回顾: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在党的坚强领导下,中国高等教育面貌焕然一新,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70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在校生人数从11.7万人发展到2831万人,输送毕业生人数也从“一五计划”期间的5万名到如今为国家培养了亿万名高素质专门人才,我国高校在全球的排名位次整体大幅前移,产出了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标志性成果。高等教育大发展,有力推动了创新型国家建设,推动了国家战略有效实施,促进了经济社会快速发展。[1]

【摘自:中国教育新闻网,2019年9月29日】

l  讨论:

李 娜:从几个数据可以看出我们的发展成就:1949年,我国在校大学生11.7万人,发展到2018年,已达3833万人;高校数从1949年的205所,发展到2018年2663所;毛入学率从1949年的0.26%,发展到2018年48.1%。70年来,我国高等教育规模成为世界第一。同时,高等教育质量和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在许多领域创造了大批基础研究和科技创新成果,也为我国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

潘杰宁:新中国70年发展,背后离不开中国高等教育的有力支持。从1953年院系调整到“211”“985”工程再到面向未来的“双一流”“双高”建设,中国高等教育一次次与国家建设和经济腾飞协调发展,很好地体现了教育与经济之间的关系。随着中国伟大复兴目标的逐步实现,中国高等教育也必将屹立世界,影响全球。

杨婷婷:回顾中国高等教育走过的70年历程,可谓壮丽多彩。颁布并实施《高等教育法》,开启高等教育改革,从外延式扩充到内涵式建设,对外交流从跟跑、陪跑到并跑、领跑,各个方面都说明中国高等教育在曲折中不断进取,实现了中国高等教育从精英化到大众化再到普及化的过渡。

张 羽:在我国高等教育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的同时,我们仍会听到一些由于高等教育规模扩张带来系列问题的议论。个人认为,任何新举措、新措施都有其不完善的地方,规模扩张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经之路,我们不能因为问题的出现而轻易否定我们的路线。

游晶晶:我国的高等教育在新中国成立后经历了恢复、停滞、改革、创新的发展历程,70年风雨兼程,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高等教育发展道路,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70年的经验与成绩告诉我们要树立道路自信,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高等教育。

l  贺祖斌点评: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现代高等教育的建设和发展经历了多个重要历史事件和时间点,影响着我国高等教育强国路径的演变。1952年开展院系大调整,新中国高等教育体系的格局基本形成;1958年到1976年,高等教育受到严重破坏;1977年恢复高考,我国的人才培养重回健康发展轨道;1995年和1999年,我国正式启动“211工程”和“985工程”,我国高等教育整体实力和竞争能力显著增强,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条件逐渐成熟;从1999年开始,高等教育扩招,我国高等教育完成了从精英化阶段进入大众化阶段,今年将提前进入普及化阶段;近年来,我国持续推进“双一流”建设,出台《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等纲领性文件,这标志着建设高等教育强国作为国家战略有了清晰的路线图和时间表。

今年7月,我于《中国高等教育》杂志发表专栏文章,分享了对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高等教育强国路径演变及其建设方略的思考。我认为70年来中国高等教育强国的建设方略可归纳为以下几点。第一,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主体目标是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这是新时代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价值引领和力量支撑。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理直气壮地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旗帜,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推动高等教育现代化发展。第二,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重要遵循是贯彻落实“九个坚持”。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坚持深化教育改革创新,坚持把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教育的重要使命,坚持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作。这九个坚持,揭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规律,对高等教育强国建设的战略布局尤为重要,也是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基本遵循。第三,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必须围绕将“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将“立德树人”内化到大学建设和管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做到以树人为核心,以立德为根本,坚守和履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历史使命和职责。[2]


二、面向2035:开启高等教育现代化新征程

l  事件回顾:

2019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作为推进中国高等教育现代化发展的顶层设计文件,聚焦教育发展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系统勾画了我国教育现代化的战略愿景,明确教育现代化的战略目标、战略任务和实施路径,是我国第一个以教育现代化为主题的中长期战略规划,为我国高等教育现代化建设开启了新的征程。[3]

【摘自:新华网,2019年2月23日】

l  讨论:

蒲智勇:面向2035,我国高等教育将重点关注以下几方面发展:持续推进“双一流”建设、高等院校的分层分类和结构优化、加大高等教育投入、全面提高质量促进公平、加快高等教育信息化建设、大力促进高等教育的信息化水平、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培养适应新时代要求的人才、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等等。期待高等教育现代化能够首先关注人才培养现代化,真正实现培育人才和服务人民相统一。

陈 洋:教育现代化从本质上理解应该是人的现代化。首先,教师应该要建立现代化的教学思维和教育理念,拥有国际化视野,不断充实专业知识,提升专业水平,做学生学习和研究的引导者、合作者;其次,学校管理人员的管理思维现代化,传统的人事管理应向人力资源管理转变,这是教育现代化的根本。

潘杰宁:一系列文件的出台引起了我的思考,在转变政府职能、倡导管办评分离、提升学校治理能力的大背景下,如何处理好一系列政策文件与学校自主办学的关系呢?

游晶晶:实现高等教育现代化,就要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推进高等教育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首先要依法治校,依照各高校已制定的章程办学,加强对大学章程实施成效的研究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现代化发展的迫切要求。

何俊生:强调现代化终身学习教育体系,意味着终身教育的产业链将会延长,政府政策的引领与市场作用的结合,也将是我国经济新的增长点。终身教育的管理应以放管服的理念,推动管理结构的扁平化,推进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深度融合。

黄春蕾:我国高等教育即将从大众化阶段迈向普及化阶段,但我们也要看到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在各地区之间仍然不均衡。想要实现高等教育竞争力明显提升这一发展目标,协调各地区不均衡性与突出各地区优势性都极为重要。

l  贺祖斌点评:

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这是我国第一个以教育现代化为主题的中长期发展战略规划,从战略背景、总体思路、战略任务、实施路径、保障措施等方面为推进我国教育现代化提供了思路方略。明确了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基本原则和基本理念,聚焦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重点部署了面向教育现代化的十大战略任务。高等教育现代化之路应该如何走?并未有人给出既定答案。从理论上讲,高等教育现代化需要经历教育观念、教育制度及教育行为三个方面渐次推进的连续变化,从现代化教育观念的确立到制度保障再到外化于具体教育行为。但就现实而言,高等教育现代化往往是一个由表及里的试误过程,理应最先确立的现代化教育观念往往最后完成,而现代化的教育行为反而最先被模仿和学习。因此,高等教育现代化重点是人的现代化,其核心为理念的现代化。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系统提出了八个“更加注重”的基本理念,即以德为先、全面发展、面向人人、终身学习、因材施教、知行合一、融合发展、共建共享。高等教育战线落实这八大理念的落脚点就是在坚持立德树人的前提下,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优化人才培养结构,加大应用型、复合型、技术型人才培养比重。高等教育现代化除了理念、制度和行为的现代化,还应该涵盖教育结构的现代化。我曾在《面向2035:广西高等教育发展战略思考》一文中提出,面向2035,高等教育的发展要正确处理好发展战略与具体举措的关系,应重点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规模与质量、结构与效益、一流与特色、本土化与国际化、科技与人文、公办与民办、发展与规划的几大关系等。同时,从关注人的发展到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发展,进一步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进而真正实现高等教育的现代化。

 

三、高校思政课: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l  事件回顾:

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8月印发的《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全面阐述了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重要意义和总体要求,并从教材体系建设、教师队伍建设、课程质量建设及加强党的领导等多方面做了全面部署。[4]

【摘自:新华社,2019年8月14日】

l  讨论:

杨婷婷:高校思政理论课不仅是对大学生系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 也是对大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因此高校思政理论课程创新有着重要意义。创新应该注重教学内容的与时俱进,注重教学方法和手段的革新以及注重与社会实践、学生成长的结合。

罗惠君:深化建设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全面提升学生思想政治理论修养,实现知、情、意、行的统一。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尤为重要,改变传统思政课堂的枯燥乏味,让课堂教学生动活泼,更贴近生活实际和社会现实,从而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在教育灌输和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黄 令:在教师层面,坚持培养高素质专业化思政课教师队伍,从选配、培训、职称、评聘、奖励等方面全面倾斜支持,积极为这支队伍成长发展搭建平台、创造条件。这些举措将对我国高等教育课程建设和人才培养模式产生深远地影响,使得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中国特色和中国风格愈加鲜明。

苏家玉:思政课走上了改革创新的发展之路,体现在思政课内容的深化和创新,很多大学推出的精品思政课程,打破了思维的限制,育人课程走出教室与生活和实践相结合,方式与内容的创新是思政课发展的有力支撑。

蒲智勇:思政课是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教师在推进思政课改革创新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若干意见》对当前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从评价机制改革到加大激励力度,从壮大师资队伍到提高教师素养,相关政策福利向思政课教师倾斜,振奋和鼓舞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在数量及质量上保障了思政课教师队伍。

王家好:过去学生印象中枯燥、深奥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如今也要换“新装”了,这次的“创新”是改革的关键点,关系到学生学、教师教,最终要的是直接影响思政课的改革效果,调整教师教授方法与内容,打造与学生学情相适应的思政课,进而激发师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l  贺祖斌点评:

长期以来高校思政课改革是教学改革中的重点和难点,这次习近平总书记专门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可见中央的重视程度之高。出台的《意见》从微观上论述了课程内容、教材体系、教师队伍建设三方面内容,切实可行,为思政课创新指明了方向,对提升我国青年道德修养和政治素养,用爱国主义武装头脑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针对思政课改革创新问题,我想谈以下几点认识。首先,坚定不移地坚持党对思政课改革的领导,做好课程改革的顶层设计,真正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第二,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并与中国实际问题相结合形成了一系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符合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第三,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过去思政课的满堂灌现象,教育的根本目的并没有完全实现,要结合当代青年的心理特征,使思政课教学更加多样化;第四,鼓励创新探索,广西师范大学从2015年开始,在汲取既有教学成果的成功经验基础上,启动了教学新模式的探索建设,把网络元素和多元评价方式纳入考核,逐步探索出了“课堂专题教学 课外自主研修 网络自主学习 多元教学评价”的“四位一体”教学模式,值得借鉴;第五,思政课教学形式可以探索不同形式:开展各种社会实践活动,运用互联网等技术,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生成以学生为主体的、有魅力的思政课堂,提升课堂“三率”:到课率、抬头率和点头率。另外,教师要与时俱进,当代大学生特别关注国家、国际时事,从学生感兴趣的话题点切入,引导学生从思政理论出发评析时政要点,提高学生政治理论水平,培养爱国情怀,生成有思想、有温度的思政课堂。

四、双万计划:推动高校本科教育质量提升

l  事件回顾:

为落实“以本为本、四个回归”“新时代本科高教40条”,教育部于2019年4月发布《实施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的通知》,计划2019—2021年面向92个本科专业类,建设10000个左右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点和10000个左右省级一流本科专业点。[5]同年10月,教育部发布《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并于11月组织开展2019年线下、线上线下混合式、社会实践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认定工作,认定万门左右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和万门左右省级一流本科课程。[6]

【摘自:教育部网站,2019年4月4日,11月30日】

l  讨论:

陈庆文:由于政策执行场域的变化,可能导致不同场域政策目标的非一致性;由于项目制的功利主义导向,可能导致一流本科建设整体目标的裂解。因此,“双万计划”从政策文本到政策落实,关键是要使高校真正成为“双万计划”的执行主体,切实整合专业教育资源,使“双万计划”的实施过程成为建设过程。

黄 令:专业是人才培养的基本单元,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资源。对本科专业和课程的两个“双万计划”建设力度空前,覆盖面广,将促进国家层面、省级层面和高校校级层面对本科专业、课程的资源投入,也将促使高校和教师、学生将更多精力投入到本科教学中,从而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和本科人才培养质量。

李 娜:一流本科专业、课程“双万计划”与以往国家实施“特色专业”、“精品课程”建设项目有所不同,我认为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高度重视立德树人全过程;二是主动适应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体现多学科、跨专业思维融合;三是有利于地方高校资源建设的公平竞争和特色发展;四是体现了以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基本理念,建立健全专业质量保障机制和课程“两性一度”的建设标准。

李 响:一流本科课程建设关键在教师,同时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全程参与教学研究、集体备课、课程设计等过程,需要教师不断优化知识结构、创新教学方法、更新教育理念,将培训和考核常态化。在这一过程中,促进了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和教师职业发展水平的提高。

游晶晶:我比较关注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这个计划的启动,给地方本科院校带来了发展机遇,从高等教育专业配置不平衡的实际出发,给予了地方本科院校政策性倾斜待遇,引导它们筛选出本校的优势特色专业,集中资源做精做强,在学校其他专业的发展中充分发挥特色优势专业作为“发展极”的辐射带动作用。

何俊生:“双万计划”可以考虑均衡高校间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但也会导致高校内专业发展的不平衡,国家和地方的资助,优势专业与其他专业形成阶层固化将会导致“马太效应”。引导优势专业的良好走向,平衡经费的开支,做好一流专业的评价和管理体系,赢得公信力都是“双万计划”之后要解决的问题。

l  贺祖斌点评:

2018年6月召开的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提出:“人才培养是大学的本质职能,本科教育是大学的根和本”。2019年4月教育部正式发布《关于实施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的通知》。“双万计划”是对高校“双一流”建设的一种深化和延续,不同于“双一流”建设对宏观的、综合性的偏好,“双万计划”更聚焦于微观具体的专业和课程。一流本科专业建设是由一流课程体系的建设作为基础,课程体系的建立要多样化、合理化、科学化。课程体系的优化能够推动专业的建设进而推动高等教育整体协同发展。

对“双万计划”的实施,我认为有几方面值得注意:一是“双万计划”是落实全国本科教育大会精神的一项具体措施,旨在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一流本科专业体系,构建符合学生发展规律的课程体系,优化一流的育人培养方案,专业的建设和课程的设置要落实到人的培养。二是“双万计划”是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以本科专业体系和课程体系的建设为推手,自下而上推动中国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发展,进而推进国家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三是我比较关注“双万计划”对于地方高校的政策倾向,一方面是在平衡教育资源配置,扭转高等教育发展失衡的现象,另一方面意在鼓励地方高校的发展能结合国家的发展协同推进教育高质量高水平的前进。李克强总理在今年的工作报告指出:“要发展更加公平更有质量的教育”。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进程中,如何把握质量与公平的尺度仍是我国高等教育现代化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五、扩招100万:高等职业教育迎来发展东风

l  事件回顾:

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多措并举提升新时代职业教育现代化水平。[7]高职大规模扩招100万,全面深化职业教育改革,教育部实施“双高计划”,启动1 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建设职业院校教师教学创新团队,推动职业院校全面开展职业培训,促进产教融合校企“双元”育人等,从师资水平、招生规模、专业建设、培养模式以及院校特色等方面为职业院校规划了更加全面的蓝图,推动新时代我国职业教育实现高质量发展。

【摘自:中国政府网, 2019年2月13日】

l  讨论:

陈庆文:今年我国高职扩招100万,达到460万的招生规模后,成为高等教育普及化的“临门一脚”,直接推动我国高等教育迈入普及化阶段。高职扩招不仅要改革招生制度,还要大力改革办学、教学体制,更要大力改革职业院校的管理体制机制,包括人事制度、工资制度、激励机制等。

张 羽:此次扩招鼓励更多的退役军人、下岗职工和农民工等报考,这几类人群中有代表着不同类型企业、行业的人,也有拥有丰富工作经验和实践的人,让他们以学生身份体验高职教育,会给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注入新的生机,也会给高职教育的发展带来更多的可能和希望。

杨婷婷:职业教育从出现之初就与国家发展紧密相连,新时代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需要紧扣国家形势,科学、准确定位,专业设置与国家经济发展相契合,继续为国家经济、区域发展、农村城镇化建设服务。另外,在张开双臂迎接春天到来的同时,我们需要冷静思考,不能盲目乐观。

王家好:这一系列全面深化职业教育改革的举措中,我更关注的是职业院校将成为就业创业培训的重要阵地,发挥其自身优势,增强社会服务发展能力,面向全体劳动者广泛开展职业培训,这既有利于提升院校的办学质量和水平,也有利于促进全社会的就业创业,助力打造学习型社会。

黄 令:中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将于2019年达到50%以上已成定局,意味着中国高等教育进入了一个新时代。100万扩招学生的入学标准是否会降低?大批量的文化基础和水平有待提升的学生进入校园,培养质量如何保障?社会以疑问的眼光打量着这一举措,拷问着承担任务的高职学校。

陈 洋:“成绩不好的学生才会读技校”——这是职业学校留给人们的刻板印象。我们首先要做的是转变这种落后观念,鼓励有潜力的青年学生和社会人员学习一技之长,要提高技术型人才的工资待遇和福利,建立完善的中高职人才进修、职称评定和晋升机制,引导全社会尊重技术、尊重创新。

何俊生:国家实施职业教育的“双高计划”共有197所高职学校入选,其中,56所高职学校入选了高水平学校建设,141所高职学校入选了高水平专业群建设。从产业布局来看,服务面向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先进制作业、现代农业等专业群建设,重点在教学改革、课程研发、教师队伍等方面建设。

l  贺祖斌点评:

2019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高等职业教育要扩招100万,随后教育部等六部门印发《高职扩招专项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从指导思想、工作原则、主要任务及组织实施四个方面对高职扩招工作进行具体部署。2018年我国高校招生790.99万人,毛入学率48.1%,2019年高职扩招100万意味着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将达到或超越50%。根据马丁·特罗的大众化理论中国高等教育将提早实现普及化。1999年的高校扩招主要是规模的扩大,量的增长也伴随着不同层次、不同程度质的问题。此次扩招有一个新的变化,那就是源生口径发生了根本的改变:面向的招生不再仅仅是应届高中毕业生,还有退役军人、下岗工人和农民工等人群。因此,有效地满足稳定就业和高素质劳动力供给的需求,走“有质量地扩招”之路。今年,国家出台《职业技术师范教育专业认证标准》,就是为后续高等职业教育的蓬勃发展积蓄优秀的师资力量。

另外,国家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高水平专业建设计划,即职业教育“双高计划”,这是国家在普通高等教育实施“双一流”后,在职业教育领域的一次重要制度设计,其目的是支持基础条件良好的高职院校和专业优先发展,引领职业教育服务国家战略、融入区域发展、促进产业升级,实现职业教育整体内涵的提升。另外,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的高等教育类型。最近我特别注意到,教育部对准备出台的《职业教育法》(草案)征求意见,长期以来,我国职业教育定位不清晰,尤其是高等职业教育只是参照普通教育办学,导致“专科生”在社会上被认为低“本科生”一等。用“职业高等学校”代替“高等职业学校”,意味着职业高等教育将与普通高等教育“平起平坐”,未来,接受职业高等教育的学生学历包括专科、本科,甚至研究生,这是一个新的变化。

 

六、高等教育法:提升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l  事件回顾:

高等教育法实施20周年之际,全国人大常委会组成执法检查组于今年6月至9月开展高等教育法执法检查,这也是该法颁布以来首次开展执法检查。10月21日,在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四次会议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王晨作高等教育法实施情况执法检查报告。报告表示:总体上讲,高等教育法基本得到有效实施,大多数法律条款得到落实,实现了立法目的,但还存在一些实施不到位、落实不彻底的问题。[8]

【摘自:科技日报,2019年10月24日】

l  讨论:

李 娜:教育大计、教师为本。高等教育要进一步释放在教学、科研和服务社会上的活力,就要高度重视高素质教师队伍的建设。高等教育法应加强研究、完善高校教师管理制度,积极探索高校教师不同岗位的设置方案和管理办法,引导教师明确定位、潜心教书育人。

张 羽:这次高等教育法实施执法检查报告提到,高等学校服务支撑能力还不够强,主要表现在一些高校办学定位不科学,学科专业特色不鲜明,人才培养的层次类型不合理,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结合不紧密。这些问题,也是目前高校普遍存在的问题。

王家好:《高等教育法》的实施不断规范和引领了高等教育的发展,但是与此同时也在一些方面超出了过去的预期,有许多地方要依据现在高等教育的情况进行调整,更加科学、适配的《高等教育法》是“安全带”,更是“加速器”。

陈 洋:没有法律的公正和保护,高等教育谈不上发展。我们不仅遵循依法治教的理念,还对执法进行有效的监督和评价,推动《高等教育法》更加符合时代特征,更加公正合理,对完善立法、强化执法提供了有效的参考,促进我国高等教育法治化、现代化。

苏家玉:《高等教育法》是高等教育的宪法,对我国高等教育的性质、任务、基本原则等做出了详尽的规定。在不断深化高等教育改革的当下,重新审视高等教育法的实施情况,也是“四个回归”的体现,回归高等教育的本质和初心。

l  贺祖斌点评:

今年是《高等教育法》实施20周年,全国人大常委会组成执法检查,我有幸作为《高等教育法实施情况评估报告——基于高校分类人才培养提质增效视角》研究团队一员,其研究成果得到全国人大教科文卫的采纳。检查表明,《高等教育法》存在一些实施不到位、落实不彻底的问题,比如高校面向国家重大战略和地方需求的高质量成果不多,能有效转化的更少;经济社会发展最为需要的应用型、复合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十分紧缺,高等教育“产能过剩”的隐忧不容忽视;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专业人才培养不足,全科医生、幼儿教师、家庭护理等民生急需专业人才相对匮乏,等等。

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此背景下,我在《推进高等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一文中谈了我的思考。明确高等教育治理的具体要求,第一,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贯彻落实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完善“三重一大”制度,落实高校办学自主权制度。全面落实从严治党的制度,建立健全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全面推进高等学校党的建设的体制机制。第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全面落实到思想理论建设、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教育教学各方面,加强和改进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建立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体制机制。第三,对接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切实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第四,形成高等教育治理的制度体系。必须着力推进高等教育的法治化,才能真正实现高等教育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9]

在新形势下,抓住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完善高等教育法治化建设,推进高等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实现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也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

 

七、人工智能:新时代高等教育发展新机遇

l  事件回顾:

5月,国际人工智能与教育大会在北京召开,各国达成了《北京共识》,推进人工智能与教育的结合。人工智能将给高等教育带来巨大挑战和重大机遇,将赋予高等教育极其深刻的内涵。[10]伴随着大数据科技和5g新技术的快速发展,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方略也在发生改变。今年3月,教育部公布了《2018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的通知》,“人工智能”被列入新增审批本科专业名单,全国共有40多所高校成立了人工智能学院。

【摘自:新华网,2019年5月16日】

l  讨论:

陈庆文: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意味着各种各样的人工智能产品将会运用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教育也不例外。高等教育处于人才输出的供给侧,需要及时、有效地回应人工智能带来的影响,适时更新、调整人才培养理念和目标,培养能主动适应人工智能时代的兼具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的复合型人才。

黄春蕾: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正为高等教育改革提供了新方法新思路。高校应灵活适应社会现实需求,把握时代发展机遇,充分获取利用互联网资源,敢于颠覆传统教学模式,朝着智慧化方向演变,“智慧型校园”构建指日可待。

潘杰宁:未来,在以人工智能为标志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到来时,人类也将面临人工智能的渗透所引发的失业率急剧上升,一项全球评估显示,到2030年,30%的“工作活动”可以实现自动化。不但普通工人的工作会受到严重影响,“白领”雇员和管理者以及部分艺术产业的工作者也将被波及。

罗惠君:人工智能对所有产业的颠覆要求大学关注新的人才培养目标。面对人工智能带来的机遇和挑战,高校要根据人工智能时代需求,结合区域经济发展趋向,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培养具有道德情操、创新意识、批判性思想的新时代青年。

何俊生:推动人工智能学科建设是满足我国人工智能产业对人才需求的关键,其学科的基础理论建设、师资力量建设、学位评定建设等等都影响着我国人工智能发展的速度,重视人工智能基础研究,其培养出来的人才才能承担其引领未来发展的重任。

陈 洋:充分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技术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具个性化的教育方案,尊重学生个体发展的规律和特点,提升学习效果,更好地体现因材施教、个性发展的教育理念。此外,人工智能带给大学的变化,并不仅仅是对当前大学已有元素的革新,而是去创造能够孕育新元素涌现和生长的环境。

l  贺祖斌点评:

习近平总书记在向国际人工智能与教育大会贺信中指出:中国高度重视人工智能对教育的深刻影响,积极推动人工智能和教育深度融合,促进教育变革创新,充分发挥人工智能优势,加快发展伴随每个人一生的教育、平等面向每个人的教育、适合每个人的教育、更加开放灵活的教育。教育部颁发的《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以及国际人工智能与教育大会上达成的《北京共识》,从政策层面明确了人工智能发展的重点,为各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发展明确了方向。

面对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如何借助人工智能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与高等教育现代化?我认为:第一,要转变教学理念,高校应积极主动引入人工智能教学,减少基础性工作,把教学的着力点集中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等,以此来培养新时代创新型人才,增强人工智能发展的基础动力,优化高校的人才培养机制。第二,要加强多学科交叉融合,加强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以及构建协同创新机制,发挥多学科优势,提高集成创新能力,培养以人工智能为基础的复合型人才。第三,要加强校校、校所、校企的合作,构建院校、企业、政府三位一体的结构,利用科研院所的技术平台优势,明确社会发展的需求,与企业合作解决难题,促进人工智能研发成果的推广,推进产学研的协同创新。

人工智能将越来越彰显颠覆意义。去年我在和潘懋元先生的对话中就人工智能与高等教育的关系进行了讨论,潘先生认为今后的高等教育既要培养自然人,也要培养“机器人”,使之成为专门人才,对人工智能要进行伦理约束。如何赋予人工智能道德、情感等使之适应并推动社会的发展,不仅仅是人工智能设计者们的任务,也是高等教育的职责。自然人和“机器人”的道德伦理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11]

 

八、科研自主权:营造良好科研创新环境

l  事件回顾:

4月4日,教育部党组《关于抓好赋予科研管理更大自主权有关文件贯彻落实工作的通知》指出,高校要完善科研管理制度,落实科研管理自主权,增强科研人员获得感,把科研人员从报表、报销等具体事务中解脱出来。[12]7月30日,教育部等六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扩大高校和科研院所科研相关自主权的若干意见》,明确项目实施期间要减少各类过程性评估、检查、抽查、审计等,为高校和科研院所“松绑”。[13]

【摘自:教育部网站,2019年7月30日】

l  讨论:

李 响:关于科研管理问题,社会和科研工作者议论很多,长期以来存在“一抓就死,一放就乱”的现象,科研工作者是我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的中坚力量,给予科研更大的自主权,让其按照科学规律和合理想法从事科研活动,能激发更大的科研潜力,增强创新活力。

蒲智勇:高校和科研院所现行科研管理体制如何根据《意见》做出合理修改将会是一段时间内科研管理部门的工作重点,如何“松绑”?减少过程性评估、检查、抽查、审计的度在哪里?

李 娜:在管理过程中,最让科研人员头疼的是报销手续过于繁琐。各高校制定的科研经费管理和政府采购管理办法,要体现教学科研经费与学校行政管理经费的差异性,支持科研活动规范、高效开展。由高校结合学校实际自主确定开支标准、报销范围,优化审批程序,简化报销手续。

黄春蕾:教育系统纪检监察、审计、巡视巡察等部门要统筹规范各类监督检查,建立检查结果共享机制,最大限度降低对科研活动的干扰。科研项目完成(验收)前,一般不组织开展监督检查。这些规定出台初衷是好的,关键在于如何落实,如何将条块化管理变成统筹管理。

黄 令:赋予更大自主权不代表可以滥用自主权,减少各类过程环节也不代表可以随心所欲。扩大科研自主权背景下的高校和科研院所更应提高自我监督与管理的意识,确保自主权得到最有效的运用。

l  贺祖斌点评:

习近平总书记在院士大会上说过“不能让繁文缛节把科学家的手脚捆死了,不能让无穷的报表和审批把科学家的精力耽误了”。中国要强盛,就一定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科技要创新,就要靠我们广大科技工作者,肩负起历史赋予的重任。在具体管理过程中,“科研管理自主权”问题,一直是高校、科研单位进行科研创新的困扰,如:科研设备采购繁琐的招投标工作,科研人员人事管理、科研过程中检查、抽查、评估等,这些问题都是科研项目推进路上的绊脚石。科研人员及科研单位在科研创新上,被科研以外的琐事磨去了耐心,因此也失去了应有的活力,其中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高校和科研院所缺乏科研自主权。科研创新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一环。近年来,教育部也出台了一系列的改革举措,2017年联合发布了《教育部等五部门关于深化高等教育领域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的若干意见》,这次联合六部门出台举措扩大高校和科研院所相关自主权是更进一步为高校和科研院所“松绑”。

这些制度着眼于科研管理的“痛点”对症下药。《意见》提出项目实施期间实行“里程碑”式管理,即以目标为导向,减少过程中的繁杂琐事,减轻科研人员工作事务。此外,针对科研人事管理及科研绩效分配问题,给予更多的自主性、灵活性。《意见》最后还特别强调“落地”,启动改革试点工作的统筹协调,明确落实主体责任,在“松绑”管理的同时实施有效的监督管理。开放原集权式行政管控,及时调整政府与高校、科研院所的关系使其各施其能,建立良好的科研生态环境。我认为,科研生态环境的改善,科研管理自主权更符合现在高校多元化发展;《意见》的颁布激励各方人才积极主动投入科研项目,激发科研人员创新意识,激活科研队伍工作热情,切实推动营造良好科研创新与育人环境,关键在于制度的落实落地。

 

九、实体书店:推动全民阅读建设书香校园

l  事件回顾:

今年7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支持高校校园实体书店发展的指导意见》,要求各高校应至少有一所图书经营品种、规模与本校特点相适应的校园实体书店,没有的应尽快补建,基本形成全国高校校园实体书店的发展与全社会实体书店的总体布局、服务功能相匹配,主业突出、各具特色、多元经营的良好格局,更好地满足高校校园日益增长的多样文化需求。力争到2020年底,在全国范围内打造一批独具高校特色的“校园智慧书店”。[14]

【摘自:教育部网站,2019年7月18日】

l  讨论:

杨婷婷:图书是传播文化的一种载体,书店是承载文化价值的公共空间,实体书店可视作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重要的文化设施和传承校园文化的载体。但如何结合当地校园文化成就自己的文化书屋是值得我们思考的一个问题。

张 羽:高校校园书店如何区别于传统的教室和校园的图书馆,寻找到属于自己特色的定位,是高校校园书店未来发展急需解决的问题。高校校园书店所提供的功能不应局限于专业书籍的阅读和售卖,可尝试作为专业教育的一种补充,或是通识教育的一种延伸,同时结合更多现代化的手段提供不同形式的交流与碰撞,寻找到属于自己的定位,才能发挥其在校园中独特的文化价值。

李 响:高校有一所装修精美、品质高雅、独具本校大学精神的实体书店,既提升了校园文化建设品味,也能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阅读品味和人文学养,像我们身边的“独秀书房”这样的校园实体书店,吸引着校内校外的人而成为高校文化“地标”,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本校学生的文化自豪感和归属感。

罗惠君:高校实体书店发展是高校为学生营造学术氛围的体现,也是高校特色办学的一种文化展示。办一家好的实体书店,给予学生及校友一个除教室、饭堂、宿舍以外对校园的另一处独具特色的心灵归宿。

黄春蕾:目前多所高校的校园实体书店已经开始营业,其中不乏融合5g新技术的例子。在当今时代,高校校园实体书店要找准自身特色定位、结合新兴技术,展示出新的生命力。

l  贺祖斌点评:

我曾多次撰文呼吁,大学生要“少刷屏、多阅读”,理科生要读点“人文”,让读书成为一种习惯……如果说这些呼吁是一种倡导,那么教育部此次《指导意见》的印发,从承载文明、传播文化以及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等多个层面将校园实体书店及推动全民阅读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作为大学校长,我一直都很关注大学生的深度阅读问题。大学“人文实验室”是我针对高校校园书店首次提出的新概念,2016年10月,在我的倡导和推动下,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旗下第一家“独秀书房”在校园落户,到目前为止已经建成12家,“独秀书房”作为高校“人文实验室”的探索,她有几个特点:第一,由于她的读者群体主要是大学生,所以书店的建设应该充分体现学术性、人文性、专业性等特点,书籍选择也要有针对性;第二,她是出版社走进高校开办实体书店、创新文化服务的尝试,理应成为高校和出版社之间的纽带,特别是高校图书馆选书、采书的前哨;第三,在书房的功能方面,要具有卖书、买书、读书、藏书、讨论、交流、咖啡、上网等功能,同时也是举办人文学术沙龙的理想场所,充分体现“人文实验室”的特点。值得高兴的是,“独秀书房”已经成为大学生喜爱的文化地标。一所大学里浓厚的阅读文化氛围的营造,必须有一些高品质的书店。教育部《指导意见》的出台更加坚定了对“独秀书房”的期待,探索校园书店新模式,推动深度阅读。

在当今这个时代,我们更需要文化的涵养,需要价值的引领,需要理性地思考,而这些在很大程度上依赖深度的阅读和环境的陶冶。随着信息化的高速发展,这个时代有几个突出的特点:一是文化的多元化,快节奏、高速度的发展带来了文化的变迁、适应、认同等问题;二是信息多样化,互联网的高速普及使得我们无时无刻地被各种信息所包围,如何辨别、处理和利用多元信息服务自身发展需要正确的价值观引领;三是知识的碎片化,快餐式的阅读成了获取知识的重要方式,而成长成才是一个不断涵养沉淀和提升的过程。从这个意义来看,教育部出台的《指导意见》是高校通过实体书店建设推动全民阅读健康发展的有力举措。

 

十、高校清退:“严进宽出”的大学时代或将终结

l  事件回顾:

高校集中清退学生事件在今年多有发生: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一次性清退了52名研究生;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对75名研究生予以退学处理;复旦大学12名研究生被退学,其中还包括多名留学生……清退并非无源之水,既可追溯各大高校的学业管理规定,也有来自教育部的信号。今年10月,教育部印发《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旨在让学生忙起来,教师强起来,管理严起来,效果实起来。[15]

【摘自:人民日报,2019年12月2日】

l  讨论:

潘杰宁:高校“清退”事件频发,一时间大学“严进宽出”的制度应该改变的议论沸沸扬扬。作为一名教育管理工作者,我不知“宽出”这一说法的依据是什么?“宽”和“严”又该如何判断呢?一所学校的人才培养,最为关键的是教学,此外还有管理、文化、制度等等诸多因素,我们在谈论“宽出”之时,是不是也应分类探讨到底是管理宽还是教学宽?

李 娜:在英国,大学宽进严出的治学态度早已周知,他们严格把控毕业文凭的含金量,甚至一些世界顶尖大学的一些热门专业本就没有补考机会。可见,形势逼人,我们要珍惜深造的机会,在求学道路上严格自律、努力提升自身的含金量。

杨婷婷:高等学校自1999年扩招以来,在校生数量一次次突破新高,在数量扩充的同时,“严进宽出”似乎成了一个普遍现象。因此,在注重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今天,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是我们必须关注的一个重点话题。

李 响:我关注的是有部分研究生遭退学的原因是没有动力和兴趣继续进行学术研究,因而未达到学校的相关要求,无法顺利毕业。在当前的多元化社会,这部分被退学学生不一定是能力不足,而是确实不适合进行学术研究。

苏家玉:一段时期,轻松式的大学生活似乎成为许多大学生用以补偿高中学习压力的方法,从紧张的高中到相对轻松的大学,缺少自身发展规划也让很多大学生找不到努力的方向。因此,规范教学管理,不仅仅包括严格的考勤制度、选课制度、考试制度等,也应该包括学校学习氛围的营造、多样化的课程资源、有效的发展规划辅导。

游晶晶:值得思考的是在清退学生之前,高校还应该做什么?是否应该在研究生的遴选环节中重视学生的学术志趣与专业认同?是否应该在教学培养的过程中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在我看来,高校在清退学生之前更应该在源头与过程上下功夫,降低学生被清退的概率。

罗惠君:近年来要求教授上本科课、抓课堂质量等一系列举措的最终目的都是为提高本科教育质量、回归本科教育服务。要真正让高校教师重视课堂,要完善教师培训和激励制度,将教师的主要精力回归课堂。

 

l  贺祖斌点评:

去年教育部部长陈宝生说过:中国教育“玩命的中学、快乐的大学”现象应该扭转,对中小学生要有效“减负”,对大学生要合理“增负”,提升大学生的学业挑战度。今年高校“清退”相比往年比较突出,从985高校到地方高校,从本科生到博士生甚者到留学生慢慢成为常态。教育部《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等有关文件,提出给本科生学生“增负”的理念,把本科教育教学管理改革的讨论推向高潮。我想,“增负”增的不仅仅是课程的复杂度和深度,也应该包括课程的研究性、创新性、综合性;“增负”不仅仅体现在专业知识的扩充上,也应该包括人文的深度熏染和精神的深度净化;“增负”不仅仅体现在对学生的严格要求上,也应该包括高校整体管理制度、培养制度的深化改革。学校要严格管理制度,对那些在校不认真学习、学习能力不足、违反管理规定等达到退学条件的学生就应该“清退”。

德国哲学家雅思贝尔斯说:“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本科教育改革提倡让学生忙起来,忙的不仅是专业知识的积累,更是对其学习动力的激发,学习兴趣的培养以及人文素养的提升。高校学生“旷课”现象频发,“象牙塔”失去往日的神圣光环,不仅有高校体制机制上的问题,也有学生、课程、学校、社会等多方面的因素,因此想要改变现状不是简单的增加监管或是限制自由,而必须积极发挥教师和学校的主体作用,加强专业建设、打造优质课程体系、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加大校园文化建设力度。让学生通过大学学习成为一个有人文温度、学识厚度、精神深度的人,不仅能收获知识、技能和能力,也能收获自信和理想。


l  盘点总结:

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我国高等教育在这70年进程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今年,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同样让人心情澎湃,从回顾70周年高等教育发展历程到展望未来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从提升本科教育质量的“双万计划”的实施到高职扩招100万,从高校思政课改革到《高等教育法》推动高等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提升,从高校科研创新环境改善到人工智能为高等教育发展提供新机遇,从大学实体书店建设书香校园到高校教学管理制度的严格化,深化高等教育改革的脚步急促而有力。今年选取的高等教育十件大事,一方面突出了高等教育政策导向的重要性,在回顾建国70来高等教育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以教育现代化为主题的中长期战略规划《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高等职业教育新发展,人工智能对高等教育的影响,从顶层设计和社会大趋势,开启我国高等教育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另一方面,关注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实践,高校思政课改革的形势和成果,一流专业和一流课程“双万计划”的实施,科研创新制度的深化改革,校园书香建设,体现了高等教育的发展现实,展示了高等教育改革成果。再一方面,反映高等教育发展中一些新问题,《高等教育法》实施20周年的督查情况中存在的问题,高校出现清退不合格学生现象,也提醒我们依法治校,严格的、高质量的高等教育教育任重道远。当然,今年还有很多事件值得关注,比如《中国慕课行动宣言》的发表、“双一流”高校迎来中期评估、“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启动、高校为乡村振兴服务、“部省合建”推动高等教育均衡发展等,只是篇幅有限,并未一一收录。

对2019年中国高等教育大事的整理与盘点,仅代表本次沙龙讨论的观点。另外,值得说明的是,以上对这些事件的评析都是在收集已经公开发表的相关资料并经过多次讨论的基础上形成的。由于收集的信息和参与讨论者的水平所限,其中的评析肯定存在些许漏洞和偏差,希望诸位批评指正。部分评析采用了已经发表过的观点,但由于篇幅所限,未能一一注明,特此说明。

 

 

【参考文献】

[1] 钟曜平.铸就辉煌的教育道路——写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周年之际[eb/ol].中国教育新闻网.[2019-9-29].https://www.jyb.cn.

[2] 贺祖斌.中国高等教育强国路径演变及其建设方略[j].中国高等教育,2019(z2):16-18.

[3] 新华网.教育部负责人就《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和《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年)》答记者问.[eb/ol].[2019-2-23].http://www.xinhuanet.com.

[4] 新华社.中共中央、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eb/ol].[2019-08-14].http://www.xinhuanet.com.

[5] 教育部网站.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实施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的通知.[eb/ol].[2019-4-4].http://www.moe.gov.cn.

[6] 教育部网站.教育部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eb/ol].[2019-10-30].http://www.moe.gov.cn.

[7]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eb/ol].[2019-02-13]. http://www.gov.cn.

[8] 中国科技网.高等教育法实施20年 这份“体检报告”盘点执行情况[eb/ol].[2019-10-24].http://www.stdaily.com.

[9] 贺祖斌.推进高等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n].广西日报,2019-11-21(011). [10] 新华社.习近平向国际人工智能与教育大会致贺信,新华社,[2019-05-16],http://www.xinhuanet.com.

[11] 潘懋元,贺祖斌. 关于地方高校内涵式发展的对话[j].高等教育研究,2019,40(02): 38.

[12] 教育部.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抓好赋予科研管理更大自主权有关文件贯彻落实工作的通知[eb/ol].[2019-04-09].http://m.moe.gov.cn.

[13] 科学技术部.科技部等6部门印发《关于扩大高校和科研院所科研相关自主权的若干意见》的通知[eb/ol].[2019-07-30].http://www.most.gov.cn.

[14] 教育部.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高校校园实体书店发展的指导意见[eb/ol].[2019-07-18].http://www.moe.gov.cn.

[15] 教育部.教育部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eb/ol].[2019-10-08].http://www.moe.gov.cn.

分享到:
联系ag凯发旗舰厅——ag凯发旗舰厅的公告————
高教改革与发展网 凯发网 copyright@2023 凯发网的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建立镜像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