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教改革与发展网-凯发网

 高教改革与发展网-凯发网

凯发网-ag凯发旗舰厅 高等教育政策法规 高等教育专题研究 院校改革发展动态 高校教师专业发展
高校学生发展服务 高校网员单位信息 网员单位专区 凯发网-ag凯发旗舰厅 凯发网-ag凯发旗舰厅

建设高等教育强国
高等教育协同创新
现代大学制度建设
高校内部治理结构
基层学术组织功能
高等教育专题研究>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经典导读  > 正文
《高校教育管理》2021年第3期重要论文及摘要
来源:《高校教育管理》编辑部 作者: 时间:2021-5-18

1. “双循环”格局挑战与高等教育的应对

李海龙

(扬州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江苏 扬州 225002

摘要: 传统贸易经济形成了“中心”“边缘”“半边缘”的世界格局,使得国家间的高等教育产生了依附关系。从20世纪80年代起,由中国等新兴经济体开启的“双循环”格局开始成为影响高等教育秩序建构的新模式。由于“逆全球化”的冲击和全球新冠疫情的影响,由我国主导的“双循环”发展格局开始进入“2.0”时代。然而,高等教育的发展秩序却没有发生实质性的变化,高等教育的协作机制与供求关系运行遭受着巨大制约。实际上,我国的高等教育还没有做好适应新发展格局的准备,高等教育的内外循环不畅以及资源重复配置等问题依然突出。从内部看,高等教育要对社会经济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的需求做出反应,补齐大学间的发展短板。对外部来说,激发高等教育的想象力并为创新“赋能”,才能营造与整个世界相循环的精神空间。

关键词: “双循环”; “双循环2.0”格局; 高等教育; 全球秩序; 要素流动; 供需结构


2. 面向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新型研究型大学实践路径研究

武建鑫

(陕西科技大学 教育学院,陕西 西安 710021

摘要: 发展新型研究型大学不仅是加快我国科技创新发展的实践需要,而且是创新驱动背景下确立中国本土研究型大学新模式的内在期许。发展新型研究型大学须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政策指向,聚焦基础学科领域,延伸创新人才教育链,完善本硕博一体化的科教融合育人机制。同时,我国要大力发展目标融合型、交叉会聚型、综合研究型基础研究,通过引导好奇心、推进跨界合作、推动融合创新等促进基础研究从自由探索向有组织创新转变。面向未来,办学者应扎根中国大地探索适切的研究型大学新形态,面向国情社情发展高等教育。

关键词: 新型研究型大学;创新驱动;人才培养;基础研究模式;本土化办学


3. 我国重点建设大学的集聚与流动——基于尺度重组分析框架

莫玉婉

(北京师范大学 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 北京 100875

摘要: 重点建设政策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治理工具,它的直接效果是形成了一批重点建设大学。随着“211工程”、“985工程”以及“双一流”建设的实施,重点建设大学数量不断增加,每个省份至少有一所,但是省域分布的离散程度加大,部分省份成为集聚高地。同时,重点建设大学开始通过跨地域流动推动高等教育资源的区域尺度重构。资源流动与权力重构是息息相关的,管理重心的下移、城市发展高等教育权力的凸显成为影响当前重点建设大学发展的关键特征。在“双一流”建设的新阶段,我国应适度改变重点建设大学的遴选与评价方式,扩大城市高等教育管理权限,规范重点建设大学跨区域流动。

关键词: 重点建设政策;重点建设大学;尺度重组;权力重构;“双一流”建设


4.“双一流”建设高校中外合作办学的路径反思

郭强13, 张舒23, 钟咏4

1.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江苏 南京 211106 2. 厦门大学 教育研究院,福建 厦门 3610053. 南京邮电大学 国际合作交流处,江苏 南京 210023 4. 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中心 重大项目与活动处,北京 100029

摘要: 中外合作办学作为我国实施高等教育对外开放的重要途径之一,对“双一流”建设的学科布局、国际化师资队伍建设、国际化人才培养、科研协同创新、内部治理及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等方面均产生直接的影响和助力作用。当前, “双一流”建设高校中外合作办学正处于从规模化发展转向质量提升的关键期,但在以上方面还暴露出一些问题。未来,我国应紧扣“双一流”建设任务和要求,力求破解“双一流”建设困局和瓶颈,积极推进高水平中外合作办学建设,具体做到:提高中外合作办学学科专业设置的匹配度,聚焦一流学科建设重点;完善境外优质人才引进机制,打造高水平国际化师资队伍;对标国际标准完善质量保障体系,为国际化一流人才培养奠定基础;以科研协同创新平台为载体,积极提升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科学界定优质教育资源标准,注重中外资源的融合创新。

关键词: 中外合作办学; “双一流”建设; 国际化人才; 国际化师资; 学科布局; 科研协同创新


5.一流学科建设经费的优化配置路径分析——学术与社会双重逻辑的实证研究

沈佳坤1, 张军1, 冯宝军2

1. 北京物资学院 商学院,北京 1011492. 大连理工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4

摘要: 本研究基于一流学科建设的学术与社会双重逻辑,探索经费投入对一流学科建设水平的影响机制并分析优化配置路径。本研究通过对20092019年我国59所一流学科建设高校的多重中介效应检验发现,经费投入能够显著提升一流学科建设水平,且主要通过学术逻辑下的学科建设队伍与平台等中介路径实现;社会逻辑下的政府支持对一流学科建设水平的提升具有促进作用,但社会需要的影响不显著;中介路径总体上存在经费投入不足的情况,但各高校的优化配置比例和调整方向存在很大差异。因此,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应通过完善教师绩效工资分配体系、优化高层次人才经费配置、积极争取专项经费支持和提升课题经费管理灵活性等方面的具体措施,发挥内生动力与外生动力的驱动作用,优化经费配置并提升学科建设水平。

关键词: 一流学科; 学术逻辑; 社会逻辑; 学科建设经费; 多重中介效应检验; 线性混合效应模型; 优化配置路径


6.我国教育研究伦理审查制度的缺失及建构

赵哲, 曲波

(中国医科大学 国际医学教育研究院,辽宁 沈阳 110122

摘要: 教育研究伦理审查制度包含了道德制度的静态概念和道德制度化的动态过程,能够将伦理规约从研究秩序的个体感性层面转向群体制度层面,不仅直接标度了教育研究治理体系及教育研究成果的成熟度,而且是把握教育研究信念、分寸、限度、习惯与责任的必要“关卡”,更是弥合创新与预设规范之间“断带裂痕”的黏合剂。我国教育研究伦理审查制度建设依然滞后,主要表现为缺乏行政性与法理性依据,缺少可以完全依附的实施载体,欠缺科学规范的运行程序。我国构建教育研究伦理审查制度的关键途径是优化行政与立法的制度结构,明确主导机构的制度权力,完善运行体系的制度程序。

关键词: 伦理学;教育研究伦理; 审查制度; 道德; 实施载体; 运行秩序


7.谁在高校扩招中获益最多?——高等教育机会获得的群体差异及影响因素研究

屈廖健1, 邵剑耀1, 傅添2

1. 江南大学 教育学院,江苏 无锡 214122 2. 首都师范大学 初等教育学院,北京 100048

摘要: 本研究基于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数据,采用逻辑斯蒂回归模型考察高校扩招对各群体总体及不同层次群体高等教育机会获得情况的影响。研究发现,高校扩招提升了各群体专科及本科教育参与比例,但并未减小城乡之间的不平等,城镇群体仍占据一定优势地位;性别差异出现扭转,女性群体总体处于优势地位;在仅考虑群体差异问题时,中等层群体和东部地区群体在扩招后获益最多;在家庭资本对子女高等教育机会获得的影响上,文化资本和政治资本均更易作用于本科教育上,且文化资本的作用更为明显。高校扩招过程中要保证相对的教育机会平等,政府应提高农村及西部地区基础教育质量,优化高中教育资源配置;建构和完善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弥补低家庭资本群体的教育缺失;对弱势群体进行高等教育机会补偿和成本补偿。

关键词: 高校扩招; 教育机会分配; 教育公平; 家庭资本; 教育资源配置


8.知识管理视域下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殷朝晖, 刘子涵

(武汉大学 教育科学研究院,湖北 武汉 430072

摘要: 随着新一轮产业革命的推进,我国传统工科人才培养模式已无法满足产业和社会的新需求,新工科理念应运而生。尽管近些年新工科建设已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从知识管理视角审视,我国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仍面临企业参与产学研协同育人的程度有限,缺少情境化的案例教学,新工科人才的跨学科培养模式不健全,工程教育内容缺乏先进性和实践性等问题,从而阻碍了人才培养过程中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的获取、转移和整合,不利于提升新工科人才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依据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相互转化的seci模型,文章从知识转化的四个阶段提出了我国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途径,以最大限度地发掘工程领域的隐性知识,促进新工科人才的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高效转化,提升新工科人才的培养质量。

关键词: 知识管理; 新工科建设; 人才培养模式; 隐性知识; 显性知识; seci模型


9.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回溯与前瞻

李伟, 闫广芬

(天津大学 教育学院, 天津 300350

摘要: 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历经三十余年的发展,依次经历了探索期、发展期、完善期,其间呈现规模化、服务化、规范化、内涵化的基本特征,即构建了层次类型丰富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体系,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大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形成了较为健全的专业学位质量保障体系,积极探索以职业为导向的研究生培养模式。面对新时代、新技术、新要求,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仍存在供给能力尚未满足高层次应用型人才需求,专业学位与职业资格的衔接需进一步深化,企业参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动力不足,科研训练无法达到专业学位研究生的预期等问题。未来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应当扩大规模,优化人才培养结构;聚焦岗位,对接国家职业资格认证;强化协同,构建产教融合生态系统;分类评价,提升应用科研训练效果。

关键词: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 历史演进; 培养模式; 应用型人才; 职业资格; 产教融合; 科研评价体系


10.博士生发表制度的“内卷化”:表征、机理与矫治

赵祥辉

(厦门大学 教育研究院,福建 厦门 361005

摘要: 博士生发表制度现已成为一个颇受争议和关注的议题。本研究引入“内卷化”概念,试图解释博士生发表制度运行时“有数量增长而无实质创新”的现象。具体而言,博士生发表制度的目标指向本为提升培养质量,但在制度执行环节却出现诸多偏差,具体表征为“为发表而发表”的目标替代、“不发表就出局”的资源竞争、“利益联结强化制度合法性”的路径依赖以及“论文数量繁荣并未带来学术创新”的功能锁定四方面。透析“内卷化”的形成机理不难发现,博士生发表制度作为一种评价制度,其评价标准的“数字崇拜”消解了学术本真,评价主体的“权力让渡”弱化了培养责任,评价结果的“高度关涉”催生了内卷乱象。为突破“内卷化”困境,推进博士生发表制度回归学术本真,培养单位需构建多元评价体系,提升博士生发表制度的内在张力;加强科研发表指导,落实培养单位对博士生培养的主体责任;淡化“淘汰”色彩,以分流退出机制提升培养质量。

关键词: 博士生发表制度; 评价制度; 破“五唯”; 内卷化; 培养质量


1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校教师科研考核的制度变迁——基于历史制度主义分析框架

蔡连玉, 张芸

(浙江师范大学 教师教育学院,浙江 金华 321004

摘要: 我国高校教师科研考核制度的历史变迁可以分为调整恢复、规范初建、改革探索和深化改革四个时期且具有四个主题特征,即科研考核标准走向分类多元,考核方式日趋完善,考核程序趋于规范合理,考核结果应用范围逐渐扩大。我国高校教师科研考核制度的变迁是兼具断裂均衡、关键节点、路径依赖和渐进转型四种范式特征的混合模式,由政治、经济与文化所带来的国家治理方式转型以及新公共管理理念等外部因素形塑了如上制度变迁。本研究通过对制度变迁带来的绩效进行分析发现,我国高校教师科研考核制度的变迁提高了教师的科研意识,传统的工作模式被更新;提升了学术生产力,传统单位制被倒逼松动;推动了高校人事管理现代化改革,混合式绩效文化被形塑。

关键词: 高校教师科研考核制度;制度变迁;历史制度主义;政策语料库;变迁模式;变迁动力;制度绩效


分享到:
联系ag凯发旗舰厅——ag凯发旗舰厅的公告————
高教改革与发展网 凯发网 copyright@2023 凯发网的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建立镜像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