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治理现代化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等教育协同治理:价值定位、逻辑架构与战略选择
彭泽平,邹南芳
(西南大学 教育学部,重庆 400715)
摘要: 高等教育协同治理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教育协同发展战略的核心内容,也是提升成渝地区高等教育综合竞争力的关键举措。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等教育协同治理须以实现区域协同发展目标、提升区域教育治理能力、凸显高等教育本体效能为价值指向,表征区域高等教育协同治理的战略定位、功能定位与本体定位。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等教育协同治理必须立足效率与公平兼顾、共治与共享并重、精准与能效兼备、创新与融合兼具的向度,形成协同治理理念、协同治理要素、协同治理方式、协同治理机制四位一体的逻辑架构。为此,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等教育协同治理应着力于形塑区域高等教育协同治理的目标图景,完善区域高等教育协同治理的结构系统,重构区域高等教育协同治理的层级形态,构建区域高等教育协同治理的共生机制。
关键词: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等教育协同治理;价值定位;逻辑架构;战略选择
何以为新与以何为新:基于超学科逻辑的行业特色型大学“新学科”建设机制研究
赵哲
(中国医科大学 国际医学教育研究院,辽宁
沈阳 110122)
摘要: 超学科逻辑由知识生产力结构的系统逻辑、知识生产关系范畴的范在逻辑和知识生产秩序发生的应用逻辑构成。行业特色型大学“新学科”建设主要存在知识生产力的结构性矛盾始终存在,知识生产关系的内部一致性和外部协同性薄弱,知识生产秩序的实用价值取向模糊等问题。超学科逻辑作为行业特色型大学推进“新文科”建设的普遍共识和一致行动,能够助力行业特色型大学“新学科”建设机制的构建,具体途径包括丰富“新学科”组织形态、激发“新学科”人员动能、深化“新学科”制度改革。
关键词: 行业特色型大学;新学科;超学科逻辑;知识生产;知识生产力;知识生产关系;知识生产秩序
“变”与“不变”:高等教育数智化转型的趋向、风险与路径
张志华,孙嘉宝,季凯
(南京邮电大学 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江苏
南京 210023)
摘要: 数智化时代,高等教育正面临以数字化、智能化、智慧化为特征的转型趋势,“变”与“不变”的辩证思维为把握高等教育数智化转型提供了新视野。相较于传统教育,数智技术赋能学生培养个性化、教师素养数字化和教育教学时空多元化的转变。在此过程中,高等教育“不变”的要素应是学生主体地位、教师主导角色、高校根本任务。“变”与“不变”中隐含学生无效认知负荷增加与被边缘化的风险,教师“数字鸿沟”扩大与“主奴悖论”蔓延的风险,教育教学的信息安全问题与人文关怀缺位的风险。基于此,学生应主动求变,提升数智技术个性化培养成效;教师应积极应变,提升自身数字素养与技能;高校应准确识变,促进数智化转型。
关键词: 高等教育;数智化;技术赋能;技术异化;立德树人;学生培养;教师素养
专题企划:新发展格局下大学与城市互动
协调发展视域下地方高校与城市共生发展研究——基于韩国地方高校与创新城市联动的分析
阙明坤1,王佳桐2
(1. 浙江大学 教育学院,浙江 杭州 310058;2. 浙江师范大学 教师教育学院,浙江 金华 321004)
摘要: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高等教育服务职能增强,地方高校与所在城市之间互动愈发频繁,双方越来越需要建立紧密的伙伴关系。地方高校与城市共生发展是在多重逻辑共同作用下的一种必然趋势。韩国地方高校与创新城市联动通过促进地方高校服务区域产业发展、激发区域创新体系生机活力、联合培育区域发展紧缺人才、不断完善产业教育法律法规等举措,使地区均衡发展得到有力增强,城市人力资源开发明显加强,产学研合作得以不断深化,社会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借鉴韩国的相关经验,为了更好地推动我国地方高校与城市双向赋能、互动共荣,我国应制定地方高校与城市共生发展的专项政策,优化区域创新生态体系,促进地方高校服务城市人力资源集聚,进一步促进产学研深度合作。
关键词: 地方高校;城市;共生发展;协调发展;韩国;创新城市
从“铁锈带”到“智带”:后工业化转型中的“大学区域”互动机制研究
吴寒天,曾令琴
(浙江大学 教育学院,浙江
杭州 310058)
摘要: “铁锈带”衰落于后工业化浪潮之中,而部分拥有丰富智力资源的“铁锈带”城市(地区)通过“大学区域”良性互动,成功转型为以高科技产业见长的创新中心和智能制造中心(即“智带”)。这一转型过程并非自然发生,基于对促成转型的关键主体的分析可建构出后工业化转型中“大学区域”互动机制的三种理想类型,即地方政府主导型、联络者主导型以及局外人主导型。研究域外“铁锈带智带”转型中的“大学区域”互动或可为我国面临后工业化转型压力的城市(地区)提供改进策略:基于区域异质性特征,大学与多元主体协同构建共识空间;以联络者、局外人为纽带,培育“大学区域”共同生长的良性生态;各主体主动增强相互支撑力度,优化联络者、局外人创业环境等。
关键词: 后工业化;区域发展;产业转型;“大学区域”互动;地方政府主导;联络者主导;局外人主导
院校研究
科研非学术影响力的基本特征和机制研究——对英国“科研卓越框架”教育研究案例的文本分析
侯定凯
(华东师范大学 上海终身教育研究院,上海 200062)
摘要: 本研究采用文本分析方法,以英国“科研卓越框架”教育研究非学术影响力高分和低分案例为研究对象,比较和分析了这些案例的支撑性研究、非学术影响力广度和深度等方面的基本特征,探讨了院校层面非学术影响力的机制类型和推进举措。研究发现,与低分案例相比,高分案例具有更扎实的支撑性研究、更广泛的国内和全球影响力;工具性影响力、概念性影响力、用户能力建设和公众参与是主要的科研非学术影响力机制类型;与低分案例高校相比,高分案例高校在人员培训、与客户建立长期关系、持续性开展推广活动、项目展示等方面的表现更为积极。基于英国教育研究非学术影响力案例的启示,我国院校层面要畅通研究人员与研究用户的互动路径,构建非学术影响力治理体系,营造非学术影响力文化,以扩大教育研究的非学术影响力。
关键词: 教育研究;支撑性研究;科研非学术影响力;非学术影响力机制;科研卓越框架;文本分析法
间断均衡理论视阈下我国独立学院政策变迁审视
魏署光,吴柯豫
(华中科技大学 教育科学研究院,湖北
武汉 430074)
摘要: 基于间断均衡理论,本研究系统梳理了1997年以来中央和地方出台的与独立学院相关的法律法规、行政规章、官方公告等49份政策文本,发现独立学院政策在变迁过程中呈现三个政策均衡期和三个政策间断期交叠出现的状态。从央地互动过程来看,中央政策导向和地方政策调适共同促进政策场域转换,使独立学院政策呈现长期稳定和快速变迁两种政策变迁状态。在此过程中,独立学院政策呈现中央政策统一性与地方政策多样性相统一的格局;不同层级政府间互动过程在影响独立学院政策变迁中处于关键主导地位;政策变迁过程受政治高位推动及政策创新诱致的双重影响。推动独立学院顺利转设,中央和地方要综合配置政策工具,形成政策工具合力;强化政策目标引导,凝聚目标群体共识;促进公众普遍认可,打通社会支持通道。
关键词: 独立学院;政策变迁;间断均衡理论;央地互动;政策均衡期;政策间断期
探索争鸣
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学院设置的路径依赖现象及其反思
褚照锋
(杭州师范大学 经亨颐教育学院,浙江 杭州 311121)
摘要: 本研究借助路径依赖的分析视角,以首轮“双一流”建设中一流大学建设高校设置的1 108个二级学院为研究对象,剖析学院设置存在的路径依赖现象。研究发现,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学院设置存在外部政策驱动下阶段性地集中设置学院、学科制度约束下以一级学科为导向设置学院、两级管理体制下热衷设置独立二级学院三条路径。它们之间相互交织不利于整合学科资源、理顺治理架构、推动跨学科发展,这些路径依赖实质上是资源依赖以及随之形成的认知依赖。对此,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学院设置的路径优化可从资源、认知、行动三个视角入手,优化学科资源的配置方式、重新认知学院组织的内涵、激发学科共同体的能动性。
关键词: 一流大学;学院设置;路径依赖;学科资源;学院组织;学科共同体;跨学科发展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背景下江苏省人才高地建设的成效、困境与优化策略
顾璟
(南通大学 党委组织部,江苏
南通 226019)
摘要: 面对国家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的战略定位,打造人才高地逐步成为各界理论构建和实践探索的热点。基于熊彼特的创新理论和波特的国家竞争优势理论,创新驱动是以人为核心的知识技术协同创新,人才高地建设是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支撑。江苏省以高端的创新平台为载体、以先进的产业体系为支撑、以完备的政策制度为前提、以优良的营商环境为保障打造人才高地并初见成效。但江苏省仍存在国际顶尖人才和创新团队不足、缺少善于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卓越工程师和人才发展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等现实问题。江苏省应基于创新驱动发展理论和江苏人才高地建设的区域特殊环境,做好人才发展规划、加大自主培养力度、升级科技创新平台、强化投入服务保障,在融合聚变中不断放大人才工作“乘数效应”,推动人才强国建设。
关键词: 人才高地;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体制机制创新;人才发展规划;科技创新平台
高等教育国际化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我国国际教育枢纽建设研究
徐一渌
(东北师范大学 纽瓦克学院,吉林
长春 130024)
摘要: 建设国际教育枢纽是“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我国搭建跨境高等教育平台、培养高技能人才以及促进知识生产和创新的重要举措。规模和影响范围、参与者以及实现路径是国际教育枢纽建设的三个核心要素。结合国际化和本土化双重背景,我国应综合考虑国际教育枢纽的划定范围和辐射范围,参与者范围的广泛性、开放性和连接性,运用好功能方法、组织方法和政治方法。具体来说,我国应该以京津冀地区、长三角地区和粤港澳大湾区三个高等教育高地以及雄安新区和海南国际教育创新岛两个增长点为重点,打造面向东亚、东南亚以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国际教育枢纽;以跨境高等教育为抓手,以融合区域高等教育系统为手段,汇聚本土和国际参与者;以国际学生枢纽为基础,实现高技能人才枢纽及知识和创新枢纽协调发展。
关键词: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国际教育枢纽;高等教育区域化;高等教育国际化;学生枢纽;高技能人才枢纽;知识和创新枢纽
新时代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
黄婷,肖璐
(江苏大学 管理学院,江苏
镇江 212013)
摘要: 构建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深度参与全球教育治理、以高水平对外开放促进教育改革持续深化、稳步提升我国高等教育世界影响力需要科学合理的高等教育国际化评价指标体系作支撑。本研究运用扎根理论方法归纳演绎出反映新时代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水平的准则层要素,构建了新时代高等教育国际化评价理论模型,最终形成了以新时代高等教育国际化为一级指标、9个主范畴为二级指标、32项对应范畴为三级指标的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新时代提升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水平要坚持全局思维优化师资队伍,抓牢夯实师德师风建设;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大力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坚持人才培养模式开拓创新,不断完善质量保障体系。
关键词: 新时代;高等教育国际化;评价指标体系;扎根理论;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质量保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