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我国经济发展质量、效益和国际竞争力,必须立足于发展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新形势对实体经济的发展提出了新要求,创新驱动下的实体经济是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经济,是以科技创新为主要驱动力的经济,是低碳、绿色、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强化创新驱动,发展实体经济,须把握三个特征、实现三个突破、抓好三个转变。
把握三个特征
以创新人才为依托。在“人口红利”逐步衰减、新生劳动者对劳动报酬要求更高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下,劳动力成本刚性上升是实体经济发展将长期面对的一个基本事实。收入倍增目标必须通过高质量的就业来实现。实体经济如果继续依靠低劳动力成本模式发展,就难以生存下去。实践证明,传统经济向创新驱动型经济转变,主要标志就在于以人力资本为主的新型资源的重要性明显上升。美国、欧盟等发达国家工业化的实践表明,投资于劳动力能够激发更多的发明创造,提供更优质的产品和服务。以创新驱动实体经济发展的关键在于能否培养和拥有高素质人才。人才高度决定产业高度,没有高素质的人才,就不可能发展高端产业。
以创新产业为支撑。我国走过了跟随式工业化道路,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先进技术和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我国的工业化在相对技术成熟、产业成熟、市场成熟的领域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实现了快速发展。当今世界正在孕育新的产业革命,其核心是网络信息技术与可再生能源技术融合推进产业突破。欧美国家近年来提出的再工业化战略,不是简单地提高制造业比重,而主要是借助信息技术重整工业产业链,打造新的高端制造业。新的产业革命是一次系统性变革,必将改变人们的生产、生活和工作方式,必将改变工业的生产经营方式,同时孕育着巨大商机。实体经济发展必须跟上新的产业革命步伐,从主要依靠量的扩张向主要依靠质的提升转变,无论传统产业还是新兴产业,都要以创新为核心,向各个产业高地攀登。没有创新支撑、缺乏核心技术和核心竞争力的产业,最终只能被固化和锁定在低端环节。
以创新型企业为主体。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主体。在重化工业发展阶段,由于资金、土地等重要生产要素更多地被政府控制,企业的主体地位往往被大大削弱。在创新型经济下,企业主体的动力和活力尤其重要。那些掌握核心技术和知名品牌、拥有良好创新管理和文化、技术水平居于领先地位、在市场竞争中具有优势和持续发展能力的创新型企业,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主体。创新型企业尤其是创新型领军企业是一个国家和地区创新能力的重要标志。美国的苹果、波音、微软、英特尔,日本的丰田、索尼、松下,德国的大众、西门子,韩国的三星、现代等企业,在很大程度上主导了本国乃至全球的技术创新。
实现三个突破
实现产业发展与人力资本提升的突破。实现党的十八大提出的收入倍增目标,必须解决劳动者报酬增长与经济发展不相协调的问题,这对产业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当前,增加居民收入,既要强调再分配公平,更要在初次分配中兼顾效率和公平。只有加快产业升级,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才能实质性提高劳动者收入。不能以牺牲劳动者报酬为代价来实现产业发展,而必须加快经济结构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把发展产业与扩大就业、富裕人民紧密结合起来。通过产业结构优化,带动就业结构、分配结构调整,促进收入倍增;通过就业结构、分配结构调整,促进产业结构加快升级,使产业发展与人力资本提升相互促进、相互融合。
实现产业升级与可持续发展的突破。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我国工业化已进入一个较高阶段,但实体经济发展面临资源环境约束加剧、生产成本刚性上升、新兴产业缺少关键核心技术、产业发展仍以技术跟随为主、高端产业处于低端环节等突出问题。解决这些问题,根本出路在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通过创新驱动,发展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促进产业向价值链高端攀升,减少对资源、环境的依赖,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着力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
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结构调整的突破。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和蔓延导致国际市场低迷、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加剧我国产能过剩矛盾和经济结构问题。必须加快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这就要求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改变政府主导发展带来的依赖投资和出口的经济发展模式。光伏等一些新兴产业发展的实践表明,地方政府主导下的盲目发展,没有核心技术支撑,仅靠规模扩张,是不可持续的。必须真正落实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使经济发展更多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驱动,不断增强长期发展后劲。
抓好三个转变
从抓物质要素投入为主向抓人力资本提升为主转变。过去发展产业,政府的着力点主要在招商引资、项目投入,工作重心在于帮助企业协调资金、土地以及做好“三通一平”等物质要素方面。强化创新驱动,发展实体经济,必须把抓人力资本提升作为重中之重,舍得在人才培养上花精力、花财力。以战略企业家和职业经理人为重点,加快培养造就一批具有全球战略眼光、市场开拓精神和持续创新能力的领军型战略企业家。面向产业发展需求,建立政府扶持、社会力量主导的职工技能培训体系。推行股权、期权激励,突破阻碍科技人员创新创业的制度瓶颈,推进高校院所科研体制改革,鼓励科技人员创新创业。
从抓产业规划引导为主向抓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推广应用为主转变。实践告诉我们,新兴产业不是规划出来的,而是靠创新产品带动、市场需求拉动成长起来的。政府工作的着力点应放在让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走出实验室、走下生产线,突破市场应用瓶颈,更多地靠市场需求拉动产业发展。围绕重点领域、重点产品、重点技术实施一批重点示范应用工程,促进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推广应用。加快推进以应用为主的区域性创新平台建设,促进创新资源高效配置和综合集成。加强产学研合作载体建设,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激发企业创新动力。
从抓资金项目扶持为主向抓环境营造为主转变。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引导支持企业创新发展,仍然是政府引导调控经济创新发展的有效方式,但不宜事先选定支持某个企业、某个项目,而应着力为经济创新发展营造公平竞争的环境。一是从整体上推进税制改革和金融体制改革,降低创新型企业税费负担,改善企业融资环境。二是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实现“四放”:放权,减少行政审批、减少企业前置审批;放宽,放宽民营企业投资领域;放平,提供公平竞争的环境;放行,降低物流成本、宽带信息成本、通关成本。三是引导企业推进管理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和品牌创新。四是既培植大企业、也扶持小微企业:推进兼并重组,培植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同时加强对小微企业尤其是科技型小微企业的扶持力度,支持其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形成独具特色的创新型企业生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