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高教专题研究参考》集萃——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凯发网

2013年《高教专题研究参考》集萃
提高高校公共选修课教学质量途径探析
袁晨华,赵宁
(上海海事大学物流工程学院, 上海201306)
    【摘要】高校公共选修课具有授课对象广泛、课程种类多样、选课比较自由等特点,但在开设中存在开课数量不足,学生选课盲目,教师开停课随意,考核方式不严等问题。要提高高校公共选修课的教学质量,必须建立健全开课鼓励机制,完善公共选修课课程体系,创新选课引导机制,改变课程考核方式,加强监督保障机制。
    【关键词】公共选修课;教学质量;课程;高校
    【文章来源】2010 年8 月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基金项目】上海海事大学校基金项目(20080514);上海海事大学重点课程建设项目(a2010021021g)
    【作者简介】袁晨华(1981-),女,山东威海人,上海海事大学研究实习员,主要从事教学管理研究。
    随着当今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各学科间的交叉融合, 社会对创新型、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在不断增加。高等教育的发展如要跟上社会发展的脚步,在人才培养上要注重从专才教育向通才教育转变。著名教育家潘光旦先生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发展整体人格,一个人应当受到一种通专并重的教育, 甚至是通稍稍大于专的教育。公共选修课的设置正是在社会逐渐重视通识教育的理念下产生的。因为公共选修课在拓宽学生知识面,培养和发展学生广泛的兴趣爱好,全方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等方面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一、公共选修课的特点
    公共选修课是随着学分制的产生而产生的,一般面向全校学生开设,目的是将经典的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及时传授给学生, 其意义在于让学生掌握学习的主动权,既保护、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又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公共选修课的考核方式一般以考查的形式进行,学时一般不超过50 学时,主要具有以下特点:
    1. 授课对象广泛
    公共选修课是面向全校学生开设的,因此决定了其授课对象的广泛性。授课对象的年级跨度从理论上讲包含了大一到大四四个年级; 专业跨度涵盖了文、理、工、艺术各个专业。由于来自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学生往往会选择同一门公共选修课, 所以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学生不同的知识结构和知识深度,尽量使绝大多数学生能较好地理解教师讲授的内容。
    2. 课程种类多样
    公共选修课是由全校不同院系、不同专业的教师基于自己的专业知识背景所开设的, 因此决定了其种类多样的特征。从大类上讲,公共选修课由经济、管理、法律、人文与艺术、文学与语言及科学与技术等六大类组成。公共选修课的多样性保证了不同专业的学生对其他学科的知识有最基本的了解, 并在个人兴趣的基础之上对其他学科最新的成果和动态进行跟踪, 满足了学有余力的学生对各学科知识的融合掌握。
    3. 选课比较自由
    公共选修课同必修课的最大不同之处在于课程的选择权在学生手中。刚从高中进入高校的大学生们,求知欲很强, 他们对各学科的知识都充满了浓厚的兴趣, 在选择公共选修课的时候多是基于自己的兴趣而定,进行自由选择。基于这个原因,学校在设置公共选修课的时候应当充分考虑和保护学生的兴趣, 同时要避免因此而带来的选课盲目性, 要在选课系统里对各门选修课的内容进行详细的介绍, 让学生在了解课程内容的情况下选课。
    二、公共选修课中存在的问题
    1. 开课数量远不能满足学生需求
    以上海某大学为例,教学大纲对各专业选修课的要求一般是在15 学分左右,以每门公共选修课平均2学分计算,学生在四年学习期间要选修八门课,平均到每个学期,只需修读一门,因此公共选修课的学习压力并不大。但实际情况却是,在某些学期时,学生连一门公共选修课也选不上, 而开设的公共选修课通常也是一百人以上的大班课, 这是因为公共选修课的开课数量不足。这种情况导致学生在选课时将兴趣、爱好放在其次,而看重于修满公共选修课的总学分。在选不到课的情况下, 学生为修满学分, 不得不选择自己不感兴趣,甚至自己不能胜任的课程。如某学期工学院开设了《基于proteus 的可视化软硬件仿真》的公共选修课,但却有不少经济、管理、旅游、外语等专业的文科学生选修了该门课程。学习该门课程需要有相关专业的基础知识, 而这些文科专业的学生根本不具备这些基础知识,结果很多学生未能通过期末考试,最终放弃了这门课程。因此,公共选修课数量供不应求局面的出现不但给学生选课造成了困难, 也给任课老师授课带来了不便。
    2. 学生选课存在盲目性
    学生选择公共选修课时多是根据个人兴趣或以获取学分为目的,这给选课带来了一定的盲目性。具体有两个原因:其一,学校没有为学生提供与所开课程内容相关的选课说明。目前的情况是,学生在选择公共选修课时唯一能获得的信息是课程名称和教师姓名,至于课程内容、学习该门课程需要的基础知识,以及授课教师的背景、资历、专业等信息都十分缺乏。学生只能简单地根据课程名称揣摩授课内容, 十之八九会有偏差,尤其对于新开课程,学生出现盲目选课情况的概率更是大大增加。其二,目前的选课规则也是导致学生选课盲目的重要原因。在有的院校, 学生选课需经历预选、正选和补选三个阶段。预选、正选是在本学期期末进行的,补选是下学期初开始的。新学期伊始,学生有机会去听课,亲身了解课程内容和教师风采,此时给予学生增补选的机会,即对于学生想学但未选的课程,可以在补选阶段增选。但补选课程只允许增选课程,不允许退课。这对于只简单凭课程名称选课而实际上课后发现其实不是自己感兴趣的课程或者自己不具备该门课程基础知识的学生来说是欠考虑的。这种选课规则的设置人为地增加了学生选课的盲目性。
    3. 教师开停课比较随意
    近几年由于高校扩招,学生数量的增长幅度远大于师资力量的增长幅度。学校开设的公共选修课无论从数量还是从种类上都不能满足学生的选课需求,在这种局面下,教师只要具备了教师资格证,就可以较容易地开设选修课。而教师开设公共选修课的初衷多是因为教学工作量不够,因此,为完成教学工作量而临时决定是否开设公共选修课, 极易导致公共选修课随意开停。公共选修课虽然不像专业必修课那样有固定严格的教学大纲, 但也是各专业课程体系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而设置的。公共选修课因教师个人意愿随意开停的情况严重影响了选修课的稳定性和连贯性,不利于选修课体系的建设和完善,也给学生的选课增加了困难。此外,有的教师所开设的公共选修课和自己所学所教的专业没有丝毫关系, 无法从源头上保证开课质量, 影响了学生的上课积极性和求知的热情。
    4. 考核方式不严格
    公共选修课的考核方式是考查,教师可以采取闭卷或者开卷形式进行随堂考试, 甚至以期末小论文的形式来对学生进行考查。高校对闭卷考试有严格的规定,如考前必须出a、b 两套试卷,考试时随机抽取一套;试卷几年内不得重复使用等,而对于开卷考试或者学期论文的考核方式则无严格的规定。在趋简避繁心理的驱使下, 实际情况是绝大多数公共选修课的教师都会选择开卷考试或者学期论文的形式对学生进行考查,而采取闭卷考试的少之又少。开卷考试和学期论文两种考查形式给任课老师的工作带来了不少便利,但在知识的考查效果和严谨性方面却大打折扣。开卷考试允许学生携带课本及相关资料在考场翻阅, 为应付考试,学生会抓紧时间翻找答案,没有对试题进行理解和思考的时间。小论文的考查形式给了教师很大的评分自由度,在没有客观、严格的评分标准的情况下,很难保证教师评卷的客观性、可靠性,评卷的认真与否全凭教师个人自觉。另外,有些自我管理能力差的学生,在碰到小论文这种考查形式时会利用各种方式抄袭别人的文章,东拼西凑出一篇论文应付老师。所以,小论文的考核形式难以保证评分的客观性, 更助长了学生偷懒抄袭的风气。
    三、提高高校公共选修课教学质量的途径
    1. 建立健全开课激励机制
    高校应当建立健全开课激励机制,鼓励教师多开公共选修课,开设高质量的公共选修课,从源头上解决教师开课不积极的问题, 逐渐打破目前公共选修课供不应求的紧张局面, 为学生提供广泛、多样的选课环境。
    第一,高校可出台鼓励教师开设公共选修课的规章制度,例如根据选课人数的多少,采用累进式的方式(选课人数越多,课时费越多),以课时为单位,对开课教师进行物质奖励。不少教师之所以不重视开设公共选修课,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认为其“无利可图”,奖励政策的出台会吸引更多的教师开设公共选修课, 从而提高开课数量和种类。
    第二,通过奖励优秀、先进教师的方式,从精神层面引导教师对公共选修课的重视。在每个学期结束前,学校可以组织一次公共选修课教学质量的评选, 以学生评教结果为基础,结合教学督导的评测打分意见,对整个学校的公共选修课教学质量进行排名, 对排名靠前的教师进行鼓励。此举可以引导教师对提高公共选修课上课质量的重视。
    第三,定期组织公共选修课讲课比赛,通过公开的比赛,激发教师的热情,也可以借此促进教师之间的学习。比赛可以一年或者两年举办一次, 聘请知名教授、资深教师做评委,采取教师自愿报名的方式,在规定的时间内模拟公共选修课的上课内容进行比赛。评分标准从课件、授课方法、授课效果等几方面进行综合考虑,排列名次,对名列前茅的教师进行公开表扬和奖励。公开比赛具有生动性、直观性,可以提高教师的积极性和竞争意识, 受到表扬的教师会更加认真地对待自己所教授的课程,对其他教师而言,这也是一个改进教学方法和学习优秀教师的极好机会。
    2. 完善公共选修课课程体系
    为满足学生对知识的多元化需求,公共选修课的学科分类、课程类别应分布合理。一般而言,公共选修课从大类上由经济、管理、法律、人文与艺术、文学与语言、科学与技术等六大类组成。根据六大类的划分,学校在建设公共选修课课程体系时, 应着重考虑课程比例、结构层次、教学安排和核心课程的作用,建立围绕核心课程的多层次课程体系, 加强必修课和公共选修课之间的关联性,充分体现知识结构的合理性[1]。对于科学性较强、系统性较好的选修课程要尽量保持其稳定。同时,要按照优质课程要求,重点建设受学生欢迎的课程,并使其能够保持一定的连续性,做到“人走课不停”,不断提高和完善教学质量,形成成熟、稳定的选修课体系[2]。另外,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公共选修课课程体系的建设应积极鼓励教师开设具有创新性和实践性的课程。
    3. 建立选课引导机制
    学校应通过多种渠道使学生增加对公共选修课的了解。目前,教学大纲是教务处对教师进行教学管理的手段之一, 学校往往要求教师在课前将教学大纲提供给教务处。实际上,教学大纲在“适用专业”、“课程简介”、“本门课程在教学计划中的地位、作用和任务”、“课程内容和教学要求”、“实验内容”、“教材及主要参考资料”、“选修课程”等方面都作了详细描述。因此,笔者建议高校可将教学大纲的部分内容作为选课参考信息,提供给学生。通过这种形式,学生在选课时即能浏览教学大纲,对感兴趣的课程有全面的了解,然后再根据自己的情况选课, 从而可以极大地避免一直困扰师生的选课盲目性问题。另一方面,学校可将教师的背景资料,例如所在学院、所学专业、职称、资历等链接到选课系统网页上,学生在选课时,可以轻易查询到授课教师的背景资料,从而对开课教师也有了更直观的认识。
    4. 改善考核方式
    由于很多公共选修课的教师在期末以一篇小论文作为对学生的考核, 而学校对此没有制定具体的评分标准,容易导致教师评分的随意性。因此,高校应当研究制定以小论文作为考核方式的公共课考查评分标准,使教师在阅卷评分时有依据可循,保证评分的科学性、客观性。另一方面,有很多课程,因为课程性质的原因不适合以论文作为考核方式, 学校应根据公共选修课的类型并依据教学大纲, 对不适合以小论文作为考核方式的公共选修课强制规定以试卷考查方式进行。这样既保证了对学生所学知识的严格考核, 也可以在最后考核环节上对教学质量进行把关。另外,目前的考核方式过于侧重期末考试成绩而忽略了学生平时上课的表现。这种考核方式,不能科学、合理地测验出学生平日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付出的努力。因此,学生最后的成绩应包括平时成绩, 而平时成绩则应由平时出勤、课堂回答教师问题、与同学探讨问题、平时作业、读书笔记等项目构成,以此强调学习过程的重要性,防止学生为考试而学习,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此外, 教师还应注意将学生的全面素质和学习态度纳入评价体系[3]。
    5. 加强监督保障机制
    高等学校应当从两个方面加强对公共选修课的监督保障机制:一是加强平时课堂教学的监督管理,二是加强试卷评阅的监督管理。教学督导制度作为一种卓有成效的监督保障机制很早就被引入到高校日常的教学管理之中。通过聘请学校资深教师作为教学督导,对全校任课老师的课堂教学情况进行检查, 对任课教师起到了很好的监督作用。但目前教学督导机制却没有被运用到公共选修课上。高等学校应当高度重视对公共选修课教学质量的管理, 聘请教学督导员对全校的公共选修课进行不定期的抽查, 对各项教学指标进行评分,以此加强对公共选修课质量的管理。同时,可以将教学督导的意见通过学院反馈给任课老师, 对后者而言是一个改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的绝佳途径。另一方面,对归档试卷的抽查,也是督促教师提高教学质量的很好途径之一。目前不少高校会定期组织相关部门对各学院的归档试卷进行检查, 但多数时候只涉及到专业课程,而对公共选修课则不闻不问,这样的情况导致不少公共选修课教师忽视教学质量。高校应当在定期试卷抽查工作中同样加强对公共选修课试卷的抽查, 通过监督检查机制来保障公共选修课的质量。
    参考文献:
    [1] 杜振财.确立选课制理念,完善选课制度[j].背景教育.高教,2007,(5).
    [2] 肖康元.关于提高选修课教学质量的思考[j].中国科技信息,2008,(5).
    [3] 梁冬玲,邵新妍,周佳,朱士江.关于专业选修课程考核方式的探索[j].科技创新导报,2009,(35).
 
————网站导航———— ——
主办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 凯发网 copyright@2013 凯发网的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备10021028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430015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