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高教专题研究参考》集萃——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凯发网

2013年《高教专题研究参考》集萃
高校专业综合改革探讨
石其宝
    【摘要】 “专业综合改革试点”是教育部正积极推进的一项教育改革工程。围绕这项改革工程的目标,本文剖析了改革试点推进过程中,国内部分高校在教学团队、课程教材、实践教学、教学管理等方面的改革措施与发展思路,并对专业综合改革实践过程中出现的校企多元双向互动机制、学生培养社会化等改革理念进行了深入分析。
    【关键词】 专业 综合改革 教学管理
    【作者】 石其宝,上海政法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副教授,上海高等学校本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 上海 201701)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教育差别与城乡收入差距问题研究”的成果,批准文号 08bjy011; 中央财政专项“产业结构调整对城市困难群体就业与社会稳定的影响研究”的成果,批准文号 2010gsc014。
    【文章来源】教育评论/2012 年第 4 期
    目前,教育部正在推动和实施“本科教学工程”、“专业综合改革试点”等高等教育专业综合改革工程与项目。为适应这一国家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国内部分高校立足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趋势,结合本校和本专业的特点,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进行了有针对性的改革,以稳步推进教育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本文拟就国内高校专业综合改革过程中出台的具体政策、措施,进行探讨和交流。
    一、教学团队建设: 发挥平台引领作用,全面提升团队教学科研能力
    教学团队的组建需要一定平台。目前,在专业综合改革项目推进过程中,各高校均十分重视教学团队的梯队建设和平台建设。在梯队建设方面,各高校都在着力打造一支结构合理、经验丰富的高水平师资队伍,注重形成一支既有较丰富教学经验,又有较强科研能力的教学团队。在职称结构上,把教授、副教授、中级职称的教师控制在一个较为合理的比例范围内。在团队建设过程中,很多高校建立了“团队带头人、课程负责人、主讲教师”的三级岗位分工协调制,以明确职能定位和责任,促进团队各成员能各司其职、协调合作。在此基础上,以平台建设为载体,提升团队整体的教学能力和科研水平。
    打造“教学模式改革与创新引领平台”,提升团队教学能力。在专业综合改革项目的开展过程中,围绕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进行相应的教学方法改革与创新,建立较为完善的教学模式,是各高校专业综合改革的重点工作。有的高校探索围绕课程建设、教学方法改革、教学模式创新等重大问题,联合校内外相关专业人才培养与教学方面的资深教师和企业实务专家,打造体现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特点的“教学模式改革与创新引领平台”。以这一平台为基础,通过开展教学模式改革的学术讲座、研讨会、教学研究项目建设、打造本专业的特色重点和精品课程建设等方式,深入研究专业综合改革的教学体系、实践教学改革、实验室建设等问题,最终形成专业综合改革的系列研究报告和教学研究论文,逐步组建能够彰显本校特点和优势的教学团队,最终形成团队的鲜明特色。
    打造“学科交叉研究与创新引领平台”,增强教师科研水平。与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在教师队伍的科研能力建设上,各高校注重发展不同学科的交叉研究,从不同的学科视角、用不同的学科研究方法,对经济社会领域的重大问题进行综合研究。同时,十分注重研究团队人员结构、研究内容的交叉性、组织模式上的开放性,以及研究方法的综合交叉性。围绕这一平台建设,各高校还积极扩大国内及国际交流,与国内外高水平大学的教学研究团队发展合作关系;鼓励相关教师拓展和建立渠道,与校内外学术团体发展稳固的科研及教学等方面的合作,发挥学科交叉、科研教学相互促进的良性互动机制的优势,以形成专业师资团队较强的教学科研基础。
    打造“产学研推进与创新引领平台”,强化服务社会能力。各高校注重以学科专业综合改革为龙头,通过完善总体规划、政策支持、经费保障、人员投入等方面的建设,结合学校实际、学科专业特点,不断开辟和拓展产学研合作的空间与内容。“尤其是对于专业课课程设计、专业生产实习和毕业设计,提倡选用来自生产实践第一线的实用性课题或与教师的科研工作紧密结合的课题。”同时,注重创新师资团队建设,鼓励校内专任教师到相关企业和行业一线学习交流,聘请相关企业和行业的管理者到学校兼职授课,使师资队伍的职称、学历、年龄、性别结构更加合理。建立教师培训、交流和深造的常规机制,形成一支了解社会需求、教学经验丰富、热爱教学工作的高水平的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
    二、课堂教学改革: 以复合应用型知识结构培养为目标,推进教学方法与理念的创新
    围绕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和职业发展能力的培养目标,各高校专业综合改革十分重视探索多元化的生动有效的教学方式和方法。“从具体专业的教学计划看,目前大多数专业的教学计划确实不利于我们培养宽口径、厚基础、多样化的人才。”在教学改革实施过程中,很多高校正努力探索建立起一套成熟的人才培养的理念、模式、理论、课程体系和管理制度,建立涵盖教学计划、课程与教材开发等内容的人才培养体系。在教学内容、课程模块、教学方法、考试方式方面制定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大力强化教材建设、网络教学、实验实训条件方面的政策配套与保障。
    在课程体系设计上,很多高校紧扣国家战略产业发展布局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调整了课程体系中的学科与专业基础课、专业选修课、跨学科与跨专业选修课等各门类课程的设置比例,结合专业理论及实践变化,不断调整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在教学内容、课程模块的设计中,各高校特别致力于学生复合应用型知识结构的形成,在课程体系上安排涵盖多学科的课程。以经济管理类学科专业为例,很多高校在学科基础和专业主干课程的基础上,重点突出管理类、实务类、法律类、外语类等课程模块的深度交叉融合,在强化学生综合学科知识基础的同时,强化“复合型、应用型”实务能力知识结构的形成。
    以工商管理专业复合型人才的市场需求特点为例。很多高校在教学内容设计上,将最新管理学科的新成果、新技术、新内容充实到专业课程教学中,让学生掌握专业基础理论,了解国内外管理学理论及实务的最新前沿。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扩大学生基础知识面,教师在教学案例选择上,力图覆盖不同行业企业类型,邀请不同行业经营管理者及技术工程专家给学生介绍相关行业管理特点及技术发展动态。在教学方法与考核方式上,各高校注重坚持“学以致用”的原则,结合互动式教学、参与式教学、体验式教学、探究式教学的精神,充分调动师生因素,开展包括实务技能型作业设计、能力型过程化考核等内容的“教练型教学”模式探索。
    在教材建设和课程群的资源建设上,各高校积极推进纸质资源、网络资源、师资资源的一体化体系建设,及时更新、充实了课程资源与信息,包括教材、多媒体课件、教学示范作品、学生优秀作业、教学录像、案例库、试题库等教学资源。同时,及时丰富课程内容,提高其学术价值,增强其传播能力,加大课程的精品含量。在此基础上,积极修订和完善相关课程的教学大纲,将所有教学课件、教案、案例及习题放到网络平台上,整理相关讲座及课程录像的音频、视频资料,初步建立了网络课堂。
    三、实践教学改革: 坚持“打破围墙办大学”的理念,推进校企多元双向合作办学机制的完善与创新
    在推进专业改革目标的过程中,不少高校发现自身在校企合作、利用校内外各类资源推进专业建设方面还存在不少亟须解决的问题。如实务型、业务性强的双师型师资短缺,校企合作的机制与途径有待拓宽,与实习基地企业缺乏深入的产学研合作和课题研究合作,企业对学校人才培养机制与模式改革的参与度不高。实习基地提供的实习岗位有待增加,学生实习的日常管理有待加强,考勤制度和激励措施需进一步完善和改进。此外,存在海外教育资源利用不足,国际化办学水平不高等问题。
    在专业综合改革项目的建设过程中,很多高校开始践行“打破围墙办大学”的理念,推进社会参与办学的沟通与合作机制,打造“校企联合互动平台”,从而有步骤地提高社会力量参与办学和人才培养的层次和力度,逐步拓展和深化与各实习基地、企业、国外优资教育的合作与交流。同时,创造条件,吸收用人单位参与高校的人才培养或专业调整方案设计。
    教师践习体系与双师型队伍的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地方本科院校的必然选择,应在教师引进、教师培养和教师引导方面构建应用型师资队伍。”首先,从完善高校教师践习体系的角度看,应制定、实行高校教师“社会践习制度”。在年度考评、职称晋升、福利待遇方面给予政策倾斜,从制度上鼓励专业教师到企事业单位的相关业务岗位上脱产见习,从而完善相关课程的“实践性”,真实反映相关业务的“前沿性”,提升与企业实务的“联系性”,以丰富和活跃实践实务性课程的授课质量。其次,应聘请见习单位中经验丰富的业务骨干或资深专家担任见习教师的“企业导师”,做到见习过程中及见习结束后的长期业务指导联系,以系统提升见习教师的实践能力。再次,在积极开展相关见习工作的同时,鼓励教师参加注册会计师、企业法律顾问、项目管理资格、物流师、人力资源管理师等资格认证类考试,以提高双师型教师的比例。
    知识服务与横向课题研究的推进。把科研成果转化为社会生产力,提高本专业知识服务和横向课题的研究能力,既有助于扩大本专业的社会影响,也有助于提高本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上海很多高校结合市教委开展的“产学研”践习培养计划,与相关企事业单位密切合作,选派了一定比例的青年骨干教师到上海市政府机构、各类企事业单位的业务岗位积累工作经验,在知识服务和横向课题承担方面也制定了较多促进政策。
    吸引企业参与教学计划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和修订。很多高校开辟各种途径,吸收用人单位参与学科专业的人才培养或专业调整方案设计,邀请行业企业的专家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或修订、专业建设与课程建设、教研教改,以及教育教学质量评价等工作,取得较好的效果。
    把校外优势资源“引进来”,打造“企业实务专家品牌课程”等品牌课程。很多学校深入开展校企合作教育理论的学习,转变教育观念,把校企合作的思想渗透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上海政法学院经济管理学院设立了“ceo 系列专题讲座”的特色课程,积极引进外贸类、商业类、金融类企业的高级管理者、一线业务人员到学校讲授某些实务课程章节,或以专题讲座等方式,与学生面对面地沟通和交流,以提高学生对不同行业职业特点的认识,让学生及早了解真实的企业运作情况以及职场的人才需求特点,为学生做好职业规划打下良好的前期基础。
    四、人才培养质量社会反馈机制建设: 注重“用人单位需求与评价调查”和“毕业生跟踪与反馈调查”
    “用人单位需求与评价调查”,旨在帮助学院了解用人单位的需求,以及对本校毕业生培养质量的评价反馈,为改进教学培养提供依据和目标。通过参与项目,各高校可以深入了解各类企事业在毕业生就业过程中的职位招聘数量、招聘标准、新员工评价等方面的基础信息。在多年信息收集整理的基础上,逐渐形成适合本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与信息反馈的“毕业生需求与使用评价调查数据库”,这将是高校建立自身人才培养质量动态监测与改进系统时的重要依据。
    与来自用人单位的信息反馈不同,“毕业生跟踪与反馈调查”则主要反映毕业生就业离校 3 到 5 年后,其就业能力和社会竞争力方面的变化信息,从动态的角度收集毕业生的中期表现和发展潜力的数据,细化收集毕业生在工作调动、后期培训等过程中对母校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方法方式等方面的满意度信息,最终为高校修正和完善自身的人才培养模式、深化专业综合改革提供依据。
    以这两个调查工作的开展和调查数据为基础,通过对用人单位和毕业生跟踪调查,搜集社会对高校的最终产品———毕业生的评价信息及要求,及毕业生经过工作实践后自身对学校教学管理、课程设置、培养目标等的体会感受,最终为相关学科专业改革决策提供依据。根据结果评价和过程评价的信息,高校可对教学目标和教学过程进行调控,完善修正相关培养目标、培养方案和各个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设计,改革教学运行方案。通过详细调查毕业生对学校培养目标、培养方式、课程设置及管理等方面的感受及建议,也可为高校制定或调整专业培养方案提供依据。
    目前,高校的专业综合改革一般注重以就业为目标,以能力为导向,将“三个为本”的理念贯穿于教学各个环节,对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第二课堂教学、教风学风等进行全方位的系统改革。在改革中,既着重体现复合交叉知识培养和实践能力强化,也十分注意强化实践教学和校企多元双向互动机制的构建。这些改革措施体现了人才培养“五化”的变化趋势,即实现校外资源校内化,校内资源社会化,校内实践实训多元化,校内外实习“双师”管理制度化,学生自主实践常态化,最终实现学生培养社会化。
    同时,各高校也应十分注重推进大学生的创新与创业教育。把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与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创新创业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结合专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要以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为重点,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因此,实施创业教育和创业培训,构建大学生创业教育与创业实践的平台,提升创业能力,将是各高校今后专业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随着各高校专业综合改革的深入推进,可在为大学生提供创业教育、创业指导和服务,鼓励和支持更多大学生走上成功创业之路等方面,充分挖掘创业带动就业倍增效应和创新推动作用。
    主要参考文献:
    1、张洪田: 《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探索与实践》,《中国高教研究》,2008 年第 2 期。
    2、王伟廉: 《中国大学教学运行机制研究》,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年。
    3、冯东: 《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若干问题》,《教育评论》,2012 年第 2 期。
    4、金国华: 《高校应用人才培养新探》,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7 年。
    5、牛君、林军: 《对政法院校“法商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思考》,《当代经济》,2010年第10期。
    6、教育部: 《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2010年5月4日。
 
————网站导航———— ——
主办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 凯发网 copyright@2013 凯发网的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备10021028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430015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