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高教专题研究参考》集萃——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凯发网

2013年《高教专题研究参考》集萃
高等教育信息化发展与研究论纲
梁林梅 刘永贵 桑新民
(南京大学 教育研究院,江苏南京 210093)
    【摘要】信息化正在成为高校教学、科研、管理、国际交流及社会服务等方面不可或缺的重要生存环境,并将成为推动未来中国高等教育变革和发展的强大杠杆。文章从研究“通论”的视野,对发达国家高等教育信息化的经验及趋势、中国高等教育信息化的现状及问题、中国高等教育信息化未来发展需要研究和关注的重要战略议题等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分析和阐述。
    【关键词】高等教育信息化;趋势;经验;战略议题
    【文章来源】现代教育技术2012年第1期
    【基金项目】:本文系教育部2010 年博士点基金课题 “高等教育信息化管理体制及创新机制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梁林梅,南京大学教育研究院副教授,网络化学习与管理研究所副所长,教育学博士,硕士生导师。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高屋建瓴地将信息化对教育改革承载的重要使命概括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的影响”。这一富有战略视野的定位预示着教育信息化将成为今后十年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强大杠杆,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从而推动中国教育体系的整体性变革和创新。高等教育机构(尤其是大学)作为国家知识创造与传承的核心组织,信息化正成为其教学、科研、管理、国际交流、社会服务等不可或缺的重要生存环境。高等教育信息化水平不仅是教育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可能成为整个国家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标杆和引领者。
    对于以教育信息化为重要研究对象和主攻方向的中国教育技术专业人员而言,长期以来一直在关注着教育信息化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但相比对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关注程度而言,在高等教育信息化的研究方面还较为欠缺。即使在已有的高等教育信息化研究中,大部分学者更多地关注“大学教学信息化”这一特定的研究和实践领域,而在高等教育信息化的战略规划与顶层设计,高等教育信息化的体制、机制、政策等问题,在大学管理信息化、科研信息化、国际交流信息化、服务信息化及其整体协调发展等方面研究和关注不够,难以从整体上认识和把握高等教育教育信息化发展之全貌,更有可能影响到我们对教育信息化概念、内涵及基本理论的深入理解和系统把握。
    本文作为“高等教育信息化发展研究”系列的开篇,试图能够从一个整体而宏观的视野,对国内外高等教育信息化的现状和未来发展做一个力所能及的“通论”。
    一 世界发达国家高等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经验与趋势
    高等教育信息化最早发端于信息技术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1]。从世界上第一台应用于科学计算的电子计算机算起,高等教育信息化已走过近八十年的历程,发展到今天已经超越了早期以软、硬件等基础设施建设为核心的初级阶段,进入了以信息技术推动高等教育系统性、整体性、深层次、全方位变革的崭新阶段。关于世界发达国家高等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经验和趋势可以总结并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 从软、硬件相分离的基础设施建设思路向一体化“赛博基础设施(cyber-infrastructure,ci)”的战略性转变
    美国高等教育领域在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正在经历着一场新的范式变迁——即从孤立地以单个单位为主体,以信息技术硬件、软件、信息系统等相分离的方式,各自为政地开展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转向大学之间、大学与企业间、大学与政府间的协作和联合,以高等教育系统中现实需求(信息服务)为核心,融硬件、软件、服务、人力资源等为一体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方式——2005 年由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启动的“赛博基础设施”项目正是这一思想的深刻体现:该计划试图打造新一代的信息高速公路,为美国科教文化发展乃至经济与社会进步注入新的竞争活力。所谓“赛博基础设施”,是指一个由一系列高速的互联网络、先进的计算资源、各种应用软件以及专门技能构建起来的一个科教平台,同时又是一个巨型的知识网格平台和公共知识服务体系[2]。借助于“赛博基础设施”,人们不仅可以以一种全新的方式便利地获取到各种各样的教育资源,得到各类专家的帮助,还可以参与各种在线教育活动,进入各种各样的虚拟环境,并能及时准确地对学习者的学习进行评估[3]。“赛博基础设施”实际上是发达国家高等教育信息化发展到纵深阶段之后,在信息技术硬件、软件、数据、管理与服务创新等诸多内容间的一种高度集成,它代表了美国高等教育信息化在未来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新趋势。
    2 从行政管理信息化向教学和科研信息化的转变
    美国高等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始于20 世纪60 年代计算机技术在高校行政管理系统中的大规模应用。管理信息化之所以能够成为美国高等教育信息化的优先发展领域并取得了较大成功,一方面受到美国企业管理信息化和政府行政管理信息化蓬勃发展的影响,另一方面在于高校“科层制”的行政管理体制使其比较容易自上而下地推行管理信息化变革,在信息化过程中遭遇到的阻力比在教学和科研领域相对要小。
    进入20 世纪80 年代,随着以促进跨部门信息流动和共享为目标的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在高校中的大面积推广,信息技术在高校中的应用已从单纯地提高行政管理效率、降低管理成本,发展到推动大学业务流程的改进和再造,并开始探索如何将信息化更好地为管理决策服务,更好地为师生的教学和科研服务,进而能够推动大学的整体性变革,最终为高等教育的目标和宗旨服务。相比于行政管理信息化,高校教学和科研的主导权在教师及学生群体,当师生自身尚未形成对信息化的真实需求时,那种自上而下地在教学和科研领域推进信息化的举措往往举步维艰,难以持续。因此,在高等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早期,教学信息化和科研信息化的步伐是落后于行政管理信息化的。
    然而,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在人们工作、生活、娱乐、交往等领域深入而广泛的应用,高校师生的信息素养越来越高,他们自身对信息化的需求也在迅猛增长。从行政管理信息化向教学和科研信息化的转变,目前已成为美国高等教育信息化发展的一大趋势——如美国著名高等教育信息化专业协会educause 在2011 年的研究报告中指出,“信息技术在高校的应用目前已越过了数据中心和院校管理系统的建设阶段,正在转向教师和学生的日常应用。”[4]由此可见,高等教育信息化的未来发展焦点已经从信息技术自身的应用问题转向了如何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大学学习(教学)方式及科研方式变革等深层次的、影响大学整体变革和发展的核心议题。
    3 信息化发展模式的转变
    在经济繁荣的20 世纪末期,美国高等教育机构受惠于信息技术驱动的知识经济之迅速发展,在信息化建设方面获得了大量资金投入,规模不断扩张,初步完成了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建设,并奠定了对大学业务流程进行深层变革的物质基础。但近年来受到金融危机影响,多年来一直依靠大量资金投入维持成长的高等教育信息化不得不面临预算削减的现实, 既有的信息化发展模式显然已是难以为继[5] 。在educause 2011 年的调查中,信息技术的投入资金是首席信息官(cio)们认为最重要的、排在第一位的重要议题。educause 的报告中强调:“目前美国高等教育的领导者面临着信息化短期资金削减、长期资金匮乏的艰难困境。高等教育信息化的未来发展所面临的另一个巨大压力在于高校的管理者、投资者们与过去相比更加关注信息化的价值回报(return-on-value)、大学的愿景回报(return-on-mission)及投资回报分析等问题。因此,高校的cio 们必须学会如何最有效地利用有限的资金,学会用最少的资源做最多的事情,学会如何将信息技术投资的价值最大化。”
    4 cio 制度与it 治理结构的改革是确保高等教育信息化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体制保障
    cio 制度由美国学者威廉姆.西诺特(william r.synnott)于1980 年首次提出,是一个专门负责组织信息化建设、管理,参与组织战略发展决策,从而实现以信息化推动组织创新发展的高级战略管理职位[7]。cio 职位目前已在美国的企业、政府、高校等组织中广泛设立。从1983 年美国大学第一位cio诞生至今,目前已成为美国大学中的常设职位[8]。到2010 年时,全美已有45%的高校设立cio 职位(研究型大学的比例更高,达到70%)[9]。以cio 制度整合校内各it 部门及各类信息化资源,领导全校信息化建设,提升信息化决策、管理的层次和水平,是美国以体制创新深化信息化建设的成功经验。
    在引入cio 制度的同时,创建扁平化、去中心化的it 治理结构,让高校各院系部门的管理者、各类委员会的代表、师生代表参与到大学信息化的规划、决策与监管中,从而在平衡各方信息化利益的过程中,实现信息化的协调、统一发展,促进信息化与大学教学、科研、管理等核心业务的有机融合,也是美国以体制创新深化信息化发展的另一成功之道。
    5 各类高等教育信息化联盟的协调和推动作用
    信息技术是一种打破组织边界的力量,信息化的发展更需要超越各个孤立的组织边界的“信息化联盟”的推动作用。在各类“信息化联盟”中,高等教育信息化专业协会已成为推动发达国家高等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重要中坚力量,美国的educause 和英国的jisc(联合信息系统委员会)就是两个成功的典范——educause 不仅联合了美国高校的cio,而且邀请和吸引了有远见的著名大学校长,就大学未来愿景展开广泛、深入的高层研讨,成为美国高等教育信息化研究与实践紧密结合的智囊团和资源库,成为以信息化推动大学变革的中坚力量;jisc 是一个由英格兰、苏格兰、威尔士和北爱尔兰高等教育基金委员会系统(hefcs)支持的专业协会,jisc 通过提供战略指导、咨询建议和发展机会,引导英国的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和科研机构创新性地使用信息技术来支持教学、学习、科学研究及行政管理[10]。
    以高等教育信息化专业协会为舞台,汇集大学、政府、企业、基金会等各类组织,凝聚大学校长、cio、it 员工、it企业主管、各领域研究者等一切致力于以信息化推动高等教育变革发展的力量,在合作共赢中全面推动高等教育信息化的深入发展,是发达国家高等教育创新发展的又一特色。
    二 中国高等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现状和主要问题
    中国高等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具有如下特点:
    1 起步晚、发展快
    中国高等教育信息化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目前中国100%的高校都已接入了互联网(其中有40%的校园网出口速率在千兆以上)[11]。另外,各类信息系统及数字资源的开发也已初具规模——高校信息化教学系统的覆盖率达到98%,信息化管理系统占95.3%,信息化科研系统占84.4%;在资源建设方面,已建成2500 门国家精品课程,28 个基于网络的数字博物馆,12 个重点学科信息资源系统及高校师生几乎每天都在使用的“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calis)”等等。[12]
    在2010 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出台后,教育部及相关部门在教育信息化方面出台了一系列的重大举措——2011 年8 月,教育部信息化领导小组成立,袁贵仁部长亲自担任领导小组组长[13];2011 年10 月,教育部“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包括精品视频公开课与精品资源共享课)启动[14];2011 年11 月,“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首批20 门)上线[15]……。如果说国家教育“十一五”规划的重点放在了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建设方面,那么“十二五”规划将重点在如何建立良好且有效的资源共享机制,如何通过顶层设计将不同的资源有效地整合,将在标准建设、数据互联互通、业务流程再造等方面做更多的努力。
    2 差异大、不平衡
    中国高校的信息化建设始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几所名牌高校,而大多数高校全面推动信息化则始于21 世纪初叶,虽然发展迅速,但目前却存在“差异大、不平衡”的严重问题,具体表现在:
    (1)985/211 高校与普通高校差异大。例如,拥有10 万元以上的服务器的数量平均每所高校为5.77 台,其中“211”高校31.84 台,普通本科院校5.39 台,专科院校0.86 台。
    (2)发达城市、东部、南方地区高校与西部高校差异大。据相关调查显示,北京市的高等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远远高于其他省(市、区),在基础设施建设、信息化应用、管理信息化、信息化保障等各方面均处于领先地位,而西部地区的高等教育信息化水平低于东部和中部地区,特别是甘肃、内蒙古和云南省(自治区)在基础设施建设、资源建设、应用、管理和信息化投入等各方面亟待提高。[17]
    (3)高校信息化内部结构的不平衡。以北京高校为例,基础设施建设的得分最高(0.7419),资源建设方面的得分最低(0.0137);就上海高校而言,信息化保障方面的得分最高(0.3238),最低的是管理信息化(0.1185)。
    另外,在高等教育信息化发展中还存在教师(“数字移民”)和学生(“数字原住民”)之间的信息化需求和应用水平差异大;信息化投入和产出(回报)方面的差异大;软硬件建设和应用服务之间的差异大(硬件发展快,软件与服务跟不上,应用与服务水平不高)等诸多问题。
    3 信息化的战略价值(地位)尚未得到充分认可
    复旦大学信息化办公室主任宓詠教授曾指出:“随着信息技术和信息化应用在高校不断推广,信息技术已不再仅是it部门内部的事情,学校的发展受到了信息化系统的制约和影响,领导层必须面对大学整体发展战略与信息化战略间的对应问题。” [19]
    而当前在许多高校领导的观念中,单纯技术定位和导向的信息化建设思路仍占主导地位——将教育信息化看成是外在于高校科研、教学、管理过程的一种技术设施建设和投资行为,从而导致了学校的信息化缺乏战略规划(据调查,目前国内只有39%的高校有单列信息化规划,45%的高校分散在总体规划中,而16%的高校无成文的信息化规划20),另外,学校的信息化发展与核心业务及师生的信息化需求相脱节,更没有利用信息化来解决校长们所面临的难题和困惑。
    4 信息化的体制、机制不健全、不规范
    高等教育信息化建设需要以体制、机制的创新来保障,这已被发达国家教育信息化的实践所证明。中国高等教育信息化的成功,同样离不开信息化体制和机制的有力保障,如清华大学的“两校级领导领衔的双委员会制”、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领衔的领导小组 信息办”等都是在在信息化实践中卓有成效的体制探索[21]。然而遗憾的是,目前国内大部分高校还没有能够从制度层面给予信息化工作充分的重视22。当前中国高等教育信息化发展中所面临的诸多问题,如重技术轻管理、重建设轻应用、重投资轻评估、信息资源分散、信息孤岛及重复建设现象严重、信息技术投资效益低下、信息技术服务意识淡薄等一系列问题,究其根源,就在于我国大学现行的管理体制越来越难以适应高等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现实要求,缺乏规范、整合、创新的体制保障,致使校内的各个it 部门难以协调、合作,难以将信息化的发展与学校的整体战略相一致,难以持续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科研与管理中的深层次应用。
    三 中国高等教育信息化未来发展需要研究和关注的重要议题
    1 高等教育信息化的顶层设计问题
    “顶层设计”的概念源于工程学领域,是大型工程技术项目建设中的一种设计理念和科学决策模式。这一设计理念强调从实际需求出发,运用当代系统科学的方法论,自高端开始进行战略谋划和总体设计。后来被应用到更加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建设和规划领域,尤其是国家改革发展的战略决策模式中,成为贯彻科学发展观、追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教育信息化顶层设计正是在这一中国改革深化发展的大背景下开始受到高度重视的。[21]
    在高等教育信息化顶层设计中,信息化与大学战略目标的契合是关键,这其中涉及对信息化如何支持和服务于大学战略发展的设计,涉及对信息时代大学战略目标及使命乃至大学本质属性等根本问题的深层次思考,涉及以怎样的规划和决策体制、怎样的建设和运行方式来实现这种契合等关键性的重大问题。
    2 高等教育信息化的体制与制度问题
    美国高等教育领域通过cio 体制、it 治理等一系列体制创新越过了信息化实践和发展中的重重困难,从而推动了信息化的可持续发展。中国的高等教育信息化要想实现为高校的战略目标和宗旨服务,要想推动信息化和高校核心业务(教学、科研、管理、社会服务等)的深层次融合,就必须得到高层管理者的认同和支持。军事信息化的成功经验表明,成功的军事信息化工程一定是“元首工程”、“元帅工程”,是各军兵种、各级军队、各类军事院校的“一把手工程”[23],教育信息化要取得成功也必须如此。中国高校信息化发展的成功经验还说明,除了“一把手”的支持(例如复旦大学在2000年全面启动信息化建设,校长亲任信息化领导小组组长4)外,还需要一位兼具多种能力与素质的cio(或it 主管),在一定的资金支持下,带领着富有创新与服务精神的it 部门,富有智慧地推动教育信息化的持续发展。然而,受到中国大学人事制度、薪酬制度及职业化流程等因素的制约,在目前中国的大学中简单照搬美国大学的cio 体制往往是举步维艰。如何从当前中国大学体制的现实出发,探索符合中国特色的cio制度,是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的课题。
    3 不断关注新技术对未来高等教育变革和发展所提供的机会与可能
    发达国家高等教育信息化的历史经验还表明:信息技术为高等教育的发展和变革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信息技术作为一种跨越边界的力量,不仅突破了传统教学、科研、管理等活动的时空限制,而且正在突破学科壁垒、学校围墙、国家疆界,促进全球知识网络共同体的形成。高校的管理者们应该将信息技术视为推动大学发展的重要机遇,学会应用信息技术所提供的动力、资源和发展可能,制定信息化的顶层设计和战略规划,推动大学的创新与发展。
    当前,云计算、移动互联技术、社交网络及其相互之间的融合正在成为影响未来高等教育信息化发展的主要技术趋势——在新媒体联盟(new media consortium)2009 年发布的影响高等教育未来发展的技术趋势《地平线报告》(thehorizon report)中,就提出了两个影响高等教育发展的关键技术:移动技术和云计算技术[25];2010 年,移动技术又成为影响美国大学信息化发展的重要议题之一;在educause2011 年的研究报告中,移动技术排在第五位(仅次于资金、管理信息系统、ag凯发旗舰厅的技术支持的教与学和信息安全),成为影响未来高等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重要技术因素。中国的一些高校在此方面也已开始探索,“移动校园”已在一些高校中成为现实——2011 年11 月复旦大学移动校园应用平台“i 复旦”正式开通,浙江大学的“手机浙大”和台湾大学的智慧校园“intu”也已上线。
    4 在信息化与高校核心业务的深度融合中探索推动我国现代大学制度的建设问题
    当前,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等已成功实现了“数字迎新”——以“新生的报到入学”为切入点,按照学生在校的“学习生命周期”,促成了学校招办、学生处、教务处、财务处、房产处、各院系、校医院等各部门的信息整合与业务改革28,这是我国高校中以信息化推动大学各业务部门信息整合、业务流程再造乃至管理体制变革的成功案例。
    高等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正在改变高等教育活动中信息的生产、采集、存贮、管理、传递、应用等方式,在信息的公开、共享中悄然改变着政府与高校、高校管理者与师生等之间的关系,这势必将对高等教育的管理模式、手段、组织结构、管理文化等产生深刻的影响,也必然要求管理体制进行相应的变革来适应信息化发展要求,而这也正是我国现代大学制度建设所关注的核心问题之一。
    5 高等教育领域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问题
    教育部杜占元副部长[29]指出,当前教育资源的建设仅仅解决了“有无”的问题,用户在教学中主动应用资源的积极性不高,重视不够;低水平重复建设严重,优质资源共享不足,资源的持续发展和更新不及时,都已成为当前教育资源发展中的瓶颈。杜部长进一步强调:“共建共享是关键性的机制问题,而共建可能比共享的难度更大,当下共建的共识并不高,要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支持,创新机制上要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尤其是要调动师生的积极性。”
    6 教育信息化的绩效(投资回报)问题
    信息技术是否让高校师生真正从中受益,是否促进了大学自身使命的实现,这将成为影响中国高等教育信息化深入发展的重大问题。在信息化发展基本上完成了初期的大规模投资和基础设施建设阶段之后,进入了信息化发展的深度融合、体制机制创新及和个性化服务阶段,信息化的绩效(投资回报)问题将是一个无法回避的、具有挑战性的议题。
    7 师生用户的信息化需求问题
    如果说过去十年中国高等教育信息化的核心目标是“应用推广”,那么未来十年信息化的目标将是“面向服务”,面向服务已成为信息化产业的整体发展方向;在教育信息化发展初期,以业务为核心,让用户跟着业务跑,现在的情况是以用户为核心,实现以人为本的信息化应用[30]。虽然目前各高校在信息化上的投入越来越多,但师生对信息化的需求增长得更快,并且师生用户的信息化期望会越来越高,信息化需求会越来越个性化、多元化,对师生用户信息化需求的研究和分析将是未来高等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另一关键问题。
    结语
    高等教育信息化的未来发展将继续受到各类新兴技术和高等教育变革需求的双重影响。信息化建设目前已成为高等教育领域中一个基础性和长期性的工作,成为高校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的教育技术专业人员应该不断追踪国内外高等教育信息化理论与实践的最新进展,同时立足于中国高等教育信息化发展中的现实问题和中国高等教育未来变革发展的现实需求,与不同学科(领域)中的高等教育信息化研究者和实践者共同协作,相互取长补短,共同推动我国高等教育信息化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网站导航———— ——
主办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 凯发网 copyright@2013 凯发网的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备10021028号 京公网安备:110402430015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