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贯彻全教会精神 认真实施教育规划纲要-凯发网

  返回专题ag凯发旗舰厅主页
建设一流强国 人才战略必须先行
——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征求意见稿)
郑晓华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征求意见稿)最近出台并向社会各界征求意见,笔者反复阅读,深受教益。综观《纲要》,这是一个洞悉国内外教育形势,尊重教学科学发展客观规律,既全面细致又高屋建瓴,具有全局指导意义的纲领性文件。

一、《纲要》高擎教改大旗,吹响新一轮教改号角,非常及时,也非常迫切

凡是关心中国教育、关心国家发展的人,都会有一种同样的焦虑:中国的现代化事业迅猛发展,现代化建设、科技创新、产业转型、文化发展,对人才的数量和质量要求都已提升,而教育依然故我,在老路上迟缓发展。教育的“人才产出”和中国现代化事业发展对人才类型、质量的要求已产生严重脱位,显然这已经成为影响中国建设世界一流现代化强国的瓶颈性障碍。教育界有识之士对存在的一些问题已呼吁多年,但在管理者层面、政策层面,却无人来痛下决心,大刀阔斧进行改革。因而从小学到大学,旧有的应试教育模式陈陈相因,民族的巨大智力资源在浪费。建设世界一流的现代化强国是中华民族的百年梦想,作为一个历史悠久、人口众多的大国,目前在科技原创、文化输出、思想引领等方面,与我国作为世界大国应有的地位和影响都还有一定差距。由于缺乏一流原创人才,发展因之放缓了脚步。因此,毫不夸张地说,教育改革实际上已成为关乎国运的大问题。现在教育改革做得如何,将决定未来20年后中国是否有世界级科技文化大师产生,从而使中国更具国际魅力和影响。

二、《纲要》的指导思想,把教育改革放置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下,站得高、看得远,升华教育改革的意义,也向教育界提出了任务和目标

《纲要》第一部分(总体战略)第一章(指导思想和工作方针)第一款(指导思想)提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优先发展教育,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这段话是总纲,如能深刻领会、把握精髓,将为教改提供新的精神动力。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笔者认为有以下几层含义:1.中国的教育事业,包括要进行的改革,总体目标是服务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教育事业所有方面都要围绕这个中心。2.教育的改革、发展,是正在建设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一部分,对此必须做出探索,无可回避。3.如何改革、如何发展,它没有固定模式,没有先定概念,它是开放式的、是流动发展的,只要有利于培养一流人才,有利于中国建设一流世界强国,我们都可以探索。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这也不是一句套话。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在新时代的应用,它引导改革开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经济,繁荣文化,改善人民生活,使我们在短短30年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邓小平理论的最核心精神是实事求是、真抓实干、务求实效。未来教育改革发展,也要遵循这样一些基本原则,不作无谓争论,关键看实效,看是不是对建设世界一流现代化强国有利。 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要求我们始终奋进在时代前列,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利益,代表先进文化,更是对共产党人在市场经济环境下怎样起先锋模范作用提出了要求。当然,教育改革发展也不能背离这些原则。胡锦涛同志提出科学发展观,就是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对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进一步深化和发展,对如何“务求实效”,如何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如何实现这些目标提出了更具体的要求。教育实际上是国家发展的奠基性工程,国家建设和发展的这些基本思想和原则,都必须贯彻执行,并且深入细化到每一个环节中。这样的教育改革发展,才能循由国家发展统一目标,完成自身时代使命。

“指导思想”还提出,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优先发展教育,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这也是非常正确的。世界近代历史的发展证明,一个国家的发展,人才是关键。人才的来源,即一个国家的教育。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最重要的因素,所有的科学技术进步,都是靠高水平的教育培养高水平的科技人才。中国要建设现代化强国,没有自主创新的一流科技成果,这个目标是无法实现的。所以,要优先发展教育,只有教育上去了,人口众多才不是国家负担,而是成为国家发展的动力。

三、《纲要》视野宽阔、思想解放,为未来教育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如果理解深刻,并贯彻执行到位,将引导中国教育走向新的发展高度,并为中国未来进军世界一流强国打下人才基础

在《纲要》第一部分(总体战略)第一章(指导思想和工作方针)第二款(工作方针)中,提出“把改革创新作为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纲要》指出:“教育要发展,根本靠改革。要以体制机制改革为重点,鼓励地方和学校大胆探索和试验,加快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步伐。创新人才培养体制、办学体制、教育管理体制,改革质量评价和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教学内容、方法、手段,建设现代学校制度,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教育体系。”这里面涉及体制、机制改革,都是教育行业的大事。教育体制的问题,如何鼓励社会力量多渠道办教育,如何避免教育管理行政化,在教育界近年来已有许多讨论。管理机制问题,近年来对教学评估、教师教学科研考核、招生制度、教学模式,也多有探讨。《纲要》把教育界近年关注的热点问题,都提出来并写到指导思想中,可见决策部门对这些问题的高度重视,也给教育界研究、探索、解决问题提供了先导性思想支持。

笔者认为特别使人触动的是这一段表述:“创新人才培养体制、办学体制、教育管理体制,改革质量评价和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教学内容、方法、手段,建设现代学校制度,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教育体系。”仔细品味这段话后,发现里面有很深刻、很丰富的思想内容。第一,可以感受到《纲要》编写者对我国教育长期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这样一个事实的认识是清醒的。第二,《纲要》提出了改变滞后的现状的办法,就是要探索、创新,创新人才培养体制,创新办学体制,创新教育管理体制,还要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使我国教育跟上世界潮流,构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这里显示出政府在教育改革方面的巨大决心,同时也显示出国家对教育工作者锐意改革,创造中国人才培养理念和模式,提升中国教育现代化水平的强烈愿望。第三,从上引表述可以看出,改革是一个兼容并蓄的开放系统,没有事前约定界限,一切对发展中国教育有利、对培养优秀人才有利的,都可以探索。这就最大限度地消除了教育改革者的思想顾虑,在精神上给了教育改革无限大的空间。由此可以得到结论,这是一个思想非常解放的《纲要》。

四、《纲要》提出的战略目标切合中国社会当下实际需要,在人才培养方面观念开放,与时俱进

在第二章(战略目标和战略主题)中,《纲要》提出的战略目标是“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实现这一目标的途径是:提高升学率,同时提高教育品质,实现更高水平的普及教育;缩小城乡差距,建立惠及全民的公平教育;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协调发展,建立体系完备的国民终身教育体系;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深化改革、提高教育开放水平,建立健全更有活力的教育体制。应该说,这些表述都切中了中国当代教育现状,也符合中国社会发展实际。对于教育改革,具有全面指导意义。在第二章第四款(战略主题)中,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推进素质教育,坚持德育为先,坚持能力为重,坚持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理念,倡导加强学生公民意识、社会责任感,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培养具有较强学习实践创新能力的、勇于探索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这段表述也颇有新意,如对学生公民意识、社会责任感的强调;对学生勇于探索、创新精神的强调以及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的强调。既体现了中国教育理想与人类普世价值观念的连接,也体现了未来教育改革与中国国情、时代发展和当下形势的连接,是对过去单纯强调掌握知识技能,服务国家、社会、人民等内涵的深化。

五、中国教育的成功在知识传授和基本功训练。《纲要》提出高等教育要“文理交融”,实行学分制、弹性学制,加强科研和实践环节等,非常及时,非常必要

在第七章“高等教育”中,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放在了突出位置,显示了《纲要》对人才培养的高度重视。《纲要》说,要“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着力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加大教学投入。教师要把教学作为首要任务,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加强实验室、校内外实习基地、课程教材等教学基本建设。深化教学改革。推进和完善学分制,实行弹性学制,促进文理交融;支持学生参与科学研究,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推进创业教育。创立高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全面实施高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严格教学管理。健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励学生刻苦学习,奋发有为,增强诚信意识。改进高校教学评估。加强对学生的就业指导服务”。这里特别提到了拔尖创新人才、推进和完善学分制、实行弹性学制、促进文理交融、支持学生参与科学研究、推进创业教育、全面实施高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等。这都是近十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界在借鉴欧美发达国家教育体制和成功经验时正在试行但实际推行难度较大、收效甚微的工作。《纲要》把其列入第七章“高等教育”作重点强调,显示了政府相关部门对高校正在进行的相关改革的支持。中国教育的成功在于知识传授和基本功训练。知识创新和原创性文化科技成果的创造,一直是中国人的弱项,这不能不说与教育有很大关系。要改变中国教育培养的人才智力结构,使十年、二十年后中国能产生一批具有引领世界学术实力的一流文化科技创新大师,教育观念、内容、方式等问题不解决是不行的,对此教育界应当反思。《纲要》第七章(国家重点扶持建设的学科)中提出,高校要“改进管理模式,引入竞争机制,实行绩效评估,进行动态管理。鼓励学校优势学科面向世界,支持参与和设立国际学术合作组织、国际科学计划,支持与海内外高水平教育、科研机构建立联合研发基地。加快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的步伐,培养一批拔尖创新人才,形成一批世界一流学科,产生一批国际领先的原创性成果”,这对高校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拓展思路,确立目标,迅速进入世界一流学校,提供了思想支持和目标要求。

六、处于经济持续高速发展中的中国,亟需教育为改变经济结构、提升产业等级、提高科技文化原创力、提升国家形象提供一流人才。素质教育中艺术教育的角色非常重要,因为无论科技创新还是文化创新,都需要想象力和创造力,而艺术教育的任务正是培养人的这一方面能力

大约六七年前,为了了解外国大学动态,笔者曾经在美国一流大学网站看到某世界一流大学网站标示他们的使命是:改变人类生活的方式。确实,这所大学培养出了一批获诺贝尔奖的科学家,世界知名的思想家、艺术家,他们的发明、创造改变了人类的生活。建设世界一流大国亟需能够在世界学术尖端层面为国家做一些开拓性探索的科学家、工程师、艺术家、设计师,为什么这方面人才目前看来还比较少,原因之一在于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当然也包括艺术教育的缺乏。

艺术教育包含专业教育与大众审美普及教育,这两个方面都很重要。专业教育以一种什么指导思想来培养,关系到专业人才的未来发展高度。目前在这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简单说就是在旧教育框架下发展的艺术专业教育,基本上以培养技术型人才为目标。各行各业“熟练工”很多,但具有国际视野的原创人才较少。显然,这样的教育理念模式已不符合中国建设世界一流国家宏伟目标的需要。大众审美教育是针对国民素质的,艺术教育培养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艺术教育决定国民素质。国民素质就是劳动力素质,它的提高关系到国家的发展。中国艺术教育距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差距,主要问题是“重知识传授”而忽视“感觉能力的培养”。实际上,艺术教育和科学一样,也是生产力的一部分。高素质的工人生产更精美的产品,会让生产出的东西有更高的附加值——这也是一个国家的软实力。

中国改革开放30年,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我们都是改革的受益者。纵向比我们很自豪,横向比我们应冷静认识差距。中国现在的经济总量已列居世界前三、四位,但人均还在百位前后,而其经济构成比例中显示中国科技、文化原创力和在世界的影响力及号召力还是比较小。其中固然有历史原因:底子薄、时间短、积累少、资金力量不足、国内困难多等。但其中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即缺乏尖端一流人才,无论科技界还是思想文化界,中国教育为国家培养的这方面人才严重匮乏。

教育的发展、人才的培养有周期。现在亟需具有科技文化原创能力的国际一流尖端人才,应该是在15年或20年前上小学、上中学时,接受适合现代国际科技文化发展竞争需要的教育和思想训练。对于一个国家、民族来说,20年只是历史长河的一朵小浪花,亡羊补牢犹未为晚。因此,现在颁行《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纲要》,实在是“时代呼唤”,在某种程度上将决定现代化事业何去何从,甚至是国家发展的命运。

中国的未来发展呼吁教育改革,中国人建设世界一流现代化强国的梦想在呼唤教育改革,中国人要“活得更幸福,更有尊严”的美好愿望在呼唤教育改革。所以,衷心拥护《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纲要》颁行,我们全民动员,上下一心,打好教育改革这一仗,就一定能为国家复兴、人民幸福奠定万世不动之基。(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党委书记兼副院长)


主办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 @ 2003——2010年
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网凯发网的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建立镜像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