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贯彻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工作会议精神-凯发网

教育部四位司长谈“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教育部高教司司长张大良、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长郭新立、科技司司长王延觉、社科司副司长张东
以提升质量为核心的高等教育发展道路

     [网友庐山]:张大良司长你好啊,报道说最近教育部召开了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工作会议,想问问你们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在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方面的总体思路是什么?
    [张大良]: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决策,是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明确要求。去年4月24日,胡锦涛总书记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重要讲话当中强调,不断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我国高等学校要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最核心最紧迫的任务,始终贯穿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各项工作之中。
    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高等教育战略目标是:到2020年,高等教育结构更加合理,特色更加鲜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整体水平全面提升,建成一批国际知名、有特色、高水平的高等学校,若干所大学达到或接近世界一流大学水平,高等教育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
    为了深入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和教育规划纲要,经过认真筹备,今年3月,教育部召开了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工作会议,印发实施《教育部关于全面提升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和《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意见》,对提高质量和各项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刘延东国务委员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她强调,要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深刻认识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紧迫性;要以人才培养为中心,形成高等教育四大职能,相互支撑、整体提升质量的格局;要加强领导,形成合力,为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提供强有力的保障。这次会议十分重要。会议提出,要牢固确立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树立科学的高等教育发展观,坚持稳定规模、优化结构、强化特色、注重创新,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
    [张大良]:一是稳定规模。今后要保持公办普通高校本科招生规模相对稳定,高等教育规模增量主要用于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继续教育、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以及扩大民办教育和合作办学。二是优化结构。通过调整学科专业、类型、层次和区域布局结构,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满足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的多样化需求。三是强化特色。促进高校合理定位、各展所长,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争创一流。探索建立高校分类体系,制定分类管理办法,克服同质化倾向。根据办学历史、区位优势和资源条件等,确定特色鲜明的定位、发展规划、人才培养规格和学科专业设置。四是注重创新。鼓励地方和高校大胆探索试验,加快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步伐。
    为了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我们将围绕质量提升这个核心,坚持把人才培养作为首要工作,把内涵发展作为核心要求,把体制机制改革作为根本出路,把协同创新作为新的着力点,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根本保障,把评估监测作为必要手段,把创新引领作为动力源泉,把对外开放作为重要途径,集中精力练内功、比内涵、强底气,把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工作会议精神和提高质量的各项措施落到实处。

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最根本的使命

    [网友舞动的微风]:张大良司长您好,人才培养质量是高校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请问教育部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方面有哪些举措?
    [张大良]: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最根本的使命和最本质的要求,也是高等教育质量的第一体现。高校要进一步树立三个理念:第一是以人才培养为中心的理念,把人才培养质量作为衡量办学水平最主要的标准;第二是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战略需求为检验标准的理念,把社会评价作为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第三是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把一切为了学生健康成长作为教育工作的首要追求。具体措施包括五个方面:
    一是优化学科专业和人才培养结构。我们正在修订学科专业目录及设置管理办法,建立动态调整机制,落实和扩大高等学校专业设置自主权。按照学科专业设置管理规定,除国家控制布点专业外,本科和高职高专专业自主设置。我们还在开展专业综合改革试点,支持优势特色专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和农林、水利、地矿、石油等行业相关专业以及师范类专业建设。与有关行业部门和地方联合建立高校毕业生就业和重点产业人才供需年度报告制度,健全专业预警、退出机制,对就业率较低的专业,除个别特殊专业外,应调减招生计划或暂停招生。
    二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针对人才培养模式单一、大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不强等问题,我们将积极探索科学基础、实践能力和人文素养融合发展的新模式。组织实施好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施卓越工程师、卓越医生、卓越农林人才、卓越法律人才等教育培养计划,探索与有关部门、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模式。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促进科研语教学互动,及时把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重点实验室、研究基地等向学生开放。支持本科生参与科研活动,早进课题、早进实验室、早进团队。
    [张大良]:三是强化实践育人环节。针对许多高校学生参与实践的时间不足、渠道不多、体制不畅、保障不力等问题,前不久,七部委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意见》。文件提出分类制订实践教学标准,增加实践教学比重,确保各类专业实践教学学分学时;抓好条件保障,加强实验室、实习实训基地、实践教学共享平台建设,推动高校与千家企业共同建设国家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广泛开展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科技发明、勤工助学和挂职锻炼等实践活动;加强实践教学管理和政策支持,新增生均拨款优先投入实践育人工作,新增教学经费优于实践教学。
    四是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和就业指导服务。我们将组织制订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开发创新创业类课程。大力开展创新创业师资培养培训,聘请企业家、专业技术人才和能工巧匠等担任兼职教师。支持学生开展创新创业训练,重点建设一批高校学生科技创业实习基地。普遍建立地方和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指导中心和孵化基地,重点建设一批高校示范性就业指导服务中心。建立健全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服务平台,加强困难群体毕业生就业援助与帮扶。
    五是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不强等问题,我们将全面实施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方案,及时修订教材和教学大纲,充分反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改进教学方法,把教材优势转化为教学优势,增强教学实效。实施立德树人工程,创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建设一支高水平思想政治教育专家队伍,加强学生党员的教育、管理和服务。推动学雷锋活动机制化常态化。推进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引导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
    [网友龙侠客]:看报道说近期新一轮本科教学评估已经启动,请问教育部对加强本科教学质量监测评估有哪些具体措施?怎么样辨别有些学校的弄虚作假现象?
    [张大良]:评估是国家监控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手段。针对评估工作未能体现分类、分级、分层理念,指标体系不够合理、评估方法单一等问题,我们将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一是立标准,制定完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我们考虑分三个层次制定标准,建立健全符合国情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体系。在国家层面,组织专家研究制定本科各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地方层面,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行业部门(协会)和高校联合制定相应的专业人才评价标准;高校层面,各高校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本校实际制定各专业人才培养标准、修订人才培养方案。
    二是建体系,健全教学质量监测评估体系。坚持管办评分离的原则,建立以高校自我评估委基础,以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常态监测、院校评估、专业认证以及评估、国际评估为主要内容,政府、学校、专门机构和社会多元评价相结合的教学评估制度。实行分类评估,对2000年以来未参加过评估的新建本科高校实行合格评估,对参加过评估并获得通过的普通本科高校实行审核评估。开展专业认证及评估,在工程、医学等领域积极探索与国际实质等效的专业认证,鼓励有条件的高校开展学科专业的国际评估。按照本科评估新方案的要求,强化高校质量主体意识,推进高校开展本科教学自我评估,完善本科院校基本状态数据库,推动高校向社会公布年度本科教学质量报告,建立高校自我激励和约束的机制。
    三是抓项目,继续推进“本科教学工程”项目建设。要完善国家、地方、高校三级“本科教学工程”体系,实施好专业综合改革、精品开放课程、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大学生创新创业、高校教师教学发展示范中心项目,发挥建设项目在推进教学改革、加强教学建设、提高教学质量上的引领、示范、辐射作用。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网友糊涂神侠]:现在一些教师存在浮躁之风,少数教授不上课,或者有些教授上课也就是在混事,导致教学水平下降。请问在引导教师静心教书、潜心育人方面,教育部有哪些具体措施?
    [张大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根本性保障。办学的第一要务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建设好一所大学,要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最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来抓。
    一是完善引导教师潜心教书育人的相关制度。高校要制订具体办法,把教授为本科生上课作为基本制度,将承担本科教学任务作为教授聘用的基本条件,让最优秀教师为本科一年级学生上课;鼓励高校开展专业核心课程教授负责制试点,倡导知名教授开设新生研讨课,激发学生专业兴趣和学习动力。要完善教师分类管理和分类评价办法,明确不同类型教师的岗位职责和任职条件,制定聘用、考核、晋升、奖惩办法;改革薪酬分配办法,分配政策向教学一线教师倾斜,鼓励高校探索以教学工作量和教学效果为导向的分配办法。完善国家、地方和高校教学名师评选表彰制度,重点表彰在教学一线做出突出贡献的优秀教师。定期开展教授为本科生授课情况的专项检查。
    二是提高教师业务水平和教学能力。要推动高校普遍建立教师教学发展中心,重点支持建设一批国家级教师教学发展示范中心,有计划地开展教师培训、教学咨询等,提升中青年教师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完善教研室、教学团队、课程组等基层教学组织,坚持集体备课、深化教学重点难点问题研究。健全老中青教师传帮带机制,实行新开课、开新课试讲制度。完善助教制度,加强助教、助研、助管工作。探索科学评价教学能力的办法。鼓励高校聘用具有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担任专兼职教师,支持教师获得校外工作或研究经历。
    三是更加重视本科教学工作。要巩固本科教学在高校各类教育中的基础地位,把本科教学作为高校最基础、最根本的工作,领导精力、师资力量、资源配置、经费安排和工作评价都要体现以教学为中心,着力解决人才培养和教育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问题。

以“2011计划”推进“211”和“985”成果的发展

    [网友新禅宗一派]:最近,教育部出台了“2011计划”(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为什么出台这样一个计划?计划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计划希望能达到的效果是什么?
    [王延觉]:1998年5月4日,时任总书记的江泽民同志在北京大学百年校庆上提出来,“为了实现现代化,中国要有若干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由此,教育部、财政部共同实施了“985”工程,推进我国一流大学的建设。去年4月24日,胡锦涛总书记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上发表了重要讲话,明确提出要积极推动协同创新,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和政策项目引导,鼓励高校同科研机构、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建立协同创新的战略联盟,促进资源共享,联合开展重大科研项目攻关,在关键领域取得实质性成果。为了落实锦涛同志的指示,教育部、财政部决定启动实施2011计划,全称是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并且在今年3月23日,在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工作会上,联合颁发了《关于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意见》。
    “2011计划”的主要内容可以简要地归纳为“1148”,即一个根本出发点、一项核心任务、四类协同创新模式的探索和推进八个方面的体制机制改革。
    [王延觉]:(1)以“国家急需、世界一流”为根本出发点。国家急需、世界一流,既是“2011计划”的目标和方向,也是标准和条件,旨在引导高校围绕国家急需的战略性问题、科学技术尖端领域的前瞻性问题和涉及国计民生的重大公益性问题,聚集一流的创新团队,形成一流的创新氛围,创造一流的创新成果,培养一流的创新人才,在服务国家重大需求的同时,逐步形成“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办学模式,加速建立能够冲击世界一流的新优势和新实力。
    (2)以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的创新能力提升为核心任务,“2011计划”提出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创新能力提升的核心任务,目的是围绕重大科学问题和国家重大需求,增强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研三者之间的协同与互动,增强创新要素的有效集成,增强高校创新能力发展的导向性,增加投入与产出的效益。其中人才是根本,学科是基础,科研是支撑。
    (3)以协同创新中心为载体,构建四类协同创新模式。大力推进学校和学校、学校和科研院所、学校和行业企业以及学校和区域发展、和国际合作的深度融合。探索建立面向科学前沿、行业产业、区域发展以及文化传承创新的重大需求的四类协同创新模式,建成一批2011协同创新中心,逐步成为具有国际重大影响的学术高地、行业产业共性技术的研发基地、区域创新发展的引领阵地和文化传承创新的主力阵营。
    (4)以创新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推动高校深化机制体制改革,“2011计划”提出“以机制体制改革引领协同创新,以协同创新引领高等学校创新能力的全面提升”的要求,力争突破高校内部以及与外部的机制体制壁垒,改变“分散、封闭、低效”的现状,释放人才、资源等创新要素的活力,在总结近年来高校改革实践与经验的基础上,通过系统的改革设计,建立综合改革实验区,着力推动八个方面的改革:
    一是构建科学有效的组织管理体系。二是探索促进协同创新的人事管理制度。三是建立寓教于研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四是形成以创新质量和贡献为导向的评价机制。五是建立持续创新的科研组织模式。六是优化以学科交叉融合为导向的资源配置方式。七是创新国际交流与合作模式。八是营造有利于协同创新的文化氛围。
    [网友新禅宗一派]:请问“2011计划”与“211工程”和“985工程”之间是什么关系?教育部设计这些计划与工程的目标是啥呢?草民觉得这不就是个玩数字的游戏么?
    [王延觉]:“2011计划”应该说是211工程和985工程的发展和延续,三者依据我国高等教育不同发展阶段的不同要求,各有侧重,相互依托。“211工程”、“985工程”重在学科、人才、平台等高校创新要素的发展,重在高校内部的建设。“2011计划”重在高校的机制体制改革创新,重在推动高校内部资源和外部创新力量的有机融合,建立协同创新模式,从而带动和推进“211工程”和“985工程”成果的进一步发展。
    [网友孤松]:可能很多高校都非常关注“2011计划”,能否请司长们介绍一下计划如何组织实施?
    [王延觉]:为了做好“2011计划”的组织实施,在制定计划的同时,教育部、财政部就共同研究制定了“2011计划”的实施方案,并且在最近就要正式发布。
    实施方案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一是进一步明确计划实施的总体目标、重点任务、协同创新中心建设的类型、实施的范围以及实施的年限等要求,确定了“统筹部署,分层实施;分类建设,择优支持;广泛汇集,多元投入”的实施原则,支持和鼓励有条件的高校、地方先行先试,制定校级和省级以及其他形式的协同创新计划。
    二是在实施方案中,明确了培育组建、评审认定、绩效评价的操作程序。首先要引入计划实施的原则,由高校会同地方政府主管部门以及行业产业部门联合开展前期培育,重点是确定协同创新方向,选择协同创新的模式,组建协同创新体,营造协同创新的氛围环境,逐渐形成协同创新的新平台和新机制。在培育组建取得明显成效的基础上,教育部、财政部按照组织申报、专家评审和综合咨询的程序,每年组织评审认定,认定一批协同创新中心。在建设过程中,2011协同创新中心坚持动态、多元、融合、持续的创新机制,建立由协同创新体以及其他方面的代表组成的中心理事会或者管理委员会,负责中心的重大事项决策,加强对2011协同创新的目标管理和阶段性评估,建立年度报告和周期性评估相结合的评价方式。
    经评审认定的2011协同创新中心,国家将根据实际需求,在充分整合现有资源的基础上,在经费、政策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以保证其建设、运行以及机制体制改革的顺利实施。
    [网友黑椒牛柳]:司长好啊,如何按照全面提高质量的要求,部署和推进高校“十二五”科技工作?
    [王延觉]: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实施国家中长期教育、科技、人才规划纲要,全面提升高校创新能力,教育部制定发布了《高等学校“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按照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要求,部署和推进高校“十二五”科技工作,主要突出如下五个方面的基本要求。
    一是坚持把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相结合作为高校科研工作的本质要求。坚持以高水平科学研究支撑高质量高等教育,以高质量的高等教育支撑自主创新能力的持续提高,形成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有机结合,互相促进的新机制。
    二是坚持把推进协同创新作为战略选择。紧紧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科学技术前沿,大力推进高校与高校、高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地方政府以及国际学术机构的深度合作,促进资源共享,提高原始创新能力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三是坚持把加强原始创新作为高校科研工作的主攻方向。坚定不移地把增强原始创新能力作为高校科技发展的战略基点。在高校科技工作中,进一步加强基础研究的地位。
    四是坚持把人才队伍建设作为根本保障。充分发挥领军人才、创新团队和青年骨干人才队伍在科技创新中的关键作用,着力构建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具有强大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队伍。
    五是坚持把深化机制体制改革作为强大动力。以科技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为着力点,破解长期困扰高校科技发展的深层次问题,以机制体制改革促进科技资源高效配置和综合集成,全面激发创新活力和创新能力。
    部署推进高校“十二五”科技工作包含以下几个主要的方向:一是全面提升高校科技创新能力,二是深入推进高校体制机制改革,三是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和创新能力建设,四是加快高校创新体系的建设,五是部署组织实施高校创新计划。六是完善保障措施。
    [网友小小教书匠]:王司长能不能给网友简单介绍一下科技司的主要职能是什么?
    [王延觉]:教育部科技司的主要职能是组织协调高校的科研工作,组织高校承担和完成国家的科研任务,推进高校的科研工作和高等教育的结合。
    [网友小报童]:请问王司长,科技司近几年在推动产学研结合,组织高等学校参与国家技术创新工程、成果转化几方面都做了哪些工作?
    [王延觉]:科技司在最近几年推动产学研结合,组织高校参加国家技术创新体系建设这方面主要做了这么几件事情:一是推动高校积极参与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二是推动高校和地方政府,特别是和开发区共同建设工业研究院以及农村发展研究院;三是推动高校科技园区的建设;四是组织高校科研人员积极参与技术创新体系的建设,参与企业的研发活动;五是推动高校科研平台对企业和对社会的开放和服务。
    [网友三转一响]:关于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王司长能不能给网友做个介绍?
    [王延觉]: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是外专局和教育部联合组织实施的一个计划,已经实施了一个五年计划,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这个计划的主要内容就是通过引进外国专家来加强我们一些重点学科的建设。

我国研究生教育应不断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网友藤树]:看报道教育部很重视培养机制改革问题,那您能否具体地介绍一下这项改革的内容?
    [郭新立]: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是一项综合性、系统性的改革,是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根本前提和保证。我们比较系统地考虑和设计了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顶层目标、指导思想和重点推进项目,其重点改革内容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结构调整
    研究生教育的系统质量主要体现在规模及其分布、学科类型结构域社会需求的匹配程度,为了主动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研究省教育的规模、学科、类型、布局等要素之间以及要素内部需要建立良性的调节机制,工作重心在于合理确定发展规模、加大结构调整力度,具体表现在:合理确定学术、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比例,完善适应多样化需求的分类培养体系,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形成支撑发展需求、符合学科规律的学科结构,形成区域特色突出、协调发展的布局。
    2.模式改革
    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是提高质量的关键,改革现行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建立现代研究生培养制度,要遵循研究生教育的特征和规律,围绕提高科研与创新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更加科学地设定培养目标、教育内容、教学方法,形成贯穿培养全过程的质量保证制度,增强培养过程的开放性、国际性。主要从以下方面予以推进:着重提高学术学位研究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强化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与行业、企业的结合,完善以科学研究和实践创新为主导的导师责任制,加强研究生教学改革与学习管理,推动高校与科研机构的联合培养,深化研究生培养的国际合作与交流,注重研究生创新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培育。
    [郭新立]:3.创新制度
    结构调整和模式创新需要来自体制与制度的激励、引导和调节,其核心是处于培养单位自主权中心的学科设置权、学位授予权、招生考试权、质量评价权等权利的配置,以及规范和保证依法治教、依法行政的治理结构和法规政策体系,要在明晰与规范权力边界、充分发挥市场和产业作用、健全单位自主、自律与制衡的机制方面实现突破和创新。主要包括:形成有利于提高质量和学科发展的学科设置机制;规范和完善服务国家和区域发展需求、突出学科条件和发展潜力的学位授权制度;完善突出对学术水平、科研创新能力考察的招生考试制度;建立适应需要、立足学科的质量框架体系以及分类引导、多元监控的质量监督制度,推动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修订为核心的法律法规体系的完善。
    4.支持保障
    研究生教育经费投入及其政策、学科与培养基地的建设以及研究生教育管理等因素,支撑并影响着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和质量的提高。培养机制改革顺利进行,离不开持续有力的支持保障。主要工作有:加大研究生教育的财政投入力度;健全研究生奖助政策和资助体系;加强人才培养基地建设;加快政府管理方式和培养单位内部管理制度的改革。
    [网友文化强国我为主]:郭新立司长你好,研究生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请问教育部对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提升创新能力有何考虑?
    【郭新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研究生教育基本实现了立足国内自主培养高层次人才的战略目标,基本建成了学科门类比较齐全、培养类型多样的研究型教育体系,成为了研究生教育的大国,为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有力的人才保障,国际影响力也在不断提高。但从总体上看,研究生教育的质量还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接受高层次教育的需求,作为国民教育的顶端,研究生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的重要结合点,是高层次创新人才的主要来源,是提高综合国力与国际竞争力的有力支撑。因此,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关系到人才强国和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关系到创新型国家的建设,必须从全局的高度给予充分重视。为了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清华大学百年校庆重要讲话精神,我们围绕提高质量的主题,以完善制度、提高质量、科教结合、支撑创新、适应需求、引领未来为发展思路,正在制订和不断完善关于深入推进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进一步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意见,并在文件发布的同时召开全国研究生教育工作会议,全面进行动员和部署。这里面体现的总体思路和设计理念主要在三个方面:
    一是需求导向。研究生教育直接关系到国家高级专门人才队伍建设和科技创新的能力,是人才培养的关键阶段,尤其需要大幅度提升发展水平和支撑服务能力,在培养规模、结构和质量上满足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在国家急需的战略性研究、科技尖端领域的前瞻性研究、国计民生重大问题的公益性研究方面作出重要贡献。
    二是特色多样,研究生教育作为高层次创新人才的主要来源,要充分考虑和尊重不同地区、不同高校、不同学科和不同人才类型之间的差异,避免一刀切、同质化,鼓励各具特色、多样化的发展模式。
    三是高端引领。研究生教育作为国民教育的最高段,要在教育的理念、培养的模式、人才选拔、评价机制等方面,在基础研究、前沿高技术研究、新兴学科建设等方面,在创新精神、创新文化、创新方法等方面发挥引领作用。

[主持人]:您对武汉理工大学(微博招生办)申请硕士学位的材料造假的事情怎么看?
    [郭新立]:从媒体上得知有关报道后,教育部对此事高度重视,立即要求武汉理工大学查清事实,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对有造假行为的,要严肃处理。教育部将进一步加强对同等学力申请学位和在职攻读学位工作的管理,以保证学位授予质量。

大力发展高校哲学社会科学

    [网友奔跑的蚊子]:能不能请张司长介绍一下当前我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总体情况?
    [张东刚]:大家知道,高校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主力军,人才荟萃,学科优势突出,研究力量雄厚。长期以来,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始终坚持正确方向,紧跟时代步伐,顺应实践要求,取得重要成就,呈现出繁荣活跃的生动局面。一是学科体系更加完善。建成了一批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应用学科、立足学术前沿的基础学科、符合学科发展趋势的新兴交叉学科,初步形成了门类齐全、布局合理的学科体系。二是学术成果不断涌现。推出了一批高水平论著,整理了一批传统文化典籍,翻译了一批国外学术精品。据统计,全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80%以上的研究成果集中在高校。三是服务能力显著增强。积极开展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研究,仅“十一五”期间就提供咨询报告、政策建议6万多份,为党和政府科学决策、民主决策提供了重要参考。四是研究队伍不断扩大。目前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教师已达44万人,占全国社科力量的三分之二以上,涌现出了一批名师大家和一大批学科带头人及中青年学术骨干。五是对外交流日趋活跃。开展了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对外交流,加强了与国际上许多高水平大学、学术机构的合作,扩大了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在世界上的影响。
    进入新世纪以来,党中央对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作出了一系列战略部署,颁布《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启动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提出了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建设的奋斗目标。特别是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把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作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一项重要内容,深刻阐述了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一系列带有方向性、根本性、战略性的问题,强调了哲学社会科学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要地位。《决定》中许多重要思想和论断,集中体现了中央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战略部署,为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指明了方向。为贯彻落实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去年我部制定了《教育部关于深入推进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意见》,由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联合转发。文件下发后,及时召开了“全国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会议”,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同志会前作出重要批示,对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发展提出了新的明确要求。这都体现了中央对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高度重视。可以说,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迎来了前所未有的良好机遇,我们应抢抓机遇,乘势而上,争取更大成就。同时,面对新形势新要求,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还有许多不适应,需要认真研究并采取有力措施加以解决。
    [网友文化强国我为主]:全国都在学习、贯彻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那教育部在贯彻落实、谋划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未来十年发展的总体思路是什么?
    [张东刚]:教育部深刻学习领会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立足新形势、新要求,在制定《繁荣发展意见》的同时,推出了与财政部联合印发的《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2011-2020)》,以及《关于进一步改进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评价的意见》、《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走出去”计划》、《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建设计划》等一系列文件,具体落实各种思路和举措。《繁荣发展意见》中明确提出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总体目标是:以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为根本任务,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全面提升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的能力和水平,到2020年,基本建成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为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建设提供有力支撑,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的更大贡献。围绕这一总体目标,新一轮《繁荣计划》提出应着力构建九大体系:一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和教材体系;二是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平台体系;三是团队攻关研究与个人自由探索相结合的科研项目体系;四是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社会服务体系;五是方便快捷、资源共享的研究条件支撑体系;六是结构合理的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队伍体系;七是现代科研管理体系;八是教育、制度、监督、惩治相结合的学风建设工作体系;九是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走出去”工作体系。
    此外,我们坚持一手抓繁荣发展,一手抓科学管理,还出台了加强课堂教学、报告会、讲座等管理的意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的指导地位,确保我国高校哲学社会主义的健康发展。
    [网友团团绿]:今年繁荣发展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工作重点有哪些?
    [张东刚]:《繁荣发展意见》系列文件的颁布实施极大调动了广大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产生了良好反响。下一步,我们将围绕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贯彻落实《繁荣发展意见》和全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会议精神,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以人才培养为根本,全面启动实施新一轮“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同时,继续推动各地各高校制定完善哲学社会科学中长期发展规划,促进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全面协调健康发展。
    今年主要抓好以下几项重点工作:
    一是围绕党的“十八大”,大力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和宣传。通过项目资助、加强基地建设以及举办高层论坛等形式,组织高校学者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的研究宣传,加强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的阐释。
    二是以科研体制机制改革为重点,积极推动协同创新。围绕中央提出的文化传承创新使命,打破学科壁垒,适应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规律,推进人事、科研管理、评价以及资源配置的改革,真正实现协同创新主体的有效合作,整体提升创新能力和服务能力。
    三是大力推进高水平科研平台建设。按照立足创新、提高质量、增强能力、服务国家的总体要求,继续深化科研体制改革,推进现有基地建设,启动新一轮基地建设,强化分类指导和管理,构建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结构合理、协调发展的重点研究基地体系。
    四是加强基础研究,夯实理论创新的基础。我们将启动基础研究中长期重大专项和重大攻关课题跟踪支持项目,推动高校加大对文史哲研究的支持。不仅是文史哲,要鼓励各个学科的学者长期潜心研究,挖深井,打好理论基础,推出精品力作。
    五是全面实施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走出去”计划,坚持“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增强中国学术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我们与国家留学 (微博) 基金委商定,将共同加大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人才“走出去”支持力度;我们还在有关高校设立一批全球问题、国际区域和国别问题的重点研究基地;同时,还将大力推动中华学术外译,面向国外推介高水平研究成果与精品著作。
    [网友爱国不爱某组织]:针对科研诚信与学风建设问题教育部采取了哪些措施?下一步重点工作是什么?
    [张东刚]:长期以来,教育部高度重视高校科研诚信与学风建设,坚持教育引导、制度规范、监督约束、严肃处理等多措并举,着力构建教育、制度、监督相结合的学风建设工作体系。
    一是建立学风建设组织机构。设立了教育部学风建设协调小组,宏观指导和协调推进高校加强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成立了教育部学风建设委员会,充分发挥专家在高校学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二是加强学风制度建设。先后出台了《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学术规范》、《关于在学位授予工作中加强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建设的意见》、《关于进一步改进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评价的意见》、《关于严肃处理高等学校学术不端行为的通知》、《关于切实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学风建设的实施意见》等文件,为推进学风建设工作提供了依据。
    三是开展学风建设教育活动。组织编写出版《学术规范指南》,在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研究生新生中开展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
    四是加强正面典型的宣传力度。突出报道高等学校中教书育人、科研诚信和治学严谨的优秀团队、专家的先进事迹。
    五是制定印发《关于严肃处理高等学校学术不端行为的通知》。严肃查处了一批高校学术不端行为。通过这些措施,优化了学术环境,促进了优良学风的形成,为学术创新与发展提供了根本保证。
    [张东刚]:当前,高校的学术风气总体上是好的,广大教师爱岗敬业、教书育人,潜心研究、献身科学,为科教兴国和创新型国家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但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学术不端行为时有发生,严重败坏了学术风气,损害了高校和学者声誉,造成了恶劣的社会影响,必须坚决予以制止。
    今后,教育部将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原则,不断完善教育、制度、监督、查处相结合的学风建设工作体系。重点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加强教育引导,促进学术自律;二是切实改进高等学校教师考核评聘制度;三是加强科学研究的过程管理;四是强化全方位监督和约束;五是规范学术不端行为调查程序;六是组织科研诚信和学风建设专项课题研究,提高学风建设的科学化水平;七是教育部每年将选择若干单位和高等学校进行学风建设工作专项巡视;八是加强科研经费管理和监督。近期,教育部将召开“加强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和学风建设工作会议”,对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学风建设工作进行统一部署。
    [网友呆头小鹅]:前两天,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走出去”工作会议召开,请问张司长,您认为当前我国“走出去”的瓶颈在哪?遇到了哪些问题?我们又将采取哪些措施来解决瓶颈所在?
    [张东刚]: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的通知》,推动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和优秀人才走向世界,教育部去年下发了《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走出去”计划》,全面规划和部署了未来十年的工作内容。
    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走出去”,是中华文化“走出去”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来,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以开放促改革、以开放促发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取得显著成效。在新的起点上,实施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走出去”计划,对于深入推进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进一步提升高等教育国际化水平,扩大中国学术的国际影响力,妥善回应外部关切,增进国际社会对我国基本国情、价值观念、发展道路、内外政策的了解和认识,展现我国文明、民主、开放、进步的形象,增强我国国际话语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经
    过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走出去”工作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目前根据新形势、新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例如高水平国际合作交流的体制机制还不够完善,高素质外向型人才数量不足,服务国家外交战略的能力还有待进一步的提高,国际的学术影响力和话语权有待进一步增强,中国的学术海外影响力有待进一步扩大,最根本的瓶颈是人才问题。为此,未来十年,我们坚持以推动学术交流合作为主线,充分发挥高校在世界文化交流融合中的独特优势,坚持“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坚持以我为主、积极稳妥,有步骤、有层次推进“走出去”工作,为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增进国际理解、服务国家整体发展战略作出新的独特的贡献。
    [张东刚]:具体措施是:一是加强国际问题研究,着力推进全球问题、国际区域问题和国别问题研究,提高研究的战略性、前瞻性和针对性。二是推动海外中国学研究,通过鼓励高校与国外高水平的研究机构合作共建海外中国学术研究中心,面向海外学者设立中国问题研究专项,鼓励高校吸引海外优秀学者参与研究项目等措施推进海外中国学研究。三是促进学术精品海外推广,通过翻译、推介改革开放以来高校最优秀的精品力作,展示中国高校学者的学术贡献;还要重点建设一批国际知名的外文学术期刊和网站,鼓励高校学者到海外发表和出版。四是大力培养国际优秀学术人才,人才是基础,人才是“走出去”的保障,为此,我们要实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国际高端人才资助计划”,着力培养引领学术发展的外向型人才和中青年拔尖人才,重点培育一批高水平的翻译团队,培养造就一批造诣高深的翻译名家。五是促进杰出学者访学交流,大力支持优秀学者到海外进行讲学、访学,积极吸引世界一流专家学者来华从事合作研究,有计划地引进海外高端人才和学术团队。同时还要充分发挥海外华人学者的重要作用。六是积极参与国际学术活动和学术组织,设立国际学术会议专项,支持高校举办创办高层次国际学术会议,鼓励参与和设立国际学术组织、国际科学计划,积极参与和推动国际学术组织的有关政策、法规、规则、标准的研究和制定。七是发挥港澳地区在国际学术交流合作领域的优势,探索内地高校与港澳高校研究机构合作的新机制,构建新的交流平台,共同推动中华学术“走出去”。
    [网友草莓berry]: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走出去”工作会议的召开具有什么样的特殊意义?
    [张东刚]:4月13日,教育部在广州召开了首届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走出去”工作会议。对未来十年“走出去”的工作目标、建设重点进行了全面部署,确定了主攻方向,突出了工作重点。这次会议是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的一次重要会议。高校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主力军,在实施国家文化“走出去”战略、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伟大进程中,承担着光荣使命和崇高责任。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走出去”是应对全球化挑战,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必然要求,是将中国介绍给世界,展示中国新形象的重要途径,是贯彻落实六中全会、推进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重大举措。可以说这次会议形成了共识,明确了任务,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走出去”,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今天下午非常高兴和大家在网上进行了愉快的沟通,衷心感谢网民对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关心、支持,希望今后还一如既往地关心我们的工作,让我们共同推进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新的繁荣发展。
    (人民网-教育频道)

主办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 @ 2003——2012年
京公网安备:110402430015号
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网凯发网的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复制或建立镜像
网站地图